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正气传家远 > 家风故事

杨子江:春生家庭农场的故事

日期: 2015-06-10 09:46 作者: 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字体: 打印本页

  我的父母是普通的农民,现都已七十多岁,育有四个子女。在二老的精心培养下,我和两个姐姐、一个弟弟都已过上自己小家庭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两位老人家仍租种了几十亩田地,家养了一百多头猪,承包了一口鱼塘,经营着一个家庭农场,维系着一处耕读传家。作为当代中国千千万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以我父亲名字命名的春生家庭农场的故事就是我这个大家庭的故事。一个个有信仰、家兴旺,勤劳动、促儿读,守本分、做善事,敢尝试,多奉献的故事慢慢形成了我们家的风气。

  “有信仰、家兴旺”是我爸妈身体力行的写照。我爸妈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九点多钟。遇上种母猪晚上下崽,他们就整夜守在一旁。猪生病了,他们自己给猪喂药、打针。每屠宰一次猪,都要送点猪肉什么的给乡里乡亲。为了有机种植庄稼,炎热的夏天,母亲早上4点多钟就到田地里除草,不用除草剂。去年稻子丰收了,他们高兴极了,可也累坏了。白天收割完稻谷,深秋的夜晚,父母亲还要在田间看守稻谷。我们做儿女的不放心,约定隔两小时,我在北京、我姐在安徽池州,打一次电话给田间看守稻谷的父母。整夜每爸爸妈妈通一次话,再确认父母安全的同时,爸爸妈妈和我们4个子女的心贴得很近、很温暖。许多人,包括我们做儿女的,都不理解我父母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当有人说:“七十多岁了,比年轻人干得还多,又不是没日子过”,我爸爸就解释道:“我要用我的行为来影响这片土地上的人,让大家知道,只有不怕辛苦,多做善事,子女们才会有出息、孝顺,家庭才会兴旺,明天才会更美好”。老父亲对他们一直以来劳作的诠释让我们做子女的收益终身。

  “勤劳动、促儿读”是我爸妈建家立业之本。上个世纪中叶,由于父母经历坎坷较多,他们一致认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把书读完(也就是考上大学)。由于家庭人口多,无论他们怎样起早贪黑地做工,也攒不齐从队上称回口粮的工分,他们用杂粮充饥,但遇上孩子期中期末考试时,想办法要弄点好吃的补补,为了让孩子能享受好的教育资源,把孩子送到城里就读,早送晚接。为监督鼓励孩子读书,劳作了一天的父亲晚上陪孩子一起读书,从不因为家事耽误孩子学习,一切困难都由父母克服承担。

  “守本分、做善事”是我爸妈待人处事之道。我父母常常教育我们要本分做人,行善积德。还记得1983年夏天,洪水冲毁了良田,冲断我家附近的公路,行人和车辆都被困在路两旁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经过时见此混乱的场面,便把家里的大门卸下来放在缺口较小的地方,指导大家小心过“桥”。其实,在我们老家,把家里的大门让别上踩是非常忌讳的。记得当时有不少人混抢路两旁两辆装满很少吃到的西瓜、苹果,我们也在地上捡起了几个苹果,被父亲发现,狠狠打了我们一顿。把我们赶回家,教育我们说:“人家已落难了,你们这是乘人之危。做人要本分,不义之财不可取”。

  我父母行善积德的很多故事让我记忆深刻。记得2004年7月31日晚上十点多钟,气温高达40多度,我母亲送饭给看猪场的父亲,看到一个饥饿的小女孩一直徘徊在路边,大约八、九岁,便领回家给她做饭吃。第二天,父亲就根据她的口音和提供的情况,骑着自行车,沿途商店、饭店张贴领人启事。还通过省、市电视台、报纸帮助寻找。三个月后,得知她是一个有病的弃儿,我父母就收养了她,带她到医院看病,送她到学校读书,直到四年后她不幸去世。“过大年,吃猪肉”是我们家乡的风俗。记得,1979年农历小年,我们一家六口人,经济拮据,过年只买三斤半猪肉。当父亲听说一对孤寡老人过年没钱买猪肉,就给这对孤寡老人送去二斤半猪肉,而我们自己家过年,只剩一斤猪肉了。我父母这样行善的故事一时很难说完,桩桩往事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烙印。

  “敢尝试,多奉献”是我们家前进之魂。记得儿时,父亲为了提高生产率,与木匠共同设计打造“插秧机”,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为了改善经济状况,父亲学养蜜蜂、弹棉花等5门手艺,改革开放,他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承包鱼塘,开铺子。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土地的减少,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老父亲又开始思考这一大问题,他想用一己之力,为社会作点贡献、探索点模式,尽管他们已是古稀之人,但他们仍行走在自己设计的路上,去年,他们场子被安徽省安庆市批准为首批家庭农场——“桐城市春生家庭农场”。

  以上一个个小故事渗透的美德、操行,也不是我家独有,我们家只是千千万万美好家庭的一份子。我们将会秉承这有传无字的家风,将其代代相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尽力。

                     杨子江执笔

                     201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