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2013 > 第6期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

日期: 2013-06-20 11:10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垦)厅(委、局),部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现予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规划的重要性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力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对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农业科技整体效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工程列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建设工程之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即将全面启动实施。各级农业部门要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建立工作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严格把关,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扎实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严格按照每类项目的建设布局、建设内容、建设标准、选项条件遴选项目,依据相关“学科群”建设工作考核结果,按照“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原则开展项目申报工作。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着重改善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设备以及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重大科学工程、科研用房、试验基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等项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着重加强省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仪器设备及配套实验设施建设,以“学科群”为单元建设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着力提升重点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设施装备水平,建设种植、养殖等示范基地。各类项目要在统筹现有条件基础上,依据有关制度规范和建设标准,开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的编制、申报、评估和审批等工作,做到依据充分、规模适度、经济合理。要认真办理土地、规划、建设、环评、节能、消防、绿化、人防、市政等前置审批手续,确保建设条件落实到位。严格按照初步设计批复后方可安排投资的要求,依据项目进度和建设需要科学测算年度投资需求,审慎编报年度投资计划。

三、精心组织,圆满完成规划任务

各级农业部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批复文件,规范科学开展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要认真做好开工准备,科学制定实施计划,合理安排工期,确保投资一旦下达,即可开工建设。要做好投资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要加强项目管理,减少项目实施中的变更,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改变建设内容、调整投资规模。因政策调整、建设条件变化,确需调整投资概算或建设内容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提出变更方案并向主管部门报告,重大变更和概算调整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方可实施,切实杜绝随意变更。要健全基建财务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建成后,要及时进行工程结算和竣工验收,验收通过后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实行统一招标采购,其中进口仪器设备应按照有关规定提前办理报批手续。

四、强化保障,努力实现规划预期成效

各级农业部门作为规划实施的责任部门,应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支持,主动与地方有关部门做好沟通衔接,努力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要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优先支持区域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基础条件好、科研成果多的科研单位,切实发挥投资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带动作用。要统筹考虑规划建设任务,在项目申报之前协调省级发展改革或财政部门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不得使用现有资产或其他项目资金顶替地方配套资金。要创新运行机制,推动农业科研单位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打破研究内容趋同、分工不明、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状况,建立大开放、大协作的科技攻关模式。要加强队伍建设,开展项目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工程咨询、勘察设计等专业机构的作用,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要认真总结、广泛宣传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努力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3524

 

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各类涉农科技创新主体科学分工、紧密联系、协作互动的社会系统,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着发展引擎和基础支撑的作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衡量农业发展现状的关键指标,更是决定农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前提。作为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科研设施装备条件建设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十二五”期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总体部署,科学指导“十二五”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加快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连续九连增,总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持续增收。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自然灾害多发重发,气候影响不断加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化肥等投入要素边际效益不断降低,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加工和产业化水平低,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农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能源、金融属性不断显现,国际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及传导影响加深,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外部不确定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活力。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院士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时代,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即将来临,推动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纷纷确立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技术壁垒已取代关税壁垒和配额限制成为农业国际贸易竞争的常见手段,发达国家利用农业高技术垄断挤压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趋势愈加明显。我国农业科技必须抢占制高点,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前沿高技术领域研发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始终把握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科学技术化,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实施一系列科学目标宏大、创新性突出、技术水平高的设施长远规划,对国际科技竞争合作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农业科研条件正朝着社会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进入数字化发展时期,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的采集、加工、开发呈现集成化态势。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研基础设施陈旧、科研手段相对落后,与国外农业科研单位有明显差距,难以适应农业科研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难以适应从单项技术研发向生物、工程、信息等多学科技术集成创新的转变,难以适应从重点关注生产环节技术向全面关注农业全产业链技术转变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这种状况已经制约了我国农业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科技效率的提高,亟待进行根本性改变。

(二)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涵盖国家、省、市三级的农业科研机构和贯通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及学科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科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已具备了较好基础。

