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自去年6月份试点启动起来,我区围绕“一年有起色、两年出成效、三年有突破”的要求,严格遵守各项承诺,较好地完成了改革与建设阶段性任务,实现良好开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和做法
湖州市吴兴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面积87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9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人。全区拥有耕地26.1万亩,林地34.3万亩,养殖水面3.87万亩。
截至2014年3月底,全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0.65%;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2万亩,累计达到9.12万亩;粮食单产达到520公斤;累计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750个;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50.5%;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15%;2013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45元,增长11%,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基础建设,农业发展平台拓展新空间
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强力打造农业发展平台,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连片规模综合开发,已实施7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耕地2159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新建各类设施大棚6500亩,新建喷滴灌设施1800亩,新修农业机耕道路55.9公里,新修沟渠12.9公里,修建小型水库1座,修建机埠120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肥沃”的农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二是加快“两区”建设,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2万亩,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推广高产优质水稻主导品种8.1万亩,粮食复种指数提高到122%。引进“甬优”系列水稻品种1万亩,其中百亩示范方平均单产达881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培育现代农业园区,新增核心区面积9200亩,4个特色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个特色精品园通过市级验收,亩产最高效益12万元。
三是加快推广运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区新建区域性农机社会服务中心4家,新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3个,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农业机械推广运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6%,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5.21万亩。
(二)强化主体培育,农业规模经营迈出新步伐
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全力推动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区、镇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协议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确保“土地流得出、园区建得成、项目效益好”。全区已累计流转土地16.9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65%,其中八里店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土地流转率达到87%。
二是大力培育新型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全区新增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亿元以上2家。湖州老恒和酿造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全市第一家上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科技型、示范性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45家。
三是创新合作经营管理模式。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累计达到237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11家。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联合15家专业合作社,组建粮油、太湖蟹2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订单购销、品牌销售、技术指导、农机服务、对外融资、政策保险”的“六统一”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产业联动,产加销一体模式实现新优化
以发展订单农业为重点,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加快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一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以中储粮、温氏畜牧等企业为龙头,以订单为纽带,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如浙江中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立订单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加工销售蔬菜6000万元。湖州方路茶业有限公司联结订单生产基地32万亩,带动区内外200多万户茶农,生产销售茶叶4700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完善吴兴食品加工园、道场绿色食品加工园等加工平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013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10%。浙江中味酿造有限公司一瓶酱油卖到300元。
三是加快发展营销服务。以沪杭等周边地区市场为重点,搭建平台,拓展渠道,减少环节,降低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提升“农民巴巴网”,与腾讯网站合作,2013年实现网上交易额1.01亿元。实施品牌战略,新培育省级著名商标1件,新增绿色食品认证8只。
(四)强化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开创新局面
加快科技研发、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以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湖羊、太湖蔬菜、淡水鱼等本地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与提纯复壮,强化新品种引进、繁育及推广应用。以国家级湖羊种质资源保护区为平台,湖羊种羊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区,其中年供新疆1.2万头。重点培育提升南太湖龟鳖、明锋湖羊等13家农业种业企业,建成中以合作天农智能化育苗、玲珑湾台湾水果种苗等10个种子种苗基地。
二是深入推进农技推广联盟建设。启动建设50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转化中心,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省淡水所等共建示范基地。创新“1个高校院所首席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技人员团队、产业若干个农业经营主体”的“1+1+N”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共联结科研单位专家102名、本地农技人员202名、生产主体902家,组建产业联盟13个。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区建成由2个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1个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个省级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5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8个乡镇农产品质量速测实验室组成的农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全覆盖、全方位、全程化和全天候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四是加快智慧农业发展。结合生物模型系统和综合信息管理,建成2个集多媒体展示、指挥监控、农业生产智能控制、农技专家技术远程实时指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园区行政管理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6个,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强化金融保障,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新提升
