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扶贫 精准脱贫 > 先进典型

山西:探索产业扶贫“五有”机制 构建利益共同体激发扶贫内动力

日期: 2018-07-09 15:15 作者: 吴晋斌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老泉头村是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的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以来,村里选定蔬菜产业作为脱贫产业。

  他们以农民土地入股、土地流转、贷资入股等多种合作方式,成立了涌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社员100户,其中贫困户76户。全村种植胡萝卜600亩,种植卷心菜900亩。

  同时,村里与山东润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了繁峙县亨隆绿蔬农产品责任有限公司,进行蔬菜的深加工和储存。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村里建成2条生产线,每年生产脱水蔬菜5000多吨,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解决1000人的就业问题,农户的蔬菜种植亩纯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

  由此,老泉头村实现了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户有项目、有技能的“五有”。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利润,也使贫困户“有事可做、有钱能做、有技会做、有人帮做”。

  2017年以来,山西加快“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建设、突出抓好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全省已有5626个贫困村基本确立“五有”机制,带动34.4万贫困人口增收,其中10个深度贫困县1325个贫困村,带动7.7万贫困人口增收。

  上联企业下聚农户多方要素为脱贫产业赋能

  繁峙县亨隆绿蔬农产品责任有限公司2017年11月开始投资建设在老泉头村的二期工程,目前已经新建2条生产线,做洋葱和大蒜的脱水生产,同时建成恒温库2座,速冻库1座,并建成占地50亩的育苗大棚,满足农户种植蔬菜后对种苗的需求。

  这意味着,不仅是老泉头村,就是繁峙县的蔬菜产业也将得到引领带动。

  老泉头村过去也有蔬菜种植的传统,但是蔬菜产业无法形成气候,带动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弱。公司和合作社主体的出现,解决了蔬菜规模化生产的问题;蔬菜的就地销售加工,解决了农产品难卖问题。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构建之下,老泉头村的产业短板得以补齐,开始飞速发展。

  山西的很多贫困村都和老泉头村一样,过去,因为没有新型经营主体,没有配套的人才、科技等要素的投入,依靠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无法精准对接市场,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更没有形成支柱产业。

  因此,山西在产业扶贫上,一开始就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按照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来提高贫困村的经济带动能力。

  “当时,产业扶贫面临困境。一方面,贫困户依靠自身难以发展产业,更无法有效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另一方面,贫困村的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带动力不足,而且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市场主体。怎样才能让贫困户小生产融入现代农业大生产,实现脱贫增收目标?经过多方调查研究,省里才确定了这一产业扶贫机制。”山西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

  2017年起,山西产业扶贫“升级版”中,实施了“五有”建设,明确了要有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政策撬动之下,带动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的企业达到2600余家、合作社8000余家。随着一批企业竞相进驻参与产业扶贫开发,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产业扶贫开发项目落地。

  既是门槛又是门神参与主体与贫困户共生共赢

  昔阳县大寨镇安家沟村,2015年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贫困人口181人,年人均纯收入为2800元,贫困发生率47%。

  2017年,为谋求与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大象集团合作,安家沟村支两委成立了昔阳县鹿泉神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大象集团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贫困户分红”的经营模式,龙头企业昔阳县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出资发展养殖业,并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共吸纳了45户贫困户入股。

  该项目于2017年1月份开工建棚,共建2个可养殖肉鸡1万只的大棚。一年可以养殖6茬肉鸡,每茬获利4万元,除去饲料、人员工资、水电消耗等支出2万元,净利润每茬2万元。

  由此,脱贫产业实现了到村、到户,参与的主体和贫困户实现了共赢,产业扩张也规避了发展不带农、不扶贫的问题。

  “有没有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企业享受不享受扶贫优惠政策的门槛,我们的支持政策,就是要调动企业建立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积极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说。

  “其实,这个门槛也是对企业的保护。在上个十年的转型发展中,因为进入农业门槛较低,山西的一些资源型企业转型做农业,在生产环节替代农民,大多的结果是‘双输’。利益联结机制的核心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建立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内部分工,让贫困户在产业链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做能做的事情来获得收益,企业则在农民想干干不了的环节实现利润,这一制度的设计保障了脱贫产业的良性发展。”山西省农业厅农产品加工局局长李岳峰说。

  生产基地配套加工园区机制优化推高脱贫能力

  2018年,老泉头村的蔬菜产业再度升级,规划建设蔬菜种植加工园区,对基地农户进行无公害蔬菜培植技术培训,引导农户建设无公害原料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6000多亩。繁峙县亨隆绿蔬农产品公司则与农户签订回收种植合同,按照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户手里符合无公害标准的蔬菜,保护贫困户和农户的利益,降低他们种植无公害蔬菜的风险。

  “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建设推动了老泉头村支柱产业的发展能力提高。园区化的建设使得中小农户的小生产变成了工厂化的车间作业,通过跟随龙头企业进入产业链,贫困户的技术水平、商品意识、市场理念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脱贫能力得到了提高。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大同县175个行政村共成立黄花专业合作社95家,吸收贫困户7905人,黄花产业不仅帮农户脱了贫,也让集体经济破了零。”大同市农委主任麻树田说。

  “对参与扶贫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扶贫龙头企业在与大集团大企业的合作中接受了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的洗礼,提高了市场抗风险能力。”山西省扶贫办产业站负责人介绍说。

  由此,山西“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建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的形式构建利益共同体,为龙头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盘活了贫困地区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释放出了后发优势的活力,贫困户对脱贫产业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焕发出了脱贫的内生动力,贫困村的集体经济也实现了从无到有和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夯实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带动能力,成为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