一是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架构。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及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覆盖中央、地方不同层次,包括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等院校和涉农企业,较为系统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架构。据统计,全国共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1115个,拥有农业科研人才27万人。这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逐步形成了稳定增长的农业科研投入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强化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安排用于农业科研的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增长。据农业部对1058个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的统计,“十一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41.8亿元,比“十五”期间的25.57亿元增长64.7%。此外,我国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也安排了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19821992年,世界银行向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5个具体作物研究中心和地区研究中心以及10个农技推广站提供两期世行“农业教育科研项目”贷款1亿多美元,有效弥补了当时政府农业投资的不足。通过投资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研实验室、试验基地等项目陆续建成,彻底改变了农业科研基础条件落后面貌,为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是系统构建了布局合理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面向“十二五”,围绕“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双重需求,2010年,农业部通过强化各实验室间的分工协作和学术交流,按照不同学科领域设立了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在国家层面开展了农业科研机构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与优化整合。目前,已完成农业基因组学等30个“学科群”布局、遴选和命名工作,印发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构架了由33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95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69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构成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详见附件1),延伸到所有农业产区,囊括主要优势农产品,覆盖主要农业学科,集聚农业主要品种和主要区域的优势科技力量。

四是积极探索了协同创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针对建设项目的运行管理,积极建立物质装备条件的共建共享机制,努力实现投资项目的最大效益。依托《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各“学科群”工作规则和各重点实验室章程三个层次的规章制度,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中,初步建立了分工协作、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三大核心机制。在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运行过程中,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和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国内外提供各类分析测试服务50万余次,提供技术咨询5万多次,年接纳客座研究人员近500人,提供农作物优异种质4万余份次,大幅提高了利用效率,避免了闲置浪费,也促进了科研单位协作新机制的形成。

近年来,我国在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支撑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虫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3.5%,成为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尤其是中央投资安排建设的一批重大农业科研基础设施项目,构建了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农业科研创新人才,促进了科研运转新机制的形成,有效缩小了我国相关农业领域研究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践证明,以条件建设为载体,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已成为突破各项体制约束、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突破口。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迫切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创新成果的针对性不强,上中下游协同创新松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仍落后发达国家1015年,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差距更大。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农业科研体制创新加快推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构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规划部署已经基本完成。而作为物质基础的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已成为制约整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明显“短板”。

一是投入支持不到位。根据20032011年统计数据,中央投入全国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及技术研发(R&D)经费由320.3亿元增长到1106.1亿元,年均递增18.3%;中央投入农业科研机构R&D经费由12.8亿元增加到68.5亿元,年均递增25.9%,而中央投入农业科研机构能力条件建设资金,仅由3.2亿元增加至6.5亿元,年均递增速度只有7.1%。详见专栏一。从投资方向看,支持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投资渠道较多,支持省属农业科研单位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而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投资严重不足。从投资学科看,良种繁育、动物防疫、植保工程等学科投入相对较多,而耕地保育、设施农业工程、生态环境等学科投入较少。

专栏一  20032011年科研投入对比表    单位:亿元

           

二是条件建设不匹配。传统科研管理体制造成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分工“上下一般粗”,使得与之配套的科研设施装备在区域、学科间配置不合理,建设重点不突出。同时,农业科研条件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不能有效吻合,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够协调,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创新与运用脱节,制约了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现代产业技术的推广运用。

三是装备结构不合理。科研试验用房和仪器设备较多、重大科学工程(装置)、试验基地和配套设施较少。试验基地布局不合理、条件不完善、建设标准低,温室、网室等试验设施不能有效实现对光照、温度、水、气、肥等多因子的动态化监测和网络技术远程调控。一般常规性设施设备多、核心前沿和高精尖仪器设备少,检测精度低、配套性差,部分高端实验无法开展。

四是资源共享不充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分属多个部门、不同层级,使得极其有限的建设资金多渠道安排、多样化管理,造成科研设施装备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缺位断档等现象并存。加之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共享协作,大多处于部门封闭、单位所有、课题专用、个人独享的状态,利用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面临机遇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科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农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起点,肩负着引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随着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人才和物质装备等科技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日益普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的交叉渗透,已带动农业科技发明和重大技术集成创新呈现群体突破态势,正在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和“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政策的全面落实,农业科技推广对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将更加旺盛。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一是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列为“十二五”时期的十四项重大建设工程之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是国家将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解决了长期以来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公益性特征认识不清、定位模糊的问题,要求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完善。随着科教兴农战略和人才强农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创新农业高等教育和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大对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指导和支持,着力培养农业科技的领军人才和科技的创新团队。农业科技人才团队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激励机制、评价标准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设施的作用,为持续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切实发挥投资效益起到良好的支撑保障作用。

