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百乡万户调查 > 工作动态

河南:一个合作社改变一个村

日期: 2014-03-18 16:37 作者: 来源: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信息宣传组 【字体: 打印本页

  “现在农民的生活好多了!”河南调查组与虞城县利民镇薛小楼村村民付秀云在地里聊天时,她一边做着农活,一边高兴地聊起自家情况。

  付秀云家有6口人,分了6亩地。丈夫和儿子在河北打工,一年至少能有4-5万元的收入。她将离家较远的2亩多地以每年12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了村里合作社,她和儿媳种剩下的3亩地,还能去合作社的加工厂打工赚点工钱。每年种三季,荠菜、小麦、甜玉米各一季。荠菜和甜玉米都由村里的合作社直接收购,荠菜每亩3000多斤,1斤1元多钱;甜玉米每亩能收2000斤鲜穗,每斤可以卖到0.9元。家里田不多,基本不用请工,刨去成本每年种地可以净得2-3万元。她高兴地说:“现在生活好多啦,家里人都很满足!”

  付秀云所说的合作社,是村里的绿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建立给村里带来了三大变化。一是改变了种植结构。过去整个薛小楼村种植模式单一,仅是一季冬小麦一季夏玉米。现在保证小麦种植面积的同时,村民多种一季荠菜,把普通玉米改种了甜玉米。二是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过去农闲时,留在家的老人和妇女在家闲着没事做。现在合作社建起了蔬菜速冻工厂,妇女可以到厂里打工,工钱不比外面少。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合作社与科迪、湾仔码头等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能够保证村民种植的荠菜、甜玉米等经济作物有稳定销路,不算就近打工工钱,仅种一季荠菜就为村民每亩增收3000元。真是一个合作社改变了一个村!

  这只是虞城县发展合作社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已注册合作社659个,省级示范社10个,合作社社员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赴河南调查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