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挂职侧记(二)
安塞挂职侧记(二)
——小城印象篇
我部在陕西延安挂职干部 张玲玲
初冬的陕北,有些萧瑟,略显荒凉。已不见群山翠绿,亦难闻瓜果飘香。山上的草木枯了,远看黑灰一片,近观植被裸露;庄稼地收割后的秸秆捆成堆码放整齐,退耕还林栽植的高矮不等的苗木清晰可见;走在山间,纵横沟壑一览到底,看个明白;行在路上,枝桠藤条掉光了最后的叶子,苍白孤立在那里。然而,就是这样的季节,更显陕北独特的韵味,才与印象中的陕北更接近。
“小县城”与“大县城”
——安塞是个小县城。
小到什么程度?以我2014年参加“百乡万户调研”的吉林省梨树县为例,梨树县土地面积42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0万亩,辖14镇6乡2个区,295个政村,总人口69.7万人;而安塞县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万亩,辖8镇1乡1个街道办,211个政村,总人口17.49万。人口17万与69万,耕地51万亩与360万亩,粮食产量1.3亿斤与60亿斤,就是这样的差别。但在延安,安塞算是人口较多的一个县了。延安市辖1区12县,除了宝塔区人口达50万,其余各县人口都在几万到二十万不等,最少的黄龙县只有5万余人,其次甘泉县8万余人,但土地面积基本都在两千多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当然,这与中东部相比,都很小。据在山东临沂挂职的干部介绍,那边一个乡镇就6万多人,几近安塞半个县了,工作规模与发展方式之不同,可想而知。
——安塞是个大县城。
怎么讲?财政有钱,人均地多。
财政有钱:安塞2013年全县财政收入27个亿,而一般的县也就2亿左右,相差十几倍。因是石油主产区,自90年代初开始采油以来,安塞逐渐从原来的全国倒数贫困县跃升为西部百强县。钱多好办事,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资金扶持、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民生工程做得有声有色。每年县财政单给三大产业(棚栽、林果、畜牧)投入就至少2000万,还不算中省市各项目配套资金。县级财力是否雄厚,是农业产业能否进行区域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但从这27个亿的组成来看,石油贡献率超过90%,县里也毫不避讳地承认,目前的局面就是“油主沉浮”。而且人们也意识到石油是有限资源,且地下水位开始下降、水质慢慢变差,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但在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产业转型升级来既维持经济高增长又保护生态环境不被严重破坏,因此安塞提出了“石油工业强县、农业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兴业”三大发展目标,着重加大对农业产业和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投入力度。
人均地多:这跟地理环境就关。尽管从数字上将安塞的51万亩耕地与梨树的360万亩耕地相比,看似少很多,其实,那不是实际反映。安塞的耕地,绝大多数都在山上,人口又少,在分地时基本就按山头分,你家这座山,他家那座山,没分过的山,只要你愿意开垦,直接去开荒就是。这也是为什么朱镕基1998年来延安之后一定要实施退耕还林的原因,那时山上没有树,都是耕地!所以实际上是没法确切统计每个人耕地面积多少,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耕地面积是当年征收农业税时期上报的数字。
当时在统计面积时,各户上报的是土地折合之后的数字。因山坡地靠天吃饭,产量极低,与东北粮仓大平原的产出根本没法比,因此就把1公顷的实地面积折合为1亩地的交税面积,其实这跟东北原来二三等地按比例折合成一等地面积是一个道理。而且也不乏为少缴税而故意少报数字的情况。因此单从数字上看,反映不出实际面积。虽然退耕还林了很多耕地,但25度以下的缓坡和当年土地整理的大面积梯田都还是耕地范围。只是,再多的耕地,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很多撂荒了,人们耕种的多是川地和住宅附近的些许坡地。
