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书面交流

昆明:加强领导 强化生产 昆明市“菜篮子”蔬菜产品从自给不足到外销为主实现跨越式转变

日期: 2014-04-28 13:50 作者: 昆明市农业局 来源:昆明市农业局 【字体: 打印本页

  昆明市蔬菜产业是昆明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自1988年全国大中城市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以来,昆明市的蔬菜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切实加强领导,实现了从自给不足、季节短缺、外调补充到自给有余、全年丰足、外销为主的转变,到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65.3万亩,生产总量355.7万吨,生产产值62.6亿元,外销271.6万吨, 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6%以上,成为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福建、成都、广西、湖南、湖北、贵州、辽宁、沈阳等省市以及港、台、澳地区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外销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2010年下半年,昆明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实施意见》,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部门联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将发展蔬菜基地和种植保有数量、主要蔬菜产品自给率、市场供求稳定、平抑价格、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等指标进行量化,作为行政一把手责任制的内容,并纳入年终考核。同时,成立由发改、商务、财政、民政、交通等20个部门组成的稳物价保供应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重要商品供应和价格问题,适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蔬菜稳价保供工作。从2011年起,市政府恢复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凡是用于商业和房地产开发通过招拍挂方式用地,每亩征收2万元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北部五县区嵩明、禄劝、富民、寻甸、东川每亩征收1万元)

  (二)加大投入,巩固提高老基地,转移建设新基地,促进内供外销协调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蔬菜基地基本形成了主城四区、呈贡、安宁一板块城市保障型生产基地,晋宁、宜良、石林、嵩明、寻甸、东川、富民、禄劝二、三板块主要以外销型、订单加工型生产基地,一板块基地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农户生产水平、科技素质、质量安全意识、市场意识较强,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较高,但面临新昆明城镇化建设和滇池流域治理生产基地东移北展的形势,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滇池流域内蔬菜基地要逐年退减,滇池流域外要逐步承接基地转移建设任务,按照进一步加强对老基地的保护,在城市周边合理规划新菜地的要求,以及加强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的原则,一是对老菜地进行升级改造。在老蔬菜基地上要重点提升大棚温室栽培和节水、环保设施化建设,发展无土栽培、基质栽培,严控化肥、农药使用,达到控污无害生产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保鲜、冷储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强储备能力,使储备容量达到本市7日需求量,并在库存周转过程中增加外销发运量。二是按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一批新基地。从2011年起,共投入资金23650万元以上(其中市级从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中投入高达17221.5万元以上)。按照每亩投入2150元的补助标准,对水、电、路、沟渠进行配套建设,新建高标准蔬菜基地11万亩,目前已全部投入生产,并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按“一区两圈三型”的结构进行规划布局,即:“一区”指主城四区和呈贡为贸易加工、物流产业区。“两圈”为坝区常年蔬菜种植圈和夏秋反季蔬菜种植圈。“三型”以安宁、富民和晋宁部分基地为城市保障型,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为外销出口型,山区、半山区、贫困地区为订单加工型。在各种植区根据种植基础和条件,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发展一村(乡)一品规模化生产区,逐步形成主导品种、优势品种种植基地。如嵩明夏秋大白菜、反季蚕豆、生菜、番茄、青笋、苦瓜种植基地;东川洋葱、早辣椒、大蒜、青毛豆种植基地;安宁浅水藕、弯葱、菠菜、荠菜、瓢菜等速生叶菜种植基地;富民茭瓜、山药、韭黄、藜蒿、韭菜、豆苗、加工型碗豆、速生绿叶菜种植基地;宜良甜椒、四季豆、洋葱、甘蓝、西葫芦、高档精细菜种植基地;寻甸西芹、生菜、西兰花、荷兰豆等种植基地;石林青刀豆、南瓜、加工型玉米、辣椒种植基地;禄劝山药、萝卜、野生蔬菜种植基地等。昆明市全年大宗绿叶菜与精细特色菜品种都较齐全,有11个大类70多个蔬菜品种。

  (四)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发展设施栽培,开发热区基地

  昆明市按750万人口计算,人均年蔬菜占有量已达474.3千克,日均达1.3千克,按城市450万(按照0.6的城镇化率)供菜人口每人日均消费0.6千克计算,本市每天实际只需270万千克蔬菜供应。目前我市日均蔬菜上市量已达974多万千克,平均每天必须外销700万千克左右,从生产总量上看我市蔬菜自给是非常充足的,但在品种调剂上,叶菜类的比重较大,而茄果类、瓜类、大蒜、生姜等品种相对较少,特别是冬春季茄果类、瓜类蔬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进一步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合理区域布局,提高设施化生产水平,加强对适宜地区的开发,是实现蔬菜产销顺畅的重要保障。一是大力发展冬春季大棚温室栽培,二是加强对东川、宜良等热区蔬菜基地的建设,通过设施化栽培和热区开发增加短缺品种的种植,增加花色品种,进一步丰富市场供应。

