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书面交流

北京:抓基础 促内涵 拓外延 全面提升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

日期: 2014-04-28 15:04 作者: 北京市农业局 来源:北京市农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农业深入贯彻落实“四化同步”战略部署,按照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农业农村发展和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等的要求,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以规模化建设、园区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为方向,以设施农业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促内涵提升为标准,以区域合作拓展外埠发展空间为手段,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有力地推进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向更深层次、更大尺度、更高标准发展。

  一是菜园子建设提质增效,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发展加速推进,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狠抓技术落地,推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设施蔬菜提质增效“三百”工程,提升蔬菜产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以黄瓜为例,2013年越冬温室单产最高达到25048kg,高产创建示范点平均产量为15608kg,全市黄瓜年平均亩产量为4394kg。另一方面,狠抓亮点创建,打造规模化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三年创建设施蔬菜标准园25个,彰显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展示”功能。

  二是畜禽养殖业优化存量,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稳步提升,健康养殖业的定位进一步明确。重点提升规模畜禽养殖场生产设施设备、圈舍改造、防疫设施及提升粪污治理水平等,全市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存栏畜禽达全市存栏量的80%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得到持续推进,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供应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渔业发展提升存量,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手段快速应用,现代渔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晰。稳步推进老旧池塘改造。近年全市共改造建成现代化渔场106家,其中工厂化和循环温室渔场28家;改造老旧池塘5519亩,占总养殖水面面积的8%,产量占淡水水产品产量的24%。物联网技术在渔业中加速普及与应用,在16家水产养殖场安装数字化养殖监控系统,实现养殖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与控制,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

  四是突出“舌尖上的安全”,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实施“安全农业”战略,累计创建菜篮子标准化基地1200余家,标准化生产覆盖面不断提高;实施农业地方标准1600多项,种养业主导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90%以上;2013年新增“三品”认证企业和基地286家,全市有效使用“三品”标志的企业超过1000家,产品超过3000个,“菜篮子”“三品”认证覆盖率达到36.3%,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

  五是“走出去”战略有序推进,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宽。2013年新发展外埠蔬菜基地2.95万亩,累计超过70万亩;新建养殖业外埠基地5个,预计可新增供京猪肉1.8万吨、鸡蛋3.3万吨、牛奶1万吨。2014年1月启动与河北、海南等12省区“服务产区菜农服务首都市民蔬菜保供联合对接行动”,春节期间北京蔬菜市场日均供应量增加10%左右。据北京市价格监测中心统计,2014年春节期间我市菜、肉、蛋农贸零售价同比分别下降6.89%、8.86%、8.54%。

  现阶段,北京人均耕地面积少、水资源匮乏、农业自然资源刚性约束的特点更加突出。近几年,受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等因素影响,菜篮子主要产品的生产供应和保障能力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加明显;部分区域依然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市场波动的影响,菜篮子主要产品存在优质不优价的问题。北京农业需要扬科技之长,避资源之短,突出节水和生态的基本标准,突出高质量、高效益的基本要求,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今后一个时期,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应急保障”功能定位和“安全农业”基本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工作形式、探索推进模式,加快菜篮子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市场供给。

  一是加强生产能力,稳定菜篮子产品的供应水平。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根据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定位,突出区域特色,合理调整布局,大力扶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业生产。按照“三个一批”的思路,新发展一批设施农业、改造一批蔬菜主产区的老旧设施、提升一批设施蔬菜产业村,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以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为方向,实施推动产业整体均衡全面发展的“三个五”工程(5个万亩镇;50个专业村;500个高产高效示范户),提高蔬菜产业社会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集约化育苗为突破口,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进而从育苗、植保、土肥、农机、产后、经营6个关键环节,探索蔬菜产业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高效运营模式;深化蔬菜生产补贴试点,对蔬菜生产基地给予适度生产补贴,通过补贴逐步提高菜农生产的积极性,稳定蔬菜生产用地保有量,从而通过多种手段的强化,加快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继续落实畜牧业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改造提升,改造提升一批肉禽舍、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蛋鸡标准化养殖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培育一批现代化畜禽养殖基地,发展健康养殖业。继续推进“三节两高”水产养殖模式,实施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标准化鱼池和循环温室,新发展一批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推动良种生产和应用,稳步提高水产品周年均衡供给能力,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实施“菜篮子”新型经营主体科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面向种养大户、合作社、专业特色村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能力提升服务。

  二是加强京津冀合作,丰富菜篮子产品的市场供应。拓展外埠农业合作广度和深度,建设一批菜篮子产品外埠生产基地。围绕北京农业结构调整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目标,着力推动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推广“京张合作”战略,强化与兄弟省区市,特别是北京周边主产地的产销、购销合作,加大力度建设紧密型外埠生产基地,巩固长期而稳定的外埠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形成稳定可靠的生产货源。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本市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外埠建设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丰富市民餐桌种类,扩大市场供应规模。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提高菜篮子产品的安全水平。深入推进“安全农业”战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和“三品”认证全覆盖战略,强化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菜篮子”生产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基地分级管理;鼓励“菜篮子”产品开展质量安全认证;鼓励和支持优质安全“菜篮子”产品生产,以蔬菜为突破口,探索农产品(“三品”认证产品)优质优价补贴机制。推进“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示范机制。继续推进农资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资流通渠道,加强农资质量监管,为菜篮子生产提供质量安全可靠的农资产品。逐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人员和设备配置,完善“菜篮子”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抽测和日常监管机制,把好上市“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关。鼓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乡镇)创建,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