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典型交流材料之十四:甘肃省
突出区域特色推进旱作农业现代化
甘肃省农牧厅
甘肃70%耕地为山旱地,70%的降雨量集中在7、8、9三个月,70%多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甘肃省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始终把发展旱作农业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突出位置来抓,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力提升了旱作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实现了粮食从调入到产销平衡,再到调出的历史性转变。
一、积极探索发展旱作农业现代化模式
甘肃省立足特殊的省情,坚持趋利避害,科学应对,经过多年艰辛探索,总结形成了旱作农业“甘肃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
2003年我省成功总结了集“覆盖抑蒸、地膜集雨、垄沟种植、增温保墒”为一体,具有明显抗旱增产双重功效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迅速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普遍认可,示范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全膜玉米、马铃薯面积由2006年12万亩增加到今年1258万亩,7年累计推广4418万亩,前6年累计增产粮食约320万吨,为我省粮食相继跨上900万吨、1000万吨两大台阶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粮食总产1014.6万吨中仅旱作农业一项就贡献了571万吨,用四分之一的粮播面积生产了56%的粮食。甘肃以人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0%的水资源,生产了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90%的粮食。实践证明,“甘肃模式”不仅确保了甘肃的粮食安全,实现了富民兴陇,而且对全国粮食安全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全膜双垄沟播等主推旱作农业技术已在全省45个县区大面积推广,受益农户达到144.11万户。这些过去粮食生产长期不能自给的严重干旱区,如今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先进县。
二、推进旱作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做法
(一)抓行政推动。甘肃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旱作农业发展的意见》和《旱作农业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了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工程。2006年以来,每年的省委1号文件、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都对旱作农业工作进行专题部署,推动旱作农业发展。市、县两级政府把旱作农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全省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财政主推、农业主抓、涉农部门协同、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强力推动旱作农业发展。
(二)抓资金投入。从2007年开始,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工作,补贴规模从2007年的1000万元扩大到2012年的2.8亿元,6年累计投入资金9.4亿元。市县配套资金由2007年的815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3亿元,6年累计配套资金12.2亿元。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投入,对技术推广应用起到了“催化”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接受旱作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同时,省财政去年安排1000万元,回收废旧地膜45700吨(折纯量),回收利用率达57.1%;今年安排2000万元,继续加大残膜回收力度。实践证明,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地膜和农机具补贴,旱作农业就没有今天的成效。
(三)抓技术集成。坚持良法良种配套,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与选育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集成配套,以高产创建为平台,进行集成组装,发挥综合效益。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研发了简便的起垄、覆膜、播种、收获、注水补灌等机具,培育了一批专门从事机械覆膜专业服务组织,机械覆膜面积已占到全省覆膜面积的48.6%。坚持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相结合,开展了覆膜方式、播种密度、一膜两用、秸秆还田等试验研究,建立万亩以上的示范片146个。坚持秋覆膜和顶凌覆膜相结合,着力扩大秋覆膜面积,2012年秋覆膜占总覆膜面积的58.6%。坚持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相结合,6年累计举办培训班4.33万期,培训农民超过900万人次。
(四)抓机制创新。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坚持并创新了“三不变”原则。把旱作农业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纳入干部考核范畴。省级6个民主党派在推广落实的关键时段开展实地抽查、实行民主监督,统计部门抽调干部逐县开展交叉检查验收,防止了推广面积落实不到位和虚报现象的发生。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相衔接,把发展旱作农业与培育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起来,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快速推广。同时,倡导建立了甘陕宁晋四省区旱作农业协作工作机制,为在这一区域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
三、下一步加快旱作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思路
(一)改善农田条件。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田、水、路、林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在已有3200多万亩梯田的基础上,今年新修梯田150万亩,力争用3到5年时间再新修500万亩梯田,使全省适宜兴修梯田的坡地全部实现梯田化,为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改善条件,打好基础。
(二)扩大推广面积。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1500万亩以上,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全膜黑膜马铃薯面积由现在的267万亩扩大到500万亩。把我省中东部旱作区打造成新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区。
(三)延长产业链条。把发展旱作农业与后续产业培育相结合,利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加大量的玉米秸秆和优质饲料,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大转化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构建种植全膜玉米、实施秸秆养畜、增施有机肥的良性循环模式。力争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由今年的54%提高到“十二五”末的65%以上。进一步加大残膜回收力度,残膜回收率由现在57%提高到80%以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四)做好示范带动。抓住近期农业部将甘肃省认定为1000万亩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编制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为全国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借鉴。
相关新闻
- 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典型交流材料之十五:延安市 2012-08-15
- 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典型交流材料之十三:湖南省 2012-08-15
- 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典型交流材料之十二:安徽省 2012-08-15
- 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典型交流材料之十一:上海市 2012-08-15
- 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典型交流材料之十:辽宁省 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