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挂职与培训交流 > 挂职交流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日期: 2015-02-04 18:10 作者: 来源:人事司 【字体: 打印本页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一个西部山区农业乡镇以特色农业富民的实践与思考

我部在贵州遵义挂职干部 何绍周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是一个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湄江镇坐落在湄潭县的中心区域,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素为黔北“鱼米之乡”、“茶乡”。近年来,当地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目标,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从中可以看出,搞农业也能富民,农业也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也能成为体面的职业。

  一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引领产业发展。“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对于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湄江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有限的政府资金中对其进行倾斜性的投入。从2012年开始,陆续筹措投入20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连接镇和多个村的高标准柏油马路,并大力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让各村内部的通组道路全部硬化;对各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民房设计、修建按照黔北民居风格进行引导,实行建档建册管理;给每个村庄配套建设文化广场、医疗卫生室、村级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等公共设施。通过这些措施,全镇11个村、5个社区的道路、水电、文体设施基本齐备健全,村庄建设实现了风景美丽、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的目标,为招商引资、产业升级、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湄江镇总体上地势以浅丘为主,耕地坡度较大,且分散不成片。近年来,湄江镇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在不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的坡地,大力发展茶叶、精品水果等经济作物,把原来没有利用起来的荒地都利用起来,结合山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镇共有茶园面积31670亩,一亩茶仅仅是茶青(鲜叶)就可以收入5000-8000元,全镇基本没有撂荒的耕地。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注意坚持农业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只是从政策上引导,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挥致富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在全镇流转千余亩林地种植水果),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培育起精品水果、茶叶这样的主导产业,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农民的就业。2013年,湄江镇农民人纯收入超过10000元,远远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

  三是努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包含多次产业链条的一个特殊产业。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是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是第二产业,而休闲农业、农业电子商务等则又是第三产业。家家户户都种茶,男女老少都摘茶,处在第一产业链条上的农民能够较好地解决温饱问题,但难以谈得上富裕。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不意味着要死守在第一产业链条上,还可以根据山地农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农民富起来。近年来,湄江镇大力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让农民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在第二产业方面,不断发展茶叶加工和大米加工两个“绿色工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在技术升级、设施用地、电子商务、金融担保等方面为加工企业服务。以核桃坝村为例,全村拥有上万亩茶园,有58家茶叶小型加工厂(其中,1家省级、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干茶超过200万斤。村里有小轿车的农户比例已经超过50%。在第三产业方面,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开展“四在农家”活动(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走茶旅一体化发展道路。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茶农,美了乡村。目前,镇里核桃坝、金花、新街、观音等村看准生态农业旅游业,开始向城里人“出售农业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仅核桃坝一个村,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可以说,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绿色工业”,发展“休闲农业”,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四是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家致富,要靠科学,靠技术,靠市场,要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湄江镇充分利用核桃坝“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中组部、农业部共同授牌)这块金字招牌,不断加大合作社负责人、村级组织负责人、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组织农民在农闲时间进课堂,学习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养殖业、农家乐经营、茶叶销售、防灾减灾、文明礼仪等知识;支持合作社及各类专业协会开展工作,引导推广“支部+公司+协会”、“支部+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组织开展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为内容的“四新”竞赛活动和“致富能手”、“科技之星”、“好媳妇”、“好婆婆”、“五星级文明户”、“积德榜”、道德讲堂等评选活动,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这些措施,较好地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为新农村建设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提供了人才支撑。

  如今,穿行在湄江镇的乡村,放眼望去是郁郁葱葱的茶园,干净整洁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蜿蜒的湄江河碧波荡漾。在这里,农村不是荒芜的农村,不是留守的农村,不是记忆中的故园,而是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农民富、生态美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