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四川南充:打造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新样板

日期: 2015-02-03 09:32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辖3区1市5县、人口760万,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国家重要的优质粮油和畜禽生产基地市,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久负盛名的“绸都”、“果城”美誉。2010年8月被认定为首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区域覆盖顺庆、高坪、嘉陵和西充“三区一县”的130个乡镇、3636平方公里,是当时唯一跨区县、市统筹实施的示范区。2013年4月再次被农业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全国21个、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南充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打造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新样板。在2013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中,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列全国第5位、中西部第1位。

  一、高点定位,持之以恒抓推进

  立足“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目标定位,南充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作风,加压驱动,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实施各项改革与建设。一是高起点规划强引领。结合“市统筹、跨区县”实际,树立“全域统筹、科学布局、共融发展”理念,以优质粮油、生猪、柑桔、蚕桑和速丰林等特色产业为依托,促进“全链打造、园区集聚、循环发展”,力争到2015年建成4个百公里丘陵山地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带,覆盖示范区耕地60%,实现“一年抓试点、三年见成效、五年出经验”。二是快节奏建设强支撑。始终扭住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这一主要载体,围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集中优势资源持续推进,基地规模年均增幅保持30%以上。2011年主要抓点示范,初步建成“八园一带”14万亩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注重连点成线,三区一县各建1个百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共27万亩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优势特色产业基地;2013年促进扩线成片,建成4个百公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基地规模突破40万亩;2014年突出量质提升,基地跃升至50万亩,成为果州沃野最靓丽的风景。三是多途径拓展强效益。围绕市场需求兴产业,坚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打造有机农业强市的示范样板,一举建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24万亩,近50%的产业基地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西充县成功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大力实施精品名品战略,示范区规范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59个(其中有机农产品132个)。成功引进汇源果汁等加工型龙头企业35家,建成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2个、直销店85个和南充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田桌网”。示范区农产品商品率达80%,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4%。

  二、开拓创新,改革试点抓突破

  坚持以改革破难点,以创新增活力,逐一细化分解和纵深推进涉及8大类25个小项的农业农村改革,力保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起好步、推得开、能落地。一是围绕助农增收创新机制。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两个带动”(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总要求,发挥示范区的品牌和集聚效应,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大势,培育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7户、专业合作组织2158个、重点大户(家庭农场)8597户;大胆创新“保底分红”、“劳务承包”等带农发展模式,成功探索“两统两返”、“农民产业园”、“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0万农户融入示范区发展,占核心区域总农户的比重达75%以上。核心示范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350元。二是围绕投入需求拓宽渠道。市、区(县)坚持本级安排、向上争取、项目整合、信贷扶持和社会参与并重破解投入瓶颈。市、区(县)两级年度安排资金分别达2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主动超前谋划,抢抓机遇对接,积极跟进衔接,示范区近四年累计直接争取项目资金8.5亿元。按照“统筹立项、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原则,三区一县大力整合水利、林业、农村公路等涉农项目资金11亿余元,集中用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打造投资洼地,成功招引中法农业科技园等重大项目20余个,吸纳超5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区改革与建设。依托南充农业融资担保平台,探索扩大担保抵押物范围,成功争取18.6亿元信贷资金。三是围绕发展实际优化服务。顺应示范区经营主体和农户愿望,市农牧业局开通“12316”为农服务热线,市、县(区)、乡镇691名农技人员与示范区重点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聘请9名首席农业专家组建9个专家服务团队,在示范区产业基地建立24个专家大院,科技推广基础持续夯实。探索组建用水、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实体17个,示范区产业发展劳力、技术、装备“三缺乏”问题逐步解决。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主体、财政支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全面启动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和果蔬等特色产业保险试点,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三、链钮聚合,同心协力抓落实

  市、区(县)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及其试点工作列为各级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实施项目推动、检验干部作风的重大工作来组织推进。一是组织保障有力。市、区(县)两级分别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示范区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和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市上召开高规格的建设启动大会,提神鼓劲聚共识,周密部署明重点。三区一县立下军令状,把示范区改革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谋划,量质并重建园区、推改革,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西充县党政主要领导多次亲自研究部署,工作导向作用发挥好,改革与建设成效大。二是部门协同配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及其试点工作面宽量大,市级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全面参与。主管部门干部职工勇于担当,连续作战,尽职尽责,在总体规划制定、年度任务分解、项目建设指导、专项资金争取等主要工作环节上切实发挥牵头揽总作用。相关部门(单位)树立全局意识,坚持工作“一盘棋”,紧紧围绕示范区改革与建设内容,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在立项争资、项目实施、深化改革、完善基础、强化保障上尽心竭力。三是区县竞相发展。三区一县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细化改革与建设规划,集中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相关部门和乡镇以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投身其中,汇聚了示范区改革与建设的强大合力。顺庆区立足区位条件招大引强,建成百万只智能化蛋鸡产业园、农业博览园等现代农业基地,科技示范走在前列;高坪区着力优化粮油、果蔬和竹木三大产业区域,成片建成柑桔基地3万亩、蔬菜基地5万亩和速丰林基地5万亩,基地规模效应凸显;嘉陵区始终扭住柑桔、粮油两大主打产业和生猪良种繁育基地,连线建成5万亩柑桔、2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带,建成国内一流的天兆种猪繁育基地,优势产业布局清晰;西充县注重围绕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目标,新建有机果蔬基地5万亩,粮经复合基地10万亩,有机产业独树一帜。

  四、较真碰硬,督查通报抓保障

  市、区(县)两级既力争良好开局,又乘势而进,确保改革与建设力度不减、成效更显。一是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围绕总体规划和年度任务,市上将改革与建设任务细分为45个子项目,并将每个项目进度要求分解到月、细化到周,责任落实到人头。抽调一批懂业务、负责任、不怕得罪人的干部组建专门督查组,定期重点督查项目落实、资金到位和项目推进等情况,每周将督查实情以手机报、督查通报等图文并茂形式呈送市四大家领导,及时反馈给三区一县党政主要领导,对欠进度和做得差的项目点到责任人头;在效果较差的重点项目点召开流动现场会,集体找原因、添举措,加压驱动改革与建设。二是严格落实奖惩激励。市、区(县)财政专项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效应,主要对种养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新品种引进和农产品品牌创建等实行以奖代补。每年度分区(县)对示范区建设成效量化考核,拉通排位,并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三区一县对示范区改革与建设有功人员提拔重用12人,先后处理不作为干部6人。三是着力营造落实氛围。每天将工作动态在电子大屏公示,相互接受监督,逐周安排部署和汇总通报工作,逐月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统一建立南充现代农业工作动态QQ群,实时监控干部职工深入一线督查指导情况,努力营造水紧鱼跳、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

  (南充市示范区管委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