四是农业科技重点支持的领域更加明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建设的支持重点指明了方向,为统筹科技资源、协同解决农业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提升投入效率奠定了工作基础,也为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全国性和区域化科学布局,统筹基地、项目和人才,对研究、培训和推广进行一体化部署提供了支撑。据统计,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集聚的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已占到农业领域总量的50%以上。20112012年,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有关单位共发表论文20979篇,其中SCI收录的国际论文6515篇,申报和获得专利2716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奖4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00余项,均占农业领域科技成果总量的80%以上。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必须抢抓机遇、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在探索总结以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在支持领域上,要从面面俱到向突出重点转变,突出发展农业重点领域、优势学科,优先支持在科技创新上有基础有潜力的科研教学单位。在建设导向上,要有利于打破当前科研机构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和引导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共建共享、协同攻关。在建设主线上,要由单纯支持实验室研发条件逐步转向统筹支持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各环节、各方面的设施装备条件。

(四)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于突破资源环境约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随着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农民进城务工增多、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始终呈刚性增长态势。同时,农业资源约束趋紧、气候条件不确定性加大、农业物质装备落后等重大问题突出显现。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挖掘生物遗传潜力,不断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动植物新品种,研发适应不同生产、生态条件及种养模式的农业生产技术,才能突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大幅度提高单产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为50%;从投入品来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仅为30%多,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才能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农业科技整体效率的迫切需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呈现出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科学研究对高性能仪器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基础条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保证。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突破传统隶属关系,有利于逐步构建纵横交错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共建共享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打造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有利于实现人才培育、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的有机融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是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竞争。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始终面临国外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压力,园艺、畜禽、水产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出口难度在不断增加。当前,发达国家正在大举推动农业尖端科技研发应用,跨国公司正在加快产业布局和资本渗透,在种业等关键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面对国际新态势和新挑战,我国必须在战略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加强部署,大幅改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继续巩固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领域的优势,并逐步缩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差距,培育和壮大关键技术领域的实力,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始终把握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有效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总体部署,立足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发展需求,遵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经验和规律,科学定位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功能和分工,切实改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基础保障条件,促进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基地建设、条件能力建设均衡发展,推动形成功能上下衔接、工作相互支撑、人才有序流动、信息彼此共享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超前部署,服务大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立足当前亟需,兼顾长远发展,在系统部署不同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和研究重点的前提下,按照学科领域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的设施装备水平,保障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切实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和重大突破性成果产出主阵地作用。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农业主产区、农业生态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善科研手段为重点,重点加强学科前沿领域和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显著提升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相关建设规划中的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内容相衔接,避免重复建设。

创新机制,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科教单位的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和科教单位共同参与的建设机制。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打破研究内容趋同、分工不明、协作不力、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状况,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资源共享,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相衔接。

扶优扶强,规范管理。坚持按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和程序办事,按照科研技术路线确定建设内容,做到规模适度、功能适用、装备适宜、经济合理,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安排资金和项目进度,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势学科,优先支持科研实力强、运行机制完善、运转协作高效的学科群,做到分步实施、滚动发展。

(三)建设目标

2016年,建设围绕14个学科领域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覆盖30个学科群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服务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使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水平显著改善,科研资源布局显著优化,科研联合协作能力显著提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协作紧密、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保障体系。

三、建设任务

着眼于全面提升面向国际竞争需求的原始创新能力、面向国内战略需求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面向科技应用推广需求的成果转化能力,重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三类项目。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我国农业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重大科技命题的策源地,是国家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基地。定位于基础研究和重要的科技基础性工作,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着眼于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着重改善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设备以及信息交换系统。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是凝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适当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着力推动全国性、区域性农业科技资源优化整合,重点加强省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仪器设备以及配套实验设施建设。

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示范基地,是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的试验田,是骨干农技人员素质培养的讲习所和大课堂。定位于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示范,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提高区域农业科技水平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重点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设施装备水平。

(一)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重大科学工程、科研用房、试验基地、公共配套、基础设施等五类项目。

1.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围绕农业发展的主要学科门类构建14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改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装备条件,提升整体实力和服务能力,实现科研用房满足基本需求、试验基地功能完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公共设施高效利用的基本目标,更加有力地支撑和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同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针对农业科学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研领域,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重点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研究系统、世界一流的重大科学工程和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标志性工程,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带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

2.建设布局

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着眼于抢占新一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按照重点学科领域发展的要求进行区域布局。针对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热带农业科学、水产科学、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规划建设14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设91个项目。其中,重大科学工程项目10个、科研用房项目18个、试验基地项目48个、公共配套项目5个、基础设施项目10个,详见专栏三。

专栏三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情况表

                             单位:个

序号

平台名称

合计

重大科学工程类

科研用房

试验基地

公共配套

基础设施

 

