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国办发18号文件精神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有关要求,在农业部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菜篮子”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菜篮子”产品数量大幅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了城市菜篮子产品的均衡供应。
一、我市“菜篮子”的基本情况
(一)“菜篮子”工作的主要成就
1、蔬菜产量逐年增加。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99.8万亩、总产298.1万吨,较上年有小幅增长,人均占有蔬菜347.1公斤,蔬菜生产总量占全省的18.4%;其中设施蔬菜面积40.4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41%,。全市种植8大类300多个蔬菜品种,精细菜、大路菜搭配合理,时令菜、反季菜丰富多样,顺应了市场的多层次需求,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2、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2013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5.7万吨、13.5万吨、65.8万吨,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3、果品生产增长较快。2013年全市水果面积达69万亩,总产量95万吨,实现了由水果输入型城市向输出型城市的转变,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被誉为“北方时令水果之都”。
4、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进一步加大“菜篮子”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和建设力度,完善五级网络体系,促进“菜篮子”产品顺利销售。根据蔬菜生产基地布局,合理规划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完善批发市场的道路、质量安全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冷藏保鲜、加工配送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我市创新工作方法,为解决群众买卖蔬菜不方便,在人口密集区周边500米范围内没有农贸市场或蔬菜经销网点的地方,在距离主干道口不小于50米的断头路、空置场地设置蔬菜早市,目前设立的蔬菜早市52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买菜。同时,鼓励支持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场地对接”、“场企对接”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努力降低流通费用。
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质量检测监管力度加大,2013年无公害基地认定5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2个,绿色农产品认证24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2013年抽检种植业产品、畜产品35万批次,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全市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二)“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菜篮子”建设实践中,我市因地制宜,因事出策,齐心协力,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一是成立机构,夯实责任。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菜篮子”工作,坚持把“菜篮子”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主管商贸和农业的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全市“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菜篮子”专项资金,同时还将“菜篮子”建设作为年度目标考评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区县和部门,有效保证了“菜篮子”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是科学规划,引领建设。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板块带动、科技支撑、实施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制定了都市农业“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建设规划和西安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了10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个展示中心和1个冷链物流中心,使我市“菜篮子”保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是打造品牌,拓宽市场。在生产环节,我们重点抓了精品名牌建设,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扩大了西安“菜篮子”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销售环节,我们重点抓了农产品宣传推介和解决市场卖难问题,积极组织参加农高会、农产品交易会等节会,举办产销衔接会,让农产品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在服务环节,各级农业部门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把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搞销售,带动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抓好服务,保障发展。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和民间科研力量两方面积极性,大力培育和推广新优品种。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到130个。组织开展了“农民绿证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年培训农民十多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科技水平,增强了西安“菜篮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加大投入合力推进。市政府设立了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同时,我们积极与水利、林业、交通、科技等部门联系,争取多部门支持,形成了加快推动“菜篮子”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菜篮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蔬菜生产淡旺季明显。蔬菜规模化和设施化水平仍然不高,适合为冬春淡季生产的日光温室只有6万余亩,蔬菜月不足5万吨,5、6月旺季月产量达40多万吨,淡季月产量仅占旺季月产量的八分之一。旺季卖难现象时有发生,淡季供应量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市民对蔬菜的需求。
二是市场价格波动剧烈。近年来,部分蔬菜、猪肉价格上下震荡,既给生产者带来不利,又影响了广大市民对菜篮子产品的需求。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出现放大效应,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三是菜农做务水平有待提高。90年代初,郊三区菜田面积占全市60%以上,随着城市的扩大,老的生产基地被占用,郊三区蔬菜面积快速缩小,而远郊区县新的菜田面积快速加大,导致如今的粮区变菜区,粮农变菜农,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水平不高,菜农做务水平不高,加剧了蔬菜产销矛盾。
四是市场流通体系尚不完善。产销对接等流通体系明显跟不上“菜篮子”建设的快节奏,流通过程中油价高、运距远、运费大,从产地到市场各个环节繁杂、价格层层加码,加之劳动力成本攀升和储运损耗较大,“卖难”和“买贵”矛盾交织并存。
五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近年来,重大动植物疫情风险和自然灾害有增无减或交替发生。同时由于设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明显减弱。“菜篮子”建设的标准化水平依然滞后,基础设施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抗灾减灾防灾能力显得不足。
三、相关建议
(一)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实施,有效推动了“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菜篮子工程建设主要是各大城市地方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扶持建设,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菜篮子工程建设。同时,面对全国大生产、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现象逐渐普遍。地方财政投入的增加很难左右全国的市场格局。因此,希望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如继续加大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等菜篮子产品项目,有效促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市场蔬菜的有效供应。
(二)搭建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交流信息平台。农业部举行的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交流会,为各城市学习先进、交流经验搭建了平台。希望农业部每年举行这样的交流会议,加强兄弟城市间的学习,及时掌握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相关情况和先进经验,通过平台建设,促进菜篮子工程健康发展。
(三)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部署,这为新时期“菜篮子”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要以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通过强化生产、流通、质量、调控等能力建设,推动“菜篮子”工程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要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工程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由中央到省到市到区县的产业支撑保障服务体系,更好的为菜篮子工程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四、下一步打算
针对我市 “菜篮子”工程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农业部的安排部署,认真学习先进城市的经验,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1、狠抓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加强蔬菜和畜禽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保障市场的有效供给。按照每年新建10个蔬菜生产园区,1万亩设施生产基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水平。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我市每年列支 “菜篮子”工程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对园区、设施大棚、基础设施等给予扶持,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菜篮子”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申报中央和农业部相关项目,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和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通过项目建设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3、鼓励多种资本投入生产。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关于“菜篮子”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按照依法、有偿、农民自愿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工商等多种社会资本投入到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创建规模化种植基地及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提高菜篮子工程产品生产能力。
4、抓好市场流通。一是坚持市场建设与城镇化同步的原则,有计划地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的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市场内部管理,合理安排摊位,提高摊位利用率。二是积极组织“农超”、“农校”等对接活动,引导产区、销售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促进“菜篮子”产品合理有序流动。三是加快建立“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注重信息引导的作用。
5、强化质量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菜篮子”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形成质量监管体系。一是大力推行“菜篮子”投入品专供、登记备案和使用记录制度。二是建立“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相关新闻
- 北京:抓基础 促内涵 拓外延 全面提升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 2014-04-28
- 天津: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提高“菜篮子”供给能力 2014-04-28
- 上海:深化改革 转型发展 推动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 2014-04-28
- 重庆:注重特色效益 发展现代农业 2014-04-28
- 石家庄:都市农业发展暨“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 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