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书面交流

重庆:注重特色效益 发展现代农业

日期: 2014-04-28 14:58 作者: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来源: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几年来,重庆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部署,立足全市五大功能区建设,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抓手,以菜、畜、渔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菜篮子”供应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依托主城郊区培育都市农业

  根据全市经济水平和区域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总体规划,明确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通过完善规划、加强扶持、分类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明显加快,主城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乡村接待能力明显提升。

  (一)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结合主城周边农业特色资源和功能定位,推进差异发展、实现功能互补,在大渡口区以打造“一山两带三产业”,建设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区,在沙坪坝区优化“一线、一带、一河”农业空间布局,发展特色鲜明的都市现代农业,在南岸区实施都市现代农业“七大工程”,打造了花卉苗木、优质水果、观赏鱼和休闲农业“四大支柱产业”等,在渝北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着力打造“一心、二团、四带、五区”,建设特色瓜果、蔬菜等都市农业基地。目前,各地都市农业规模初具、各具特色,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注重特色,规模发展。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过程中,围绕城市需求,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加大力度保护、利用城周有限耕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园艺化农业,保持主城季节性人工湿地,维护生态平衡。一批特色鲜明的都市农业产业快速兴起,经济效益明显,已成为都市功能拓展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功能拓展区蔬菜产量占全市10.6%,其中设施蔬菜占全市的13.5%,增强了主城区“菜篮子”的保障功能;茶叶产量占全市总量的12%,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大幅提升;花卉面积占全市总量的49.9%,为农民带来了较高的收益;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市总量的12.3%,总产值占15.3%;特色水果种类多、价值高,不仅丰富了主城居民的“果盘子”,还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

  (三)拓展功能,融合“三产”。积极挖掘城郊农村自然生态、人文资源,抓住市民的田园消费需求,开发观光型、体验型、度假型、养生型、科普型等都市休闲农业模式。目前,部分都市现代农业休闲发展模式规模和影响逐渐扩大,渝北区统景印盒李花节、玉峰山葡萄节、兴隆杨梅节等活动,年均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北碚的220家农家乐和江东“一线八点”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年均接待游客达125万人次。带动全市发展农家乐2万余家,年营业收入30亿元,有利促进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四)强化基础,改善生态。切实加强城郊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城市公交等基础设施延伸,实现硬化公路村村通、人行便道户户达,主要产业基地的水、电、路实现全面配套,推进了都市农业与都市经济深度融合,广大城郊农民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实现了创业和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3年,都市功能拓展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近50%,城乡居民收入比2.25:1,低于全市3.01:1的平均水平。

  二、扩量提质保障“菜篮子”供应

  (一)建设“三级基地”保蔬菜。去年,安排蔬菜专项3亿元,争取三峡移民后扶资金10亿元,近3年累计投入达到19亿元,稳步推进主城保供、区县自平衡和集镇自给三级蔬菜基地建设,设施配套不断完善,抗灾能力不断提升,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蔬菜基地达到175万亩,其中主城保供核心基地达到70万亩,建成蔬菜专业村200余个。蔬菜产量3年年均增加100万吨,2013年达到1600.6万吨,蔬菜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蔬菜均价连续3年比全国平均低1成左右,确保了市场有效供给。

  (二)突出“三个重点”稳畜禽。2013年安排投入8亿元,扎实推进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抓好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和重大疫病防控,突出生猪、牛羊、土鸡三个重点产业,肉类总产量达到207万吨,比2010年增长7.6%。一是稳生猪。全市培育国家生猪调出大县25个,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51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场)近4.5万个。去年以来,积极应对生猪价格长期低迷的影响,市政府出台临时收储等6条措施,稳定了生猪生产。全市出栏生猪2104万头,连续5年稳定在2000万头以上。二是壮牛羊。充分发挥秦巴、武陵山区丰富的林地、草地资源,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牲畜,培育养殖合作社1500个,发展养殖大户(家庭牧场)4万户,带动了22万贫困农户通过牛羊养殖脱贫致富。去年,全市牛、羊出栏分别达到59万头、227万只,增幅均在7%以上。三是育土鸡。在发展家禽规模养殖的同时,积极发展土鸡养殖,着力开发地方特色品种,培育了城口山地鸡、秀山土鸡、巫溪大宁河鸡等五个土鸡品牌,年出栏土鸡达到5000万只,全市家禽出栏达到2.3亿只,蛋产量42万吨,家禽品种不断丰富,质量持续提高。

  (三)实施“五大工程”提水产。科学开发、积极挖掘三峡水库130万亩水面、360万亩囤水田资源,扎实推进池塘吨鱼万元、稻鱼同田、鱼菜共生、生态渔场、观赏鱼产业化等“五大工程”,去年全市投入财政性资金1.3亿元,实施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改造池塘3.7万亩、新建池塘4万亩,近3年年均增加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全市水产养殖130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达到70万亩。发展稻田养鱼、鳅面积60万亩,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到15.5万亩,池塘鱼菜共生示范面积4.6万亩。重点推进三峡库区生态渔场建设,每年增殖放流3000万尾以上,库区渔业资源得到补充丰富,水质明显改善,“三峡有机鱼”品牌逐渐形成。着力打造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支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大鲵驯养繁殖、三文鱼、乌鳢、甲鱼、泥鳅等特色渔业迅速发展,特色水产品产量达到3.8万吨。201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0.7万吨,同比增长12.6%。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都市农业发展滞后,与服务大城市要求不相符。全市都市现代农业总体规模较小,发展层次不高,对城市农产品需求的供给保障能力较弱。同时,都市农业发展涉及到农、工、商、贸等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缺乏全局性统筹规划,导致产业分布自发性、无序性。由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用于都市农业发展用地捉襟见肘,特别是用于都市农业配套的服务设施、观光用地严重不足,制约了都市农业发展。建议从国家层面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完善规划,出台指导性意见,就都市农业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都市农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城市。

  (二)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继去年二、三季度生猪价格下滑,四季度略有回升后,今年以来生猪供应偏大,又呈现连续下跌态势,活猪价格持续6周呈连续下跌态势,猪粮比价跌至5.25:1,价格跌至4年来的新低,生猪养殖明显亏损。建议国家加强生猪市场监测预警,有针对性地出台调控措施,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滞后,难以适应新要求。中央对食品安全提出了“四个最严”的总体部署,尤其是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明确了新任务、新要求。当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薄弱、设施设备不健全、检验检测能力不强、可追溯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做到全产业链、全过程监管。建议中央加大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投入,重点在设施设备、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提高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