合计

91

10

18

48

5

10

1

生物学

4

1

 

3

 

 

2

作物学

15

3

4

5

 

3

3

园艺学

6

 

2

4

 

 

4

植物保护学

6

 

1

5

 

 

5

畜牧学

6

1

1

3

 

1

6

兽医学

4

 

2

1

 

1

7

热带农业科学

6

1

1

2

 

2

8

水产科学

20

1

3

15

 

1

9

农业资源利用

4

1

1

2

 

 

10

环境科学与工程

1

 

 

1

 

 

11

农业工程

5

 

1

4

 

 

12

食品科学与工程

5

 

1

3

 

1

13

大气科学

1

1

 

 

 

 

14

农林经济管理学

8

1

1

 

5

1

重大科学工程类项目的建设布局详见附件2

科研用房类项目的建设布局详见附件3

试验基地类项目建设布局详见附件4

公共配套类项目建设布局详见附件5

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布局详见附件6

3.建设内容和标准

1)重大科学工程类。在已有建设条件基础上,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农业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建设多学科支撑、众多高新技术集成的专用研究设施、公共实验平台以及公益基础设施。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和规模依据科研技术路线、参考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测算。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为推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重大产品创制实现跨越式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前沿制高点,新建通用科研实验用房以及作物特殊生境模拟表型组学实验室、基因安全操作实验室和特殊微生物基因资源库等专用配套设施;购置用于规模化基因资源收集、高通量基因筛选、功能鉴定与智能模块设计和重大应用价值评价研究等专用仪器设备。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生物农业生物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为有效利用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种质资源,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新建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科研用房及田间试验设施,购置用于薯类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及创新设施设备,种质资源样品前处理设备,引进薯类作物种质资源隔离种植、检疫性病害监测、安全性评价测试、外来有害生物监控等仪器设备。项目建成后,将强化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我国薯类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田间科学试验中心:为系统解决京区农业科研机构试验用地总量严重不足、功能定位不明确、建设标准偏低等问题,围绕作物优良性状筛选、良种培育与示范推广、先进耕作和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耕地质量和环境评价等研究内容,新建科研用房、附属设施和试验温室。项目建成后,显著增强田间科学试验能力,为我国作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南研究中心:为搭建我国海南作物资源收集、性状筛选、良种繁育的共享平台和实验中心,为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提供实验材料、方法数据和研究平台,新建科研用房、附属用房和田间设施,购置用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及创新利用、细胞育种技术研究、作物基因组学分析、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等仪器设备。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我国作物原始创新能力,解决海南科技创新布局混乱、科研试验场所不集中、重要试验材料安全无保障等现状。

国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为改善我国畜禽基因资源保护、基因分离鉴定、基因改良、功能基因组及生物信息学、转基因动物性能与安全评价、新品种选育等研发条件,改扩建国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的科研用房、无特定病原体级试验动物房、畜禽检测室和畜禽舍,购置畜禽资源评价及保存、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方法研究、生物信息与畜禽品种分子设计、转基因动物检测评价、畜禽检测、转基因模式动物制备等专用仪器设备。项目建成后,将构建国家级畜禽品种改良研究平台,有效提高我国畜禽品种改良分子、基因等研究水平。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农业科技中心:为实现热带农业科研的重大突破,促进热带农业产业升级,推动热带农业和现代化进程,新建天然橡胶科技研究中心、热带农业科技信息研究中心、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科技研究中心、热带农业分析测试中心的科研用房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购置用于橡胶树分子标记、蛋白质功能研究、土壤肥料研究的仪器设备,用于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植物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生物技术、诱变及细胞融合研究专用仪器设备,以及热带农业科技中心网络信息化公共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为实现我国热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院远洋渔业研究中心:围绕国家远洋渔业发展战略,针对渔场资源及高效捕捞技术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设具备国际一流研究条件的国家级远洋渔业研究科技创新平台,配置大洋渔场遥感信息获取、渔具渔法试验、渔用材料测试、助渔装备研制、生物样本保存分析、基因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等仪器设备。项目建成后,将掌握主要远洋作业渔场信息,突破高效精准捕捞与综合利用加工关键技术,开发远洋极地基因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远洋渔业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研究中心:为构建耕地质量调控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与指标体系,改扩建国家耕地质量与土壤改良研究中心的科研用房、科研辅助用房以及配套设施,建设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与网络服务体系,购置土壤肥力和理化性能测试、土壤生物性状诊断、田间微气象和作物需水量的土壤、水、植物养分