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 > 工作简报

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专刊第39期

日期: 2012-06-12 17:00 作者: 来源: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办公室 【字体: 打印本页

 

农业科教动态

 

 

2012年第39

(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专刊第39期)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2012612

 

 


2012年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和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精神, 667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2012年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农业部有关司局、全国畜牧总站、草原监理中心主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畜牧、草原、饲料、奶业技术推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近260人参加了会议。

高鸿宾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全国畜牧总站作为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龙头,组织和带领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坚持以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为己任,在推广实用技术,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加强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提高畜禽生产能力;切实履行职能,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草原保护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指导服务生产,促进农牧民增收等五个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连接科技和生产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高鸿宾副部长着重强调了新形势下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瓶颈,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把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根本出路;增强畜牧业抵御风险能力,保障农牧民增收,必须把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首要选择;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消除生产隐患,必须把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关键支撑;遏制草原退化,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必须把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有效保障;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畜牧业竞争力,必须把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核心依托。

   最后,高鸿宾副部长对进一步加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自身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出台了新政策、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进一步从五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体系综合实力。一是做好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素质;三是切实提高服务效能;四是加强条件能力建设;五是建立互动联动机制。

 

农业部召开油菜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座谈会

 

当前,华东地区油菜收获进入高峰期。63日至4日,农业部农机化司在江苏召开油菜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座谈会。会议以促进油菜生产高效高产为主题,重点研讨了长江流域油菜品种、栽培模式与农机化技术的融合问题。有关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和来自江苏、湖北等11个油菜主产省市农机化主管部门的代表50人参加了会议。

专家认为,近年油菜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油菜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与小麦相比种植效益低;机械化生产程度低。特别是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油菜种植受水稻接茬影响,缺乏适宜直播及联合收获的品种,机收损失率较大,移栽和收获用工量多,很大程度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和产业发展。可以说,没有机械化就没有油菜发展的未来。油菜产业亟待第四次跨越,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和实现机械化,二者缺一不可。据统计,2011年全国油菜种植面积1.1亿亩,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只有12%13%,远低于其它主要粮油作物。

专家建议,促进油菜产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一是明确科技创新重点,加快培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产品种;二是主攻关键技术环节,提升油菜移栽、收获机具质量和效能;三是加速品种、种植和机具的优化组合,不断完善不同区域的油菜高效栽培技术;四是强化政策性引导,通过专业化和机械化推进油菜生产的规模化。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一是加快完善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探索不同条件下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二是加快研发关键生产环节技术装备,开展重点机具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联合攻关,开发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条件下的系列产品,提高油菜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三是加强油菜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开展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制定分阶段、分地区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四是做好油菜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争取多方面的投入,以农业科技促进年为契机,加强宣传培训和指导,加快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部着力建设1万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为贯彻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要求,落实“夯实基础条件,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任务,农业部决定,“十二五”期间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建设1万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将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成果的试验平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平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平台,培训种养大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平台,全力支撑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任务。

农业部以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1144个综合试验站为依托,统筹种植、畜牧、渔业三大产业发展,选择有试验条件和示范能力的农场农田、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设立了10006个示范基地。其中,种植业7297个、畜牧业2181个、渔业528个。种植业中,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各设550个示范基地,占示范基地总数的16.5%。示范基地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区)、2132个县(市、盟、州)和6000多个村。每个示范基地要重点展示1个主推品种,集成1套创新性强、实用性好、操作简便、省工省力的栽培(养殖)技术,开展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并针对不同产品、不同产区和不同农时、农事特点,进行相应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和种养大户的培训服务与技术指导,全年培训人数达到10万人/次以上。通过在示范基地展示新技术、开展科技培训和全程科技服务,使科技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支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紧密衔接的机制不断完善。

 

我国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大规模制种获得成功

 

59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织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大规模制种观摩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朱英国、方智远,农业部科教司、种子管理局、中国农业科学院、种子企业等领导和专家参观了大规模甘蓝制种田,并就甘蓝雄性不育系制种的创新性和制种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研,提出要加强蔬菜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民族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育种团队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甘蓝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甘蓝上首次发现显性雄性不育材料,研究建立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体系,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

  经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为国内外首创,是甘蓝育种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变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用不育系作母本配制的中甘17、中甘18、中甘21等甘蓝新品种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不仅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效益好,而且性状整齐,杂交率达100%,已在20多个省(区、市)大面积推广,深受市场和农民欢迎。

 

河南省举办小麦机收技能竞赛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精神要求,实施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行动,66日,河南省农机局联合驻马店市政府、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在驻马店市遂平县举办河南省小麦机收技能竞赛。竞赛以收割效率、割茬高度、掉粒损失率等要素评分指标,旨在倡导机手既要割得快,又要割得好。河南省每个市都选派了保养最好的收割机和技能最好的机手前来参赛,到场观赛人员达700余人。

本次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机手参与机收会展的积极性,展现机手收割技能,检验机收作业水平,激发了农机从业人员学技能、用技能、爱技能、比技能的热情,传播了节约用油知识,促进农机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与技能水平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