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部中青年干部学习交流活动 > 工作动态

农业部2014年中青年干部学习成果交流会演讲论文摘要(六)

日期: 2014-12-03 16:52 作者: 来源:人事劳动司 【字体: 打印本页

养好耕地 端好饭碗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董燕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韩部长也说:“要保土增粮,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十一连丰”的历史新起点上,要实现农业和粮食持续健康发展,最大的挑战在耕地保护,最大的潜力在耕地质量建设。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现实的需要。几千年的中华农耕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近几十年来,高强度的利用和重用轻养的生产模式,使耕地质量变得十分脆弱,突出表现为“两大、两低”:一是中低产田比例较大,补充耕地等级低。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受占优补劣现象的影响,“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级普遍较低,这种“狸猫换太子”的做法使中低产田比重还有扩大趋势。二是耕地退化面积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全国耕地土壤退化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90年代低0.07个百分点,耕层变浅、土壤酸化、盐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责任的使然。耕地质量在粮食安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对耕地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需求将超过1.4万亿斤,也就是说每年新增粮食的需求在200亿斤以上,发展生产保供给的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对耕地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镉大米超标等农产品污染事件不断挑战着我们的承受底线。实践证明,唯有提升耕地质量,才能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发展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耕地,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我们知道,高产创建中涌现的粮食高产典型,大都是在健康、肥沃、耕层深厚的高质量耕地上获得的。而高质量耕地最重要的核心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北大荒能够变成了北大仓?要知道那可是在化肥极为少见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年东北平原黑土层有机质含量高达8%-10%。所以,粮食增产不能再靠“大水大肥”,而是要走出一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尽管耕地质量保护面临严峻形势,但耕地质量提升仍有空间潜力。根据专家估计,通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有2000亿斤的粮食增产潜力。

  如何解决谁来“养地”的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农民三方合力。现阶段对“养地”投入最多的是政府,最少的是农民,市场基本缺失;但是“养地”从业人员人数最多的是农民,最少的是政府,市场仍然缺失。平衡这三者投入与人数的矛盾,应考虑:

  首先,政府要主导。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公益性、长期性工作,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一靠立法。依法治国是四中全会的首要精神,应以此为契机,尽快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条例》。二靠政策。推动实施全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三靠投入。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专项资金,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四靠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让我们的耕地吃上营养餐;增施有机肥技术,让我我们的耕地体质强壮起来;同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建立耕地质量大数据库,为我们的耕地质量建立“户口本”。

  其次。农民是主体。传统的小农户不会对耕地质量有投入,刚才有同志讲了,农民普遍认为地是国家的,耕地质量和他们利益关系不大。但是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新型经营主体正在壮大,他们与传统小农户有着很大的不同。去年夏天,我们到内蒙调研时,一位叫陈文才的青年农民告诉我们,地是自己花钱买的,自己的东西要自己爱护,他流转来的500亩地里就用上了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技术,让他家的玉米喜获丰收。因此,这部分新型农民将成为“养地”的主体实施者。

  最后,市场要参与。那么目前缺失的市场应该怎么做?市场参与是趋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对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出了重要部署。今后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均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社会化服务,提高耕地质量。

  总之,耕地质量建设不是“形象工程”,它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确确实实是农业发展的“希望工程”。只有提升耕地质量,才能强粮食之根基,实现保土增粮,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