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融资服务体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升农业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深化金融服务创新。抓住省农业厅、国开行授予的全省农业融资服务创新试点契机,建立健全现代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强化金融产品创新,试点推行土地流转信托和拆迁安置财产权信托,目前已确权农地1950亩,拆迁安置财产权信托试点320户。深化银政、银企合作,争取到国开行授信45亿元、农发行授信3亿元。2013年度,全区新增涉农贷款15.18亿元,增长75.1%。
二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900万元入股农信公司,2013年为区内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5600万元,累计达2.6亿元。出台《吴兴区农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区政府、区农村合作银行、市农信担保公司共建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三方按担保实际损失额以30:18:52的比例进行代偿。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补助力度,2013年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面积达到6.8万亩,新增保额2300万元。
(六)强化资源整合,资金管理绩效再上新台阶
加强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创新机制办法,加大整合力度,强化项目监管,资金使用绩效有效提升。
一是突出资源有效整合。区财政筹措2000万元改革试点专项资金,并整合80多项专项资金共1.3亿元,支持改革试点工作。2013年,区财政共列支2.72亿元用于各类园区和改革试点工作。
二是突出项目运行监管。完善支农资金运行的监督管理机制,突出立项、招投标、验收等重点环节,加强项目管理。推行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制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和绩效。
(七)强化改革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
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房票、米票、股票”等“三票”机制,助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是在宅基地使用权置换中创新“房票”机制。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将被搬迁农民的富余住宅享有权折价入股的方式,实现以房权换股权,享受投资收益分红。目前,已实施“股权式”安置农户2964户,共发放股权分红7690万元,户均获得股权收益2.6万元。
二是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中创新“米票”机制。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由经营主体发放一定量的大米提货券作为土地租金付给流出土地的农民,农民既可以凭票领米,也可以作价现金结算。目前,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64家,发放“米票”350万斤,流转土地从开始的800亩增加到8400亩。
三是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中创新“股票”机制。将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票形式量化到集体组织成员。通过对量化资产的统一有效经营,让集体组织成员充分享受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所带来的收益。目前全区79个行政村完成股份制改革,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211万元,收入高于面上平均29%,当年分红达2100万元以上。
二、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是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的见效之年。我们将按照“改革赋权、转型强农、惠民增收”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推进试点。今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为:实施土地治理项目3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其中推广水稻主导品种11万亩,粮食复种指数达126%,实现粮食单产550公斤;土地股份合作社累计达75家,完成全区162个行政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具体要在五个方面实现基本成型。
(一)农业发展基础基本成型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亩、提升4万亩。始终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加快建成一批“土地平整、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设施先进”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确保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万亩,新增春粮生产面积5.37万亩,推广水稻高产优质品种5万亩;新创建省、市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省、市级特色农业精品园6个。
(二)新型经营体系基本成型
按照“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的要求,深化完善土地“先股后转”机制,新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1家。继续推进产加销一体化模式,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销售基地,启动浙北农批市场建设前期工作,全区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0%以上。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创建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培育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作制度创新的家庭农场50家。支持多个农户联合创建合作农场,打造家庭经营的“升级版”。新组建湖羊、蔬菜产业联合社2家。
(三)农业产业转型基本成型
以“全生物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全区培育10个“千斤粮、万元钱”农作制度创新样板,打造10个亩均净收益2万元以上生态高效发展典型。深化完善“1+1+N”产学研联盟,引进新品种30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5项。
(四)金融支农助农基本成型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着力构建“一个风险补偿基金、一个融资服务平台、一项金融普惠工程、一套担保抵押机制”等“四个一”金融服务体系。实施农村金融普惠工程,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力度。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他项权益、农业订单权益、农业地面设施等质押试点,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扩面,探索建立贷款担保新机制。深化农业政策性保险保障,拓宽设施蔬菜、特种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保险覆盖面。
(五)产权制度改革基本成型
深化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试点工作,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权。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完成100%的土地经营权发证。完善“米票”、“粮票”机制,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试点,拓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渠道。深化宅基地使用权改革,完成70%的农村宅基地确权。全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1%以上。
三、4000万试点政策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
2013年,中央转移支付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00万元已安排给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道场乡、妙西镇等,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2万亩。省财政厅安排的100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合作社、织里大潘兜等5个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水稻提升项目和道场乡九里红生态渔业基地、东林湖旺黄颡鱼苗种繁育基地等12个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渔类提升增效项目,目前已按实施进度拨付782万元,待项目验收后拨付余下资金。省财政安排的试点示范区奖励资金1000万元,支持中以天农蔬菜智能化繁育基地、紫丰粮食高效种养新模式示范等15个项目,目前按实施进度已拨付480万元,待项目验收后拨付余下资金。
相关新闻
- 江西省南昌县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福建省福清市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安徽省庐江县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黑龙江省肇东市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