高消费与慢节奏
初入安塞,给人感觉比延安市区还要好,因为干净、卫生、一派欣欣向荣。这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县城小。只有两条街道外加一条环城路,在城市建设中,把老旧房屋早就拆除干净了,能用的空地全都开发成了商住两用楼,为增加土地产出,再新建的都是高层,途经安塞高速路口看到的就像《盗梦空间》中在梦里搭建的楼群一样,又高又密。加之去年大雨后,为防漏,政府给每栋楼顶都免费安装了起脊红瓦房顶,站在高处远望,城市簇拥着一片片新红。虽然如此,全城仍在继续搞建设,老城区水电气暖改造,新城区商业住宅、保障性住房、扶贫移民搬迁等齐头并进,一波接一波。此外,县城最引人瞩目的大型建筑设施有五个:政府大楼、腰鼓山环山公园、体育广场、文化广场、滨河公园,可以说是安塞的地标名片,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和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二是卫生好。安塞于2013年底成功申请了国家卫生城市,为成功创卫,真是做了不少工作。各部门在县城都有包片,干部们集中下去打扫卫生;各乡镇干部包片镇村,很多积年垃圾都是乡镇干部手捡锹刨出来的。同时,县里给每个村配保洁员,月工资300-500元,比村长的工资都高(之前村书记5000元/年,村长4500元/年,村民小组长1200元/年,据说今年开始村书记工资上调至15000元左右。)而县城的保洁工作更是相当到位,常见环卫工人从早7点到晚9点,全天守在县城街道上,清理垃圾箱、打扫马路,没事时就坐在街边歇会儿。要知道,这些环卫工人大多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非常认真,一丝不苟。
三是消费高。因为产油,所以伴随石油开采应运而生的采油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维修保养业、餐饮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都大有发展,县城二三产业一片蓬勃之象,饭店多、酒店多、商店多、娱乐场所多。石油产业带动了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自然拉高了物价消费水平。这里几乎所有日常消费都比北京贵一些,吃饭、穿衣、水果、购物等,就连买个拖把都要贵几块,据说,安塞是延安消费最贵的地方,而延安是陕西消费最贵的地方,都是石油惹的祸。当然,房价是比北京便宜很多,不过,老楼四五千、新楼近一万的平米售价,在县城来说,也是不低了。
若问消费水平这么高,人们是怎么适应并生活的呢?应该说,在县城有物质基础的人分这样几类:一是做生意的,有点关系和人脉的大多都做过生意,要么之前做过,有些雄厚家底,比如从事石油开采、农林原料收购赚差价、合伙投资房地产、经商做点小买卖等等,要么是现在正在做,比如街边的各种店铺,我们也称之为“小微企业”;二是石油企业员工,这是较大一部分人群,他们工资高、福利好,自然有钱没处花时就拉动了县域服务产业的发展;三是公职人员,全县公职人员包括乡镇干部,基本在县城都安家了,这些家属都要在县城消费;四是打工人员,男人们虽然外出打工了,为了孩子上学,就把老婆孩子留在县城,即便大多租房子住,但消费水平丝毫不减。
在这样的环境下,常能感受人们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天气好时,广场上、公园里,大爷大妈三五成群围坐一起,打扑克、看桥牌、玩纸麻将,把一张张一角钱塞在裤脚里,好不乐乎;不玩牌的老大爷们,就坐在那里晒太阳,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即便不聊,一坐也是小半天。走在路上,常见打扮时髦的男男女女。男士服装店多是海澜之家、利郎、劲霸、七匹狼之类,女士服装店多是潮流特色店,无论大小店铺,服装卖价都不菲,宣传海报“200元彻底甩卖”都是最低价……许是离着延安近、消费需求高,加之除了吃喝穿戴也无其他消费习惯,仔细看看,有些人在穿衣打扮上确实有些品位,甚至高端,这与我在洛川和延川所见,甚是不同。
