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扶贫 精准脱贫 > 调查研究

昭觉县:强化问题导向 共推脱贫攻坚

日期: 2018-06-14 15:36 作者: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 【字体: 打印本页

  417-20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调研组先后前往解放乡火普村、三岔河乡三河村、新城镇跳坝村、洒拉地坡乡尔打火村、姐把娜打村、高山村和城北乡等56村,通过走访农业产业基地和农户、与县乡村干部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及带动贫困户增收情况。通过调研,掌握了扶贫联系点基本状况,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扶贫思路和措施建议。

  一、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3年以来,昭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和“四个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全力推进一批行动计划和23个扶贫专项,全方位开展脱贫攻坚。一是构建精准脱贫工作机制。精准识别贫困户,科学确定贫困村,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牵头抓总功能,汇集各渠道力量开展扶贫。二是努力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着力开展安全住房建设和交通建设,有序推进居住搬迁和农村公路建设。三是加强产业扶贫。着力念好“果薯蔬草药”五字经,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主要是通过推动更换种养品种及“借薯还薯”“借牛还牛”等方式出钱帮助户均养1头牛、种3亩马铃薯,增加务农收入。四是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坚持“治穷、治愚、治毒、治病”一体推进,着力消除因病因毒致贫。五是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力求通过改良贫困村、户生活习惯激发其脱贫内生动力。经过不懈努力,昭觉县贫困村从2013年底的191个减少到153个,贫困人口从22303户、95276人减少到17466户、75108人,贫困发生率从31%降至25.6%,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昭觉县集民族地区、革命地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于一体,情况极为特殊,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贫困发生率多数在30%以上,是全国贫困区的贫中之贫,脱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贫困户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旱涝灾害多发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道路、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十分脆弱,出行难、就医难、就学难、住房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例如,2013年以来完成通村公路建设786.1公里,接下来仍有1649公里改造建设任务需要完成;2013年以来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705户、彝家新寨建设5716户,整合资金扶持28183.74万名贫困人口和1.39万名非贫困人口住进好房子,但仍有1.47万贫困户和3万非贫困户的住房问题需要解决。

  (二)生产生活观念落后,脱贫动力不足、方法不多。昭觉县彝族高度聚居,很多农牧民是刚刚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展认同上与现代经济生活和农业现代化存在很大差距,对旧习俗、老习惯有较强依赖,对接受现代文明、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地方党委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有些效果但任重道远。从贫困户方面看,不少农户随性散漫、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想脱贫不会脱贫的情况普遍存在,曾出现一些外出打工人员或挑剔工作环境或怕工作纪律约束,放弃工作机会。甚至有些人精神状态不良,以致吸毒及艾滋病多发。从政府方面看,该县全年可用资金(主要来自转移支付)30多亿元,多数资金被统筹用于政府运转和公路住房改造建设,县乡政府产业扶贫方面投入不大、思路不宽、方法不多。

  (三)农业产业薄弱,潜力远未发挥。昭觉县农林牧资源相对原始,未经规划整理,田块细碎、广种薄收;产业发展技术和管理人才极为短缺,多数农户不会使用化肥、饲料,农业劳动力主要为妇女;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极低,多数村没有种养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除了小型机耕,其他环节机械化水平基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脱贫重点产业如马铃薯、西门塔尔肉牛、乌金猪、半细毛羊等,虽然拥有原生态、无公害的潜在优势,但受种养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外来投资少等因素影响,规模上不去、品牌叫不响、市场销路窄、效益难显现,发展缺后劲。

  三、凝心聚力共推脱贫攻坚工作迈上新台阶

  经过调研,我们与扶贫联系点牵上了线,接上了头,并就昭觉县的对口联系帮扶工作,与省、市、县等有关方面逐步形成共识一是必须筑牢产业基础,强化产业支撑。短期内要重点围绕已有产业,着力提升技术水平,改进生产方式,培育新型主体,提高产出效率和效益。二是必须充分相信和紧紧依靠当地政府。重点是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把四川省农业厅、昭觉县党委政府既定扶贫措施有机衔接起来,顺势而为提高帮扶效果。三是必须让贫困户有获得感。可以结合移风易俗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利于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的爱心暖心和政策协调工作。

  在聚焦定点县、村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农业厅以及县、乡、村扶贫规划或方案,提出如下建议。

  (一)落实一个大的农业建设项目。结合昭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帮助协调落实相关建设项目。

  (二)实施一揽子农业及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政策项目。聚焦3个村的种养业发展特点,指导开展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猪牛养殖技术示范推广,促进生产、养殖方式改良升级;指导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推动扩大农机作业空间;研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差别化政策,适当降低农牧民购置农机成本。

  (三)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根据县、村需求,采用“走进去”“带出来”等方式,围绕马铃薯种植、蔬菜种植、西门塔尔肉牛和乌金猪养殖等产业,组织开展带头人技术交流培训,推动提高种养殖产量和质量,拓宽当地干部群众的产业发展思路。支持和指导四川省农业厅扩大实施农技特聘员试点计划,从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选聘一批农技员。

  (四)畅通一条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协调配合部市场经济与信息司开展深度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为这3个村顺利搭上昭觉县乃至凉山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和销售“顺风车”提供支持。围绕拉长昭觉县主要农牧产品加工销售链条,促进提高增值效益。

  (五)开展一系列暖心爱心活动。在充分征求驻村第一书记意见的前提下,围绕促进移风易俗、催生致富内生动力等,开展一些公益捐赠、结对子帮扶等活动。

  (六)宣传推介一批产业扶贫典型模式。3个村发现和打造若干脱贫致富典型人物、典型组织,将其推荐到有关农业新闻媒体单位,加大宣传推介,促进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