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书面交流

合肥: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建设都市农业

日期: 2014-04-28 14:28 作者: 合肥市农业委员会 来源:合肥市农业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四化同步”战略,围绕“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优化生态、拓展功能,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形成了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身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成为了全国最大设施草莓生产基地、中部最大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全国唯一“淡水龙虾”之都、“坚果炒货”之都和全国重要的种业研发基地,探索出一条具有合肥特点的都市农业发展新路子。

  一、主要做法

  (一)转变发展方式,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围绕构建“高效种植业、发达养殖业、一流园艺业、先进加工业、活跃服务业”的都市农业架构体系,加强“稳粮、扩菜、强畜、兴生态、重加工”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生产、经营、主体、要素、功能”五个转型,以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重点,以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产业集中入园、基地集中连片、土地集中经营,深入推进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休闲农业扩规模、上档次,全面提升农业特色化、规模化、设施化、园区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布局更加科学、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区域特色有效彰显,不断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围绕都市农业“三圈两区一带”发展总体布局,加快城区、湖区、岭区、山区、圩区等特色产业板块经济联动发展。推进环城农业融城发展。以承接城市生活生态需求为基础,加快环城区域都市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节庆会展创意等产业集聚提升,形成城乡资源要素互补、城市田园生态融合、三产交融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气象。推进环湖农业生态发展。通过实施调结构、整资源、控污染、拓功能、提品质等综合措施,推进巢湖北岸生态景观型、南岸特色精品型、东岸生态修复型、西岸滨湖都市型、沿河圩区生态型五大特色板块建设,着力构建以“优质低碳、绿色生态、生物科技、文化休闲”为主要标志的环湖生态农业新体系。推进环新桥机场高效农业规模发展。实行“压油扩菜,提经增特,土地规模集中经营”发展,加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沿岭旱作农业避灾发展。加大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和开发力度,大力推进南冬瓜、马铃薯、苗木花卉和生态林业等旱作产业发展,促进“岭区”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稳定增收。推进沿山特色农业多元发展。坚持生态修复和资源利用相结合,加快山区油茶、名优茶、竹、生态涵养林等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着力构建多功能、立体化的山区特色生态产业新体系。大力推进沿路设施农业集群发展。围绕沿国道、省道和县乡道两侧,以专业镇村为节点,突出推进设施农业连片建设,着力打造设施农业新亮点。基本形成了“岗瓜圩藕、果蔬并进、山岭茶竹、种养并举、高产高效、三产融合、集群发展”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格局。

  (三)突出保障供给,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做大蔬菜园艺业。深入实施蔬菜“百村百园百万亩”工程,大力推进环城都市精品菜、沿岭特色瓜果菜、沿湖生态水生菜、沿路高效设施菜、园区伏缺保障菜等五大重点优势蔬菜基地建设,创建了8个国家级、15个省级蔬菜标准园,全市蔬菜面积153.7万亩、蔬菜总产240.1万吨,蔬菜自给率达66%。与合肥经济圈9个县合作共建12万亩供肥蔬菜基地,带动周边基地供应合肥蔬菜120万吨。做强养殖业。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重点加强乳业、生猪、家禽、龙虾等四大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养殖产业体系,2013年全市肉蛋奶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00万吨,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80%,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省首位。稳定粮食生产。创建了40多个部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和120多个省、市、县联动创建示范区,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在60亿斤以上,居全省第6位和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第7位。抓好产销衔接。开展便民惠民蔬菜流通体系建设,建立4个公益性直销菜市场、100个社区蔬菜直销店、2家蔬菜网络营销中心,投入50辆平价蔬菜流动车。启动“惠民菜篮子工程”,建立与CPI涨幅、节假日消费高峰和突发事件发生联动机制。组织开展农产品进超市、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餐饮“五进”活动和农超、农校、农企、农餐、农市、农宅、农网“七大”对接,年销售额突破120亿元。狠抓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99个,基地总面积180万亩,“三品”认证总数达672个。把好“上市”产品质量安全关,蔬菜农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畜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四)坚持融合发展,拓展都市农业功能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依托近城环湖优势和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环城、沿湖、依山、戏水”四大休闲农业集聚带,大力发展节庆农业,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发展到158家,年接待游客1593万人次,休闲农业总收入达13.57亿元,合肥农村逐渐成为市民休闲的大氧吧、怡情的大观园、购物的田园大超市。深入推进环巢湖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共实施了5批共974个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累计退出传统农业种植30万亩,“优势稻米、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现代渔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初步构建了环巢湖生态农业源头预防、过程减控、末端保护“三道防线”,呈现出“稻海麦浪、碧波鱼跃、水清岸绿、蔬果飘香”的江淮鱼米之乡美景。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采取“农业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废弃物沼气化、种养立体高效化、农业生产集约化”“六化”措施,推动农牧、农渔、林牧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农村沼气发展到9万多户,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86%。加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粮食、油脂、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饲料、种业、蔬果等十大特色产业加工产业链条建设,成为全省唯一农产品加工业突破千亿元市。着力推进生物农业发展。加快育种成果向企业转移,丰乐种业、皖垦种业、荃银高科、安徽隆平高科等先后被认定为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同步推进生物质产品、生物饲料加快发展,生物农业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以合肥朗坤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全省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先导区。基本形成农业接“二”连“三”、“农工商”三业互动和“产加销”三环衔接、三产联动、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发展新局面。

  (五)坚持改革创新,激发都市农业发展活力构建农业经营新体系全市50亩以上专业大户达4508家,家庭农场突破1000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783农,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48家,初步构建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土地利用新水平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等“1+N”政策配套体系,土地流转面积达250万亩,流转率达50%以上,各类都市农业园区380个,园区总面积突破150万亩。建立财政支持新方式在全国率先制定市、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体系,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5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都市农业奖补资金15亿元,带动工商和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00亿元。构建农业融资新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农业产业化城市商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户信用联保、公司+农户、保险+贷款等多种担保融资方式,支持都市农业发展。仅农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5年来就为180多家都市农业企业解决贷款47亿元。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改革,积极推进对规模以上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单独投保、单独理赔和保险提标试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空间及资源约束越发明显,推动农业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日益紧迫;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依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增强;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需加强;四是新型经营主体总体数量不多、实力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在全国提前、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方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动力,突出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提升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完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发展能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农业生态建设,提升农业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面向市场发展能力,全面开创与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相适应的都市农业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