此外,虽然县城不大,但私家车那也是相当多的,而且难见十万元左右的车。只有出租车看似老旧,却可以拼车,这在延安地区都是常见现象。因是单行道,大多顺路,一个方向行车,司机常能搭上不同客户,起价6元,拼车的每人都是起步价,随便一单,司机就是十几二十元入账,而且还在不断地有人拼车,生意好做呀。当然,还有一项重要消费就是吃饭喝酒了,太过清闲,下班后组局儿便是常态。一位县团委工作人员曾开玩笑地说“我们这里太悠闲了,人们没有紧迫感,压力不大,下班或周末就是相约吃饭喝酒打麻将,连上任县委书记都说安塞县咋没多少人读书呢……”
陕北特色建筑与饮食
——窑洞。
提起窑洞,我们常想到的就是从大山里面挖出的窑洞,但其实,窑洞有很多种,也分土窑、石窑和砖窑。早前生活条件有限,人们就在山势好的地方挖土窑,一般连挖三孔,在窑门口是木门和窗棂;后来有条件的人家就在窑门口往出接补一段石头门面,从外表看像都是石头建的,其实后身还在大山里;再后来,人们条件更好了,可以通过土地整理开出一片空地,在空地上建房,中东部那叫平房,在咱陕北,那还叫窑洞,虽然材料已不用土,而是用石头或砖块,但建的还是里面窑洞拱形、外面看是平顶一样的窑洞。同样在平地建房,窑洞与平房的区别在于,窑洞的墙体和房顶要比平房厚很多。用砖或石头垒成拱形房顶后,还要在拱形两侧压实厚厚的土层才封顶,因此,厚实的房顶和墙体就起到了“冬天冷风吹不透、夏天太阳晒不透”的冬暖夏凉作用,这着实是居住习惯所致。更有条件的人家会在一层建一排石窑洞,在其上再加盖一层平房,二层小楼中西合璧,陕北独有的建筑风格。而人们多喜盖石窑,大多因为采石容易,有些石山是现成的材料供应地。
每一孔窑洞,都兼具卧室、厨房、客厅之功效。最靠里是炕,接着炕是灶台,灶台旁边是水缸,接下来就可以摆电视、沙发、桌子等,然后就到了门口。除了卫生间要在外解决,其余都在一孔窑内。因此烟囱必不可少。据说原来土窑洞都有打通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烟囱,从大山顶冒个口出来……窑洞与窑洞之间大多都是独立的,互不连通,只有个别大户人家才是两口窑在墙体中间有过道相同,但各自还有门和窗户。像革命旧址中很多领导人旧居就是兼有卧室、会客厅的连通窑,而且为适应领导人南方生活习性,打掉炕而设立床,冬天特设地暖,很是先进。
在安塞真武洞镇一个偏僻村庄,有一个地主窑洞四合院,现已破败不堪,只剩东西北三排石窑洞实体,但观其气势,仍可想见当年盛景。据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冯姓地主所建,三个方向加起来有二十几孔,内部窑与窑之间全部是相通的,而且造有暗道,这种暗道不同于地道向下走,而是从房顶向山上走,若发现外面有敌人入侵,窑里的人可在任一屋内串到有暗道的那间屋里顺势逃走而一点动静都没有……这座窑洞四合院在当时绝对是别墅级别了,后来受革命形势影响,冯地主还没享用这宏伟建筑多久,就逃跑了。之后此窑洞陆续分给了庄里的农户。多年过去,我们再去时,那个庄原本20多户,现只有3户人家的6口人居住在此,最年轻的50几岁。那排地主窑洞只有一位老汉居住,坐在偌大的院子中间,四周长满了野草,老汉神情木然。
——羊肉与烩菜。
陕北人爱吃烩菜,用东北话说,就是乱炖或一锅出。灶上食堂基本都是大烩菜,用大铁盆盛着,荤的就是炖羊肉、炖排骨、炖土鸡,素的就是土豆酸菜粉条、豆角土豆圆白菜、炖豆腐等,也都会加点肉块。然后一桌子人每人一个大海碗,舀一碗烩菜,就着大馒头或泡白米饭大口吃起来,末了再喝点小米粥,美哉美哉!陕北人更爱吃羊肉,而且是山羊肉,做法都是清炖,煮时加点安塞特有的地椒草,吃时就着汤配点葱末香菜末,再搭配点泡菜,对爱吃羊肉的人来说,可谓大快朵颐!而且吃羊肉要配荞面饸饹(héle),一个属热、一个性凉,相互中和。
在平常人家里,大家常做的也是烩菜,下乡时常见路边拿着大碗蹲着吃饭的乡亲,那碗里有饭有菜,和在一起吃,还喜蹲着,边吃边看过往路人。县城的人家也常有亲戚聚餐,都是大家族,少则二十几人多则几十号人,周周聚,起初我还疑惑这用餐工作量得多艰巨呀,后来听说很简单,就是早起买一只羊和一头猪,分别做上两锅大烩菜,再蒸一锅大馒头和一锅白米饭,到了饭点也不用上桌,谁饿谁吃,一人一碗,还不占地方,想吃猪肉吃猪肉,想吃羊肉吃羊肉……嗯,确实,飘香满屋,其乐融融呀!
相关新闻
- 关于新常态下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及对策建议 2015-07-10
- 关于种粮大户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5-03-25
- 安塞挂职侧记(三) 2015-02-04
- 安塞挂职侧记(一) 2015-02-04
-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