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市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榆树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大县,粮食总产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对于这样一个粮食大县来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自2013年我市被农业部列为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出台政策,加大投入,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加快推进了我市的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建设。
一、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在农村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进行了八个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一)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为了保证试点工作组织有力,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涉农部门及乡镇党政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负责具体落实、项目实施以及情况上报。同时,市政府将试点工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职责,细化任务,让各级干部有压力、有动力、有目标。在工作是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和各乡镇分兵把口、各负其责,形成了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农业改革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在政策扶持方面。为加快推进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我们把政策建设作为根本保证,确保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我市先后共出台了三个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下发了二个通知《关于成立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关于落实2014年农业改革与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农业改革与建设的顶层设计,明确了改革方向,突出了建设重点,细化了试点目标,强化了试点措施,形成了改革与建设的合力,特别是在投入上建立了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改革上促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重大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改革的推进,加快了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探索适应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2013年粮食总产66.7亿斤,同比增产3.9%;规模蔬菜园区发展到97个,园艺特产业产值实现72.2亿元;全市生猪、牛、家禽分别发展到660万头、175万头和5000万只,畜牧业产值实现7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00户,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5户,年转化加工粮食15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0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936元,同比增长18.5%,比全省的9600元高出2336元。
(三)在强化物质装备方面。市政府紧紧围绕改革与建设试点建设的28个重点项目,按照各部门的分工,落实责任,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整合项目和资金,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5亿元。其中:粮食生产投资1.7亿元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14个项目(智慧农业投资1145万元);牧业生产投资3000万元实施生猪品种改良等6个项目;农业产业化投资650万元建设蓝河坝优质大米等4个项目;气象服务投资300万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保障试验区项目;林业投资500万元实施林业生态项目;水利工程投资6550万元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国家现代农业投入的4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投向农业技术推广等4个项目,3000万元投向高标准农田等9个项目。2013年全市累计安装大型节水喷灌设备483台(套)、移动式喷灌设施670台(套),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达18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1%;新建牧业小区7个,升级改造42个;新建蔬菜大棚7000栋,建成智能化蔬菜园区1处,建成水稻工厂化育秧设施2处;五项农电网络升级改造全部完成;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617万元,新增各类农机具5300台,总动力达到137万千瓦,保有量突破4万台,全程农机化作业面积实现25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高出全省11.4个百分点;更新改造农防林10.3万亩,完成了5个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了五大灌区渠系砌衬和16个泵站机型升级改造,“一江两河”(松花江、卡岔河、拉林河)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使15万亩水田灌溉能力明显提高,100万亩耕地生产安全得到了保障;建成县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防雹增雨网络实现全覆盖,打造了人工影响天气“榆树模式”。全市土壤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获得国家认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四)在创新新型经营主体方面。为构建新型经营体制机制,我市设立了1000万元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资金,重点扶持经营主体建设,促进了我市新型经营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2013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26家(新增1028家),家庭农场达到2172家(新增979家)。在全市推广了土地托管、“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直接经营等六种典型模式,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1万亩,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31.7万亩,占总面积的39%。土地托管经营模式,主要是农户与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合同,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秋天收获后扣除种、肥、农药、农机作业成本等正常生产费用,取同等地块中上等产量按当时粮食市场价格跟农户现金结算。目前,全市这类合作社发展到220多家,流转土地面积75万亩,占规模经营总面积的40%以上。如田丰合作社托管土地8420亩,平均农户每亩土地分红800多元,比未入社农民多收入200多元。用农民的话说“农民种地不下田、春天就能先得钱、打工又能挣份钱、秋天还能分些钱”。“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主要是企业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帮助合作社破解在规模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合作社运用企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作业,从而提高单产水平和质量标准,实现了增产、增收;原有农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一部分农民到合作社务工,转变为职业农民,另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均实现了在土地收益基础上的额外增收,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目前,这种方式已流转土地3.2万亩。如吉林省粮油储运公司同榆树6家合作社合作经营土地7500亩,生产过程由企业统一指导,秋后在农户拿走保底收入后所剩利润,由企业、合作社、农户按4:4:2分配。据测产结果,这部分地块平均湿粮产量在900公斤左右,个别地块实现了亩产吨粮。龙头企业直接经营模式,主要是企业通过租赁农民土地,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规模生产,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标准化生产。这种经营模式全市有5家,流转土地面积达4.4万亩。其中浙江天下正方公司流转水田4500亩,卡森集团流转水田4800亩。