  (五)强化园区建设工程

  1.打造农业园区经济圈。按照发展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加强扶持和指导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晋宁宝峰食品加工园区、嵩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宜良农产品加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富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寻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贸、工、农产业链的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经济。

  2.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程。结合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和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打造“百园工程”,三年内建成50个以水、电、路基础设施和栽培设施为主的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部、省级20个,市级30个,每个示范基地面积200亩以上;创建20个以新技术、新材料、生物物理集成技术为主的标准菜园,30个优势品种示范村。通过以项目推动、示范带动,促进高效、优质、安全、规模化发展。

  (六)大力推广蔬菜标准化集成技术的应用

  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促进我市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加大标准化推广力度,近年来全市在蔬菜生产上开展了“五个一”工程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和滇池流域污染,有效地控制了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率,蔬菜农残得到有效控制,安全隐患明显降低,这对提升我市蔬菜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及其显著的成果。力争用三年时间将“五个一”工程集成技术推广覆盖全市蔬菜生产区。目前每年推广黄(蓝)板200万张以上,辐射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并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综合生产集成技术。

  (七)积极推进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蔬菜新品种选育。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蔬菜种植品种位居全国第一,但外引品种居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要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的作用,利用地方和野生蔬菜品种资源,创立地方“名牌”良种,围绕野生蔬菜的驯化、栽培、商品化生产以及加工综合利用研究,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形成地方良种和野生特色蔬菜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市、县、乡、村要加强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蔬菜知识更新培训工程,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基层蔬菜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到蔬菜生产中,提高蔬菜生产力。

  (八)提升“昆菜”品牌效应

  昆明蔬菜虽然成效显著,誉满全球,但昆明蔬菜的品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昆菜”的商标注册品牌、过硬品牌还不多、数量少,市场供应不稳定、不均衡。因此,实施品牌突破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基础实力,是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把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树造品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地升级改造、产品认证、发展大户、规模生产,扶持和帮助企业、协会等,更好地提高“昆菜”品牌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抢占市场,增加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采后处理和冷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深加工企业较少。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由于投入不足,基地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保护地栽培设施发展缓慢,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特别是滇池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生产基地转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我市的蔬菜外销比例达76%,以鲜销蔬菜为主,但加工蔬菜用量只达到1/6,加工增值缓慢。

  (二)蔬菜产销信息不对称。蔬菜生产和需求信息不对称,造成盲目生产,加剧价格波动。若不解决这一问题,减少中间环节,就不能有效降低蔬菜价格。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安排资金,建立“菜篮子”信息平台建设,把蔬菜生产、消费、流通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彻底解决产销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整体科技水平、经济效益还不高。一是科技研发水平、队伍建设滞后,技术储备较少,在种子繁育、自主知识产权和新品种研发上与省外发达地区相比较为落后;二是生产技术参差不齐,新老菜区差别较大,生产者整体经济效益不高;三是产品合格率与全国平均合格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标准化栽培、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三、今后工作打算

  按照昆明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到2017年昆明蔬菜播种面积达200万亩,总产量450万吨,蔬菜外销量350万吨,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7%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占总播面积和总产量的90%以上。下一步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推广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

  1.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重点是整合昆明区域内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昆的科技机构等不同系统、不同体制、不同性质的技术力量,形成合力,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技项目开发,转化为生产力;

  2.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推广体系。要充分发挥好现有推广体系的工作职能,加强蔬菜发展区、县、乡、村的科技和标准化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3.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加快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二)制定应急调控预案,加强市场调控能力。由发改委、商务局、农业局加强对生产流通、市场供求、价格动态等进行调查、调研,及时掌控供求动态和信息,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库存储备量,必要时提前从外地调进短缺品种进行补充,稳定价格。

  (三)完善“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解决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和对少量超载及少量混装其他农产品而产生的整车全程收费等问题。在本市内对符合标准配送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的厢式货车,通过发放特别通行证等措施,允许其24小时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以降低运输成本费用。

  (四)加强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保证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对生产、流通各环节进行综合考核,将菜地和种植保有数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蔬菜价格异常波动、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作为行政一把手负责制的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五)加快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减少流通环节,在昆明市蔬菜主要生产区嵩明、寻甸、宜良、石林新建四个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实行检测准入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

  建立覆盖全市乃至全省的蔬菜生产、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全国主要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市场以及营销企业的联系,及时收集全国蔬菜产销行情,定期发布我市蔬菜生产情况、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信息,建立蔬菜产销市场动态和产品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增强信息化处理手段,保障蔬菜产销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