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凝神聚力谱写新化茶业新篇章

日期:2016-01-13 10:48 作者:曾绍宏 来源:新化县农业局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新化茶,新化茶产业,新化茶故事,正在以一种朝气蓬勃的发展姿态,成为媒体热词,行业亮点,视觉大餐,在新化大地上茁壮成长,奏响出一曲催人奋进、蓬勃发展的主题进行曲。

  明确政策导向,矢力同心推进

  茶叶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是湖南第二大创汇农产品,也是新化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出口创汇、提供就业、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产业因其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为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提出,全国划分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到 2015年,四大重点区域茶园总面积达1500万亩,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国的60%、73%和80%发展目标,从而达到以重点区域促进全国茶业发展,提高我国茶业总体水平。

  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新化县列入全省新一轮茶叶产业重点布局县,享受全省茶叶主产县待遇。《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省将以名优绿茶和黑茶为主攻方向,进一步优化茶类布局,重点建设雪峰山脉优质黑茶带、环洞庭湖优质黄茶带和湘南优质红茶带等4个优质产业带,新化县属于规划中的雪峰山脉优质黑茶带之列。

  新化县主动抓住茶叶产业发展大机遇,积极融入茶叶产业发展大环境,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茶叶发展推动机制,成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服务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组建茶业行业协会,抱团开发茶叶产业;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营造齐心协力、务实高效的发展氛围;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整合资金项目,设立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培育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主体投资茶叶产业;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茶叶信息资源,建立多元化信息流通渠道,推动茶叶种植、采收、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信息服务,为茶叶产业提供市场支持。

  把握市场脉搏,点燃创业激情

  茶叶与咖啡,均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人们日常生活中大众化饮品。而茶叶被现代科学证实为具有保健功能,并被誉为21 世纪的“健康饮料”,全球范围内茶叶产量和消费量均稳步增长,消费预期值得期待。

  我国是传统的茶叶生产与出口大国,茶叶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少数农产品之一,在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领域一直居于领先地位,据国内外专家预测,今后15 年仍是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2014 年,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也只有600 克左右,与发达国家1.6 千克的平均茶叶消费水平相比,消费潜力巨大。按国际茶委会中期预测,世界茶叶消费从长远看将会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同时,随着人们茶叶消费观念的变化,茶叶消费不仅仅满足于低层次的饮用需求,更是一种高品质的消费时尚。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终极目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消费潜力,提振了新化茶叶产业发展的信心,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把握市场脉搏,点燃创业激情,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社会环境、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创客”、更多的资本、更多的人才进入茶叶产业,努力推动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厚植发展优势,创建产业集群

  目前,新化县茶园种植面积达到5 万多亩,茶叶加工产量达到2500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2.5 亿元。拥有茶叶开发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家,生产绿茶、红茶、黑茶三大类20多个品牌。渠江薄片、濛洱冲、梅山毛尖、柳叶眉、梓鹊顶芽等品牌多次在茶博会、农博会参展中获奖。特别是渠江薄片茶业公司2014年参加“从北京到乌兰巴托”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和“2014澳大利亚中华文化节”两次大型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获得好评。 2015年,该公司申报的“渠江薄片”经专家严格评鉴,入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登陆米兰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颁奖殿堂。

  茶叶作为新化县传统优势产业,已越来越被全县人民所认知,具有广泛的发展条件与基础。定位茶叶作为全县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园区建设为支撑,矢志不移,全力以赴,脚踏实地加以推进,把之打造成为综合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是新化茶叶产业的发展方向。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按照标准化、生态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要求,推进茶园向奉家、水车、天门、金凤、桑梓、吉庆等优势区域集聚,到2020年,全县创建10个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国家级茶叶标准园和2个集中连片1万亩以上的标准化示范产区,80个茶叶产业专业村,优质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1.5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40亿元;发展优质茶苗繁育基地320亩,新增种苗生产能力 3000万株。

  按照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特色突出、集约发展的原则,建设一个可容纳30家茶叶加工企业的产业园区,吸引茶叶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年加工能力5000吨、产值10亿元以上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2500吨、产值5亿元以上的省级龙头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500吨、产值过亿元的市级龙头企业20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养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通过合伙、联营、重组等方式抱团组建现代茶叶企业集团,打造茶叶产业“航空母舰”。

  塑造品牌形象,铸就“新化品质”

  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主产区奉家、天门、金凤、大熊山等乡镇,茶园都建设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植被覆盖率80%以上,境内崇山峻岭,谷幽林深,溪河广布,雨量充沛,土壤疏松,空气质量优良,负氧离子含量高,远离工业污染,具有生产好茶的地理、气候条件,茶质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新化茶叶质优品高的内在保证。

  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做大做强新化茶叶产业,必须坚持有生态就有未来,有质量就有市场,有品牌就有效益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化、质量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不动摇、不懈怠。

  以行业协会为平台,科学制定品牌建设规划,加快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好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统一组织制订和修订茶叶生产标准,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体系。树立“品牌强农、品牌兴业、品牌增效”的发展理念,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扎实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在农残上坚持严防死守,坚持零容忍,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效益。

  依据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深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分行业培植1-2个公共品牌,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真正把“新化原料、新化制造、新化创造”铸就成“新化品质”,提高新化茶叶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全县茶企、茶农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主动融入消费需求多样化发展趋势,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因“市”制宜、因“需”施策,名优茶、中低档茶保持一定比例,既要有拿得出手的大牌,也要做普通百姓愿意喝、喝得起、买得到的产品。

  弘扬悠久文化,创新产品营销

  新化产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从唐朝时期的“渠江薄片”到明、清时期的“宝庆茶”、“珍宝”等均为历代名茶。毛文锡《茶谱》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宋代吴淑的《茶赋》所云:“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齐名。”《本草纲目》载:“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新化县志》佐证:“渠江薄片、月牙茶为宫廷贡品,全国享有盛誉。”众多史料证明,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是中国黑茶的鼻祖,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是中国贡茶历史最悠久的茶品,也是史料上最早记载的湖南黑茶。

  明清时期新化茶叶市场兴旺,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县境内到处留有茶马古道的遗迹,奉家镇大桥村现遗存上百年历史的古茶树就有40多株。明清时期茶叶曾在汉口码头成就了新化船帮的盛名,当时的杨木洲成为了著名的茶叶加工集散地,光拣茶的女子就多达数千人,民间至今流传着许多女子与茶的故事,有爱情,更有茶,还有许多关于茶仙子的传说。

  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产业,释放出的能量是无穷的。新化茶叶人津津乐道的不仅仅是历史,而是浸淫在浩如烟海的史载中见证明天的辉煌。新化县要通过不断挖掘、升华茶史、茶道、茶礼、茶俗、茶艺、茶歌等悠远绵长的茶文化,举办茶文化节、摄影展、诗会、笔会、茶艺茶道表演,说好新化茶故事,实现茶经济与茶文化共同繁荣,相互促进。

  大力传承和弘扬新化悠久的茶文化,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提高新化茶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创新营销方式,建立传统销售、电商、网商、微商等多平台营销新化茶叶,强劲市场动力,拉动产业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