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父亲——我身边的共产党员
小时候,了解共产党员,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从父亲的言传身教开始的。
父亲于1942年生于山东省东平县鹅刘村——西面距离黄河约1里路的一个村落。小时候家境贫困,但凭着刻苦、执着,加上几分聪颖,他考入了大连水产学院读大专,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在学院就读期间,常常经济拮据,有时不得不靠条件较好的同学接济。如此艰苦的经历,却从未能改变父亲的秉性——正直。
1970年,父亲28岁,我出生于东平县医院。大概1972年,父亲由天津市蓟县制杆厂调回山东老家工作,任梁山县寿张集乡政府文秘。父亲对党无比忠诚,又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做文秘工作再合适不过了。直到现在我也不完全明白,父亲小时候生活、学习条件那么艰苦,他的钢笔字怎么能练得那么好;或许,真的是刻苦加上天资。
从我记事,到考上大学,十几年间多次听到母亲这样说父亲:他太认真,从来不往家拿一张纸一支笔,三个孩子的学习用品都得自己买。我理解,这些话一半是唠叨,嫌父亲不“善于”占公家的便宜;一半是肯定,对父亲的做法终究还是认可的。那么多年,父亲很少解释,偶尔会说一两句:咱是共产党员,公家的东西怎么能往家里拿。我小时候了解共产党员,就是从感受父亲的言行开始的。
起初受父亲的影响,后来逐步接受党的教育,我也一直热爱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记得五六岁时学习写字,常常就是“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我自小至大,对父亲公私分明的做法一直是赞同的,倒还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让我小时候就站在父亲一边。
随着年龄、学识增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仅建立了新中国,更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其地位与作用无可替代。但是,对于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最大的隐患是自身腐败;如果任由腐败滋生,必然亡党亡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铭记父亲的言行,从“不拿公家的一张纸一支笔”做起,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
相关新闻
- 禤燕庆:给孩子的一封家书 2015-06-10
- 朱丽丽:姥姥 2015-06-10
- 王耀宗:“天天”交朋友 2015-06-10
- 段成立:我的家风故事 2015-06-10
- 淮贺举:忠厚老实,吃亏是福 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