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四川攀枝花: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日期: 2014-12-16 14:42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虽地处西南,却是全国“海拔最高,纬度最北”热带作物适宜区,海拔高度在937~4195.5米之间,气候呈明显的立体分布,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日照时数达2500小时,无霜期达到300天以上,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具有“南方的热量、北方的光照”,无台风、梅雨等灾害天气。近年来,攀枝花市依托资源,立足实际,以系统规划、统筹推进的理念引领农业发展,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早春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单位产出,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以体系为支撑、向特色要效益”的山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道路。

  一、着力构建产业规划体系,科学布局,梯次推进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立体开发、效益优先的原则,先后制定了《攀枝花市特色种植业重点基地建设规划(2009-2020年)》、《攀枝花市“打造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流域”新农村和特色农业基地规划》等系列规划,明确了特色水果、早春蔬菜等特色产业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根据河谷、二半山区、高山的不同自然条件,合理布局、相对连片、分步推进重点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立体化升级。

  二、着力构建生产保障体系,加大投入,提高保障

  近年来,攀枝花市加大投入力度,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始终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仅2013年就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12.3亿元,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目前,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1.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田9.18万亩、大棚设施4.2万亩,水库蓄水量达1.05亿立方米,机耕道硬化率达70%。通过建立部门联动的农业防灾减灾协作机制,开展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新险种试点,将芒果、枇杷、蔬菜、肉羊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有效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着力构建质量安全体系,以质增效,打造品牌

  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标准化生产和执法监管两手抓,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过得硬、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了88个地方生产技术标准,11个热作标准示范园获农业部认可,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个、省级4个。全市44个乡镇全部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形成了市、县(区)、乡镇和村四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目前,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41个、有机食品6个、绿色食品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标准化农业生产面积超过耕地面积的50%。特色农产品特别是晚熟芒果以其“质优味美”享誉全国,“攀枝花”牌商标成功申请国际注册,并获得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攀枝花芒果”获得“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高端品质在带来品牌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效益,攀枝花芒果外销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大部分芒果种植户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最高的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四、着力构建新型市场体系,激发活力,集约发展

  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以公司制、合同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开展一体化经营,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3家(其中省级12家),总资产40.67亿元,年销售收入52.78亿元,年净利润3.99亿元;有农民合作社708个,带动农户9万户;已注册的家庭农场106个。在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攀枝花市还积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加快推进“农超对接”、“直销直供”和物流冷链建设,努力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仅2013年全市就有4家农业企业新建营销网站,新开淘宝网店200余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特色农产品销售4000余万元。

  五、着力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创新驱动,强化支撑

  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系统的产业化服务体系,广泛推广“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服务模式,即统一生产基地布局、统一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统一农业投入品供给、统一种子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服务,有效降低了农户种养风险。创新深化“市校”、“市院”合作机制,与中国热科院、中国农科院、四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结对共建,加快打造专家团队,针对每个产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指导应用,初步形成了科研、推广、生产“三位一体”的服务格局。以阳光工程、民生工程、农民田间学校为载体,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和农业专家定点帮扶,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能思考”的“田秀才”、“土专家”,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川省攀枝花市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