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按照江西省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紧扣“稳粮、优供、增效”目标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实施“EPC+运营”和“EPC+融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统筹整合资金1.5亿元,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成效得到群众满意、社会认可,荣获2017年度江西省高标准农田绩效考评一等奖,被央视《焦点访谈》进行了专门报道。
精心组织,打造农田建设“永修模式”
为把高标准农田建成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狠抓落实。一是工作任务早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任务书和责任人,建立微信工作群,实时反映建设动态,推广经验做法。同时,出台《设计方案征求群众意见实施办法》,按照“一推三会三回复”的步骤要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设计方案重科学。两次组织专家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组织相关业务单位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进行讨论审核,使设计方案更优化,有效减少了生产和项目施工环节的损失。三是部门联动强合力。县农业局、水务局、国土局、农业综合开发办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指导部门,每天安排技术员到乡镇项目区进行技术指导。全县各乡镇按照每1500亩配备一名现场管理人员的标准,建立项目管理团队,管理人员每天到工地巡视,现场协调解决矛盾纠纷。每个施工标段每天保证3-4台推土机、5-6台挖掘机作业,确保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四是管理方式求创新。永修在全省率先提出“成立一个机构、建立两级法人、划分四大片区、组建百人团队”的组织管理模式,压实了县、乡、村三级的责任,打造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永修模式”。
严控质量,让农民种上“放心田”
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物能运”的良田要求,严把工程质量关。一是严谨选点。按照“禁止区内一律严禁实施,限制区内需取得相关部门书面同意后方可实施”原则,县高标办组织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对建设地点反复论证、筛选,核减不符合建设条件地块10000亩。二是严格施工。组织设计单位学习《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下发《初步设计》编制提纲,对设计单位设计过程进行全程检查指导。三是严肃督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专门督导组,不定期对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行督导和通报。县高标办每天调度施工进度,乡镇和监理单位每日填报《施工情况日报表》《工程形象进度日统计表》,对设计监理实行微信定位打卡制度,随时掌握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确保工程优质高效推进。
呵护生态,为村民建好“智慧田”
积极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始终。一是推广绿色生态技术。秉持“生态环保、高效节水”理念,打造了三角、九合2.34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采用PE管道输水,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蜂窝状混凝土预制板植草护坡新技术,减轻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了后期维护费用;引进使用新型树脂材料闸门,既经济环保耐用,又方便群众使用。二是创新绿色生态模式。为打造智慧农田样板工程,永修建设了全省唯一一个万亩全智能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采用数据处理信息化、灌排自动化的全智能操控系统,可减少农业设施用地3%,提高新增耕地面积;还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0-30%,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三是推行绿色生态种养。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为平台,在立新、九合等地创建万亩稻虾和2万亩稻鱼种养基地、虬津千亩荷花种植基地、云山3000亩稻鳖共生基地,推进“永修香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订单30万亩,通过推行绿色生态种养,达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粮食安全”的“1+1=6”效果。
建管并重,贫困户有了“脱贫田”
对建好的高标准农田实行建管并重。2017年,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新增耕地1098.56亩,旱地改水田3276.38亩,为县财政创收3.18亿元。一是成立管护机构。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部门及乡镇负责人任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领导小组。二是明确管护主体。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移交受益村。三是落实管护任务。与受益村签订管护合同,逐级落实管护任务。四是保障管护经费。在县财政配套的工作经费中安排了管护费。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宣传管护目的及意义,引导群众爱护工程设施,确保发挥长远效益。截至目前,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19个“十三五”贫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率达90%,为全县贫困户带来效益240万元,加快了脱贫摘帽步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