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湖北监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日期: 2014-12-16 14:40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湖北省监利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之一。近年来,监利县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抢抓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支撑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服务方式,通过政策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市场化服务为主体、链条式服务为目标的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培育新型主体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壮大多元化的服务主体,提高服务能力,并促使各类服务主体公平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目前监利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强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3家,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610家,家庭农场2320家,专业大户有近4000家。

  (一)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农村新型主体发展。一是引导土地规模流转。适应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要求,出台政策,对土地连片流转500亩以上的受让者每亩给予30元的奖励。同时,引导各乡镇搭建交易平台,支持土地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市场化流转,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专业大户参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土地多元化经营格局。二是改进工商注册服务。积极提供工商快速登记注册服务,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了政府代办、工商上门、简化流程、统一注册等“零距离”服务。三是实行项目跟进支持。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项目定点帮扶,做到项目跟着土地流转走,项目跟着新型主体走。2013年以来,拿出2500万元项目资金,对土地连片流转达1000亩的周老嘴镇郭杨村“立强专业合作社”进行农田基本设施改造;拿出4500万元项目资金,由福娃集团当业主,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建成3万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二)围绕集中育秧,引导农村新型主体发展。一是抓住育秧关键环节,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市场各类主体组建水稻专业种植、标准化基地建设、设施蔬菜生产等领域合作组织,全县28家育秧工厂直接配套组建专业合作社达到100家以上。二是紧扣社会化服务环节,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水稻生产全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组建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统防统治、机械耕种收、烘干储存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专业组织达到84家。三是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着眼水稻生产链条的延伸,除围绕产后的订单收购、农超对接组建合作组织外,还积极探索产前的金融互助、农民培训等其它新型经营组织模式,力争覆盖更广,服务更全。

  (三)创新资金支撑,扶持农村新型主体发展。一是以奖代补,扶持育秧工厂建设。对每个建成后的标准化育秧工厂,由县财政根据规模,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对已建成的28家育秧工厂,给予大棚补贴资金1000万元。对育秧工厂和4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购机补贴3051万元,去年共新增农机具3010台。二是整合涉农资金,改善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条件。对全县除“四保”资金以外的所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下大力改善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的基础条件。近年,共整合资金5.1亿元,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田道路和电网建设。三是竞争分配贴息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竞争性分配,县财政拿出1.1亿元周转金,鼓励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贴息2900万元,融资3亿元,使全县近7000家新型经营主体受益。

  (四)完善金融服务,助推农村新型主体发展。一是建立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先后出台了农权“三权”抵押贷款试点办法、“四台一会”融资办法、贷款风险补偿办法等,开展了“三权”抵押试点合作社联保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年获金融扶持资金30多亿元。二是成立农业担保贷款平台。投入资本金5000万元成立了农业丰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另拿出1000万元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制度,构建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助保金”贷款平台。三是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县政府拿出200万元,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支持中国财保监利分公司开展水稻生产保险150万亩,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专项保险210家,基本达到设施农业保险全覆盖。

  二、以培育新型主体为依托,创新服务机制

  农村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服务对象的特点是量大、面广。监利县始终坚持在有效整合涉农机构力量,集成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促进服务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提高新型主体参与和开展“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服务机制的创新。

  (一)龙头企业作引领,开展订单收购服务。一是搭建订单产销衔接模式。福娃集团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20万亩,与全县20万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订单收购,以每公斤高出周边市场0.1-0.2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优质水稻,带动粮农增收近2亿元。二是开展土地入股经营。福娃集团以“五代一管”(代耕整、代育秧、代机插、代防治、代收割、农户自己管理肥水)的方式,建设水稻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与粮农实行利润分成,增加务工收入。三是开展土地市场化流转。福娃集团以每亩每年680—78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5万亩,示范推广双季稻、稻虾共生、稻油(蔬)连作等模式,发展有机稻生产,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带动农民增收。

  (二)合作社作纽带,开展一条龙服务。一是推出全程“一条龙”服务。由育秧工厂提供从播种、育秧、栽插、管理到收割的“一条龙”服务,农民种田不需投入任何资金和精力,秋后与育秧工厂直接结算。二是开展“订单式”服务。合作组织上与龙头企业联姻,下与农民结缘,产前签订订单,约定种植品种和收购价格,产后由合作组织按订单价格收购粮食,确保不因粮食价格波动伤害农民利益。三是提供“选项式”服务。农民可以结合自身经营实力和家庭劳动力状况,自由选择某一环节服务,其他生产环节由自己完成。四是拓展产前产后服务。成立了以育秧工厂为主体的专业合作联社,由联社组织产前开展农资团购,降低生产成本,产后开展烘干储存、品牌营销服务,提升利润空间。

  (三)政策资金作杠杆,开展购买服务。一是确定服务内容。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代耕代种、粮食烘干代储等为重点,购买社会化服务。二是确定服务主体。承担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必须是在本县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新型主体,要求参与机插秧服务的要有大型集中育秧工厂,参与病虫害统防统治的要有大中型植保机械,参与代耕代种的要有从耕整到收割的农业机械,参与测土配肥的要有智能配肥设备,参与烘干储存的要有日烘干60吨以上的烘干设备及1000平方米以上的仓库等条件。三是确定补贴原则。全县中标的51家新型经营主体,做到先服务,后验收,再补贴。

