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甘肃:项目带动、财政扶持、群众自筹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推动合水县龙头产业发展

日期: 2013-08-12 16:32 作者: 来源: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字体: 打印本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果农苹果贮藏设施条件,减少产后损失,缓解鲜果采收期销售压力,达到周年均衡供应,贮藏增值,果农增收的目的,2012年合水县被列为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苹果贮藏奖补设施建设的两个试点县之一。根据农业部与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和《甘肃省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合水县专门成立了合水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项目工作,经过宣传动员培训,摸底及组织申报和审核审批,在全县八乡镇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苹果贮藏补助项目工作,并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项目实施情况

  (一)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苹果产业是合水县的第一大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壮大农村经济和夯实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以创建绿色优质无公害苹果基地县为目标,以六大塬面(何家畔塬、店子塬、西华池塬、肖咀塬、定祥塬、太白坳塬)为重点,采取项目带动、财政扶持、群众自筹等办法,按照“抓栽植扩规模,抓培训搞服务,抓管理上水平,抓示范促带动,抓宣传打品牌,抓龙头求效益”的工作思路,使苹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2年申请注册了“董志塬”牌商标,2004年通过了省级无公害苹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2005年通过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2011年通过了国家级有机食品认证。目前,全县苹果面积累计达27万亩,挂果面积12万亩,万亩乡镇9个,千亩村64个;建规范化管理示范区3万亩35处,2011年全县苹果总产量15.23万吨,产值3.046亿元,力争到2013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人均2亩果的目标。目前,全县共建成果品气调库4座,年贮藏能力4万吨,地下式通风果库1882座,年贮藏能力3万吨,累计年贮藏能力7万吨;围绕苹果生产建成加工型、服务型、销售型龙头企业9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为全县苹果产销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二)项目完成情况

  全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贮藏设施建设共涉及8个乡镇,利用国家补助资金288万元,共规划建成贮藏设施206座。其中,通风库199座(20吨果蔬通风库142座、50吨果蔬通风库57座),组装式冷藏库7座(50吨组装式冷藏库2座、100吨组装式冷藏库5座),增加贮藏能力6290吨。目前乡镇初验和县级联合验收工作已结束,验收合格186座,完成项目投资266万元,经过后期督促整改,验收合格20座,完成项目资金22万元。

  (三)补助资金兑付情况

  所有奖补资金分两次兑付完成,2012年兑付资金273万元,2013年兑付资金15万元,共完成兑付奖补资金288万元。其中,西华池兑付资金17.1万元,吉岘兑付资金38.7万元,何家畔兑付资金131.8万元,肖咀兑付资金16万元,段家集兑付资金0.9万元,店子兑付资金59.6万元,板桥兑付资金12万元,老城兑付资金11.9万元。

  在县级联合验收结束后,将验收结果进行了汇总公示,由县财政局将验收合格的奖补资金划拨到各乡镇惠农资金专户,通知农户持有效证件至乡镇政府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申请表》并由乡镇进行最后审批,农户持审批后的申请表至当地信用社领取补助资金。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我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顺利实施,县上及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果业、农牧、财政和涉果九乡镇长为成员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果业局下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管理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镇长任副组长、乡镇业务主办及项目村主任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并确定2-3名工作人员,确保了补助项目的审核申报、张榜公示、信息采集和施工建设等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

  (二)强化宣传引导

  为了促进我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县及时采取广播电视、乡村政务公开栏,印发宣传册、明白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建设内容,使广大果农和专业合作组织全面了解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掌握补助项目建设的具体流程和种类,弄清资金奖补的标准和方式。邀请省产业化办、果树所专家组来我县开展关于苹果贮藏库建设与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操作、项目基本政策及建设流程的培训工作,重点对实施项目乡镇分管领导、重点村村干部、专业合作社及果农大户,县农牧局、科技局、林业局、果业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我局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赴各项目乡镇集中进行惠民工程政策宣传,分别在政府礼堂、西华池、吉岘、何家畔、肖咀、段家集、店子、板桥、老城共举办专题培训班11期,受训领导干部及果农2万多人。同时,利用县电视台对项目的实施政策、技术标准和具体流程在黄金时间进行了每晚两次,连续10天的公告,让更多的农户能够参与项目建设,深入了解实施项目的重要意义。

  (三)加强项目管理

  在项目实施工作中,我县严格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印制的服务手册和县上印发的《实施方案》、《技术方案》中的标准和要求执行。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公开公示、技术培训、监督管理、考核验收、信息录入等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严把“四个关口”,坚持推行“两项制度”。

  “四个关口”

  一是农户申请关。在农户填报申请信息时,果业局包乡技术员深入乡村宣传项目政策,指导农户自主自愿填写申请表。项目申请表填写完毕后,乡镇进行了及时的汇总审核、报批公示,公示时间为七天,确保了项目实施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性,坚决杜绝了倒卖奖补指标、套取奖补资金、搭车收费等违规行为。

  二是建设质量关。在完成项目审批后,果业局技术员携带审批过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奖补设施申请表第三联和农牧厅、财政厅编发的《苹果贮藏项目服务手册》以及《合水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果树通风库施工方案》等项目资料,分赴乡村配合乡镇下发,督促农户尽快开工建设,要求农户在奖补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技术标准。在项目实施中,我局组织联乡领导、技术员及乡村干部五天一报施工进度,一周一督查,尤其是技术员采取驻乡蹲点的方式,确保奖补设施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坚持“安全施工第一,质量标准第一”的原则,我局和各有关乡镇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从项目建筑材料购置、安全措施落实、建筑规模和质量技术标准等方面,强化检查指导。

  三是分工负责关。乡镇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为此项目领导小组要求各项目乡镇专门成立了由乡(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乡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责任包乡包村包户的方式,我局各局长、技术员责任包乡,乡镇领导干部责任包户,形成明确的责任联包制度,把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明确到具体个人,各乡镇均以文件形式固定了每户包户责任人,避免了因为工作衔接不紧密和责任落实不到位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四是考核验收关。为把好验收关,保证验收质量,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农牧局、财政局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制定了《合水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验收方案》,报送省项目办公室和我县相关领导进行了审批,并成立县级联合验收小组,对我县的206座奖补设施利用2012年10月18日至10月23日进行了全面验收。验收结束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对验收结果进行了最终审定,指定专人对信息进行了录入。对于验收不合格的20座,通过全面督促整改后,我们利用2013年4月3日到4月6日进行全面验收,确认全部合格。

  “两项制度

  一是申请户“承诺书”制度。根据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工作要求,提出了每个申请建设农户均应向乡镇人民政府以书面承诺方式,承诺按照《技术方案》、《整改方案》以及工期等要求进行建设,并且若出现违反承诺事项,即视为自动放弃享受惠民工作奖补政策。通过这一措施的推行,迅速挤干了水分,靠实了任务,避免了农户信息的不断变更,使得项目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二是建立了督查工作记载制度。针对各乡各村包户工作责任不实,农户把自身责任推向干部而又无依据说明责任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督查记载制度。凡督查均应填写督查表,载明督查内容及整改建议,并由被督查户签字,有力地靠实了责任,避免了纠纷。

  (四)强化服务指导

  果业局作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的技术依托单位,认真全面的做好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及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衔接协调配合等各项服务工作。果业局、有关乡镇将在10月底前把所有享受奖补资金的设施建设信息,通过农业部统一开发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逐一进行登记和归档。所有奖补设施建设已经完成,等通过县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市联合验收后,我局将指导建设户至财政局领取奖补资金。

  三、建议

  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补助力度,以帮助果农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