(五)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市建立了“一个中心、多点联动、重点攻关”的科技推广模式。一个中心就是投资8000万元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其中产业园区90亩、田间园区1405亩。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农科院,引进了国内一流的玉米育种人才,研发了平安169、平安188两个玉米新品种,其生育性状和产量性状明显高过先玉335,现已进入示范推广阶段;多点联动就是市财政投入360万元,对市乡两级进行全面武装,匹配了拖拉机、免耕播种机等农用机具,建成2.61万亩试验、示范田;重点攻关就是采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增产措施,开展亩产吨粮田攻关。2013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300万亩,赤眼蜂防螟实现全覆盖,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70万亩,落实高光效耕作技术15万亩,建成万亩高产示范方50个,对稻水象甲30万亩、二化螟15万亩、二代粘虫7万亩开展统防统治;与中国北方通用航空公司合作,建设飞机航化作业基地,在全省率先开展航化防治作业20万亩。全市科技贡献率达到60%,依靠科技增产粮食10亿斤以上。
(六)在产销衔接新模式方面。我们重点是发展订单农业,并探索了“粮食银行”试点。通过推动企业订单、网络订单、外贸订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模式,实现订单面积120万亩。最具特点的就是我们支持中粮集团成立的“粮食银行”,其主要方式是,农民在送粮当天就可根据市价结算10%的售粮款,也可在7天后根据粮食市场收购价格择日结算提取现金。通过这种支付方式,既缓解了粮食加工收储企业的原料供应和资金压力,又解决了农民粮食收储难、卖不上价等难题,避免了粮食损耗,间接提高了农民收入。企业还为农民卖粮打开了绿色通道,实现了“存粮提现”。2013年收储粮食10万吨,变现资金近2亿元。同时,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基地,使农民种植、养殖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如蓝河坝米业公司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4200亩,带动农户2028户,正大集团在我市建立超欧盟标准的养殖小区6个。
(七)在投融资新机制创新方面。为了拓宽涉农资金投入渠道,我们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落实省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以粮食直补存折作抵押,放大6—8倍为农民贷款,已发放贷款14亿元;成立惠农物权融资发展有限公司,以经营权收益保障作抵押为经营主体贷款,发放贷款8200万元;开展农户收益保障贷款担保试点,发放贷款5320万元;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完成融资4亿元,根据合作社季节性资金需求变化,开展实物抵押贷款,发放贷款2亿元。
(八)在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了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2013年我们与安华公司和安盟公司合作,地方财政投入保费635万元,农民自交保费846万元,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2749万元,对211.5万亩粮食作物开展保险。按照重灾多赔、轻灾少赔、没灾不赔的办法,支付理赔资金2439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种植业保险的积极性。
二、2014年推进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的思路和打算
改革不能停步,建设永无止境。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要求,着力破解现代农业发展中经营规模小、投入分散、融资难、保险发展滞后等瓶颈制约,努力探索具有吉林特色、榆树特点以粮食为主导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向改革深水区进发,向发展目标奋力前行。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围绕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六型农业”。通过实施“五个优先”政策(大型农机具购置优先、农业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优先、科技增产措施优先、农技服务优先、农业担保贷款优先)发展规模农业;通过完善“一个中心、多点联动、重点攻关”的科技推广模式,发展科技农业;通过“多个池子进水,一个池子放水,配套投入”,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做好“三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发展品牌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业生产投入品及产出品监管发展安全农业;通过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系统和数据分析管理与决策系统,发展智慧农业。
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政策支撑体系。在全面落实已出台改革措施的同时,我们将采取“试点先行,政策跟进”的办法,把2014年农业改革与建设的38项重点任务,以榆政发〔2014〕8号文件的方式下发到有关部门,在这个文件中对建设重点,工作目标、具体任务,责任单位进行了具体落实,目前正在推进之中。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保障体系。继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充分发挥不同项目配套实施的聚合效应,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开展航化作业50万亩,新增蔬菜大棚7000栋。启动引松济卡、引松入榆工程;提升农业电网保障能力;推进北方蔬菜生产基地、高标准畜牧小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抗旱、蓄洪排涝、应对极端天气等能力。对实施方案中规划的28个项目,我们要按项目建设进度,抓好资金落实和项目实施,确保年度项目计划如期完成。
四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围绕构建农业经营新体系、探索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农业投融资、财政支农、风险防范、订单农业等方面的创新,明确了25项改革任务(详见榆政发〔2014〕8号文件),目的是让城乡形成联动,确保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
面向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已经展现在眼前,我们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灵魂,把建设“六型农业”作为发展的载体,把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目标,为开创农业改革与建设新局面,打造“天下第一粮仓”而不懈努力。
相关新闻
- 江西省南昌县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福建省福清市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安徽省庐江县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
-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3年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材料 201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