  (四)公开招标作手段,完善补贴机制。一是加强指导。针对大部分新型经营主体都是第一次参与投标,难免对投标程序不熟悉,相关部门针对情况安排专人对投标人进行指导,发放投标清单、投标流程等准备资料,并在招标公告上公布其联系方式,做到随时答疑解惑。二是坚持原则。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投标,大力扶持有技术、有设备、有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动他们的服务积极性。三是完善机制。量化服务标准、明确服务程序,项目验收做到严格把关,保证服务质量,使参服务的新型主体有方向、有目标,使未中标的单位看到自身的不足,增强开展农业服务的信心。每一个服务项目由采购、财政、农业三方随机抽取5名专家,随机抽查20%的面积或农户确定服务量,最后并将抽查结果进行网上和电视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以创新服务机制为手段,补齐农业短板

  以水稻集中育秧为切入点,延伸服务链条,拓宽服务领域,补齐服务短板,实行以产中服务为主,产前产后环节填平补齐。近两年,监利县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购买服务1000万元、地方财政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4亿元,有力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一)发展水稻集中育秧。建成集中育秧示范点220家,其中工厂化育秧大型基地28家,中型基地50家,小型基地30家,微型基地112家。社会主体投入育秧基地设施建设、设备添置,农资供应配套、土地流转,开展全程式打包服务等资金达到2亿元。全部选用经粮食加工企业、农资经销商、乡镇分管领导、农技专家等各方代表民主推荐产生的品种,提高水稻优质化率,扩大机插秧面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决了今后怎么种田的问题。

  (二)发展统防统治服务。病虫统防统治专业化队伍达到78支,购置植保机械700多台套,其中大型病虫防治机械3台,植保飞机5架,中型病虫防治机械100台,年防治面积200万亩次。社会主体投入机具添置、农药采购、人员培训等资金达到0.8亿元。全部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农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

  (三)发展代耕代种服务。仅今年就新增农业耕、种、收大中型机械200多台套,动力4000多千瓦,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主体投入机械购置、农民和机手培训等资金达到1000万元,达到了“不增土地增产出,不增资源增实力”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率,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农户无人耕种,又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矛盾。

  (四)发展测土配肥服务。发展生产配方肥定点合作企业3家,分别为湖北三宁化工、湖北富来地金润肥业和湖北垄神肥业有限公司,年供应配方肥(折纯量)4.85万吨。社会主体投入设备更新改造、新增配方肥生产等资金1亿元。配方肥的使用,既增强了作物的抗病能力,又减少了商品化肥对土地的污染。

  (五)发展烘干储存服务。新增粮食烘干机械40台,日烘干能力达到600吨以上,新增仓储面积9000平方米。社会主体投入烘干设备购置安装、储存仑库新建改造等资金0.1亿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特别是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主晒粮难、储粮难的矛盾。

  (六)发展农业保险服务。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监利支公司承保,大型育秧工厂签订保单36份,设施保险价值1.2亿元,支付保费86.7万元;承保农业机械490台套,签订保单980份,支付保费58.4万元,为农业设施、机械和人身安全提供保障,降低了运行风险。2014年上半年,赔偿农业设施受损50万元,人员工伤15万元。

  四、以补齐农业短板为重点,提高综合效益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功能的提升,特别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关键节点服务的加强,年增加粮食产量1亿公斤,节本增效近2.8亿元,实现了政府、主体、社会共赢目标。

  (一)集中育秧节本增粮。集中育秧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机械插秧,降低早春育秧风险,既扩大了双季稻和再生稻面积,又因大田基本苗足而增加单产。2014年,扩大水稻生产面积10万亩,可增加粮食产量5000万公斤;机插秧面积120万亩,每亩节约人工育秧栽插成本80元;机插水稻提高单产25公斤,增效70元。共增产粮食8000万公斤,节本增效1.8亿元。

  (二)统防统治节支环保。统防统治的目的是按照病虫预测预报,统一时间组织施药,统一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改变了农户自发盲目防治的问题。据统计,统防统治比农民自行防治每季少施一遍农药,每亩节约农药成本20元,人工成本10元。2014年,全县组织统防统治受益面积80万亩,共节约农药和人工投入0.24亿元,减少粮食损失2000万公斤。

  (三)代耕代种强化装备。代耕代种的目的是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农业耕种收机械的快速增加,全县农业机械化率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达到78%。

  (四)测土配肥节支减污。测土配肥的目的是在常规施肥同等产量情况下,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全县年配方肥应用面积达到300.2万亩次,平均每亩节约化肥支出25元,共节支0.75亿元。

  (五)烘干储存减损提质。烘干储存的目的是防止农产品收割期因天气变化、晒场不足等原因导致霉变,减少农民分户储粮产生的损耗,同时对粮食市场也能起到缓冲作用。2014年,新增设备设施可烘干粮食3000万公斤,代储5000万公斤。既保证粮食质量,又提高了粮农的收益水平。

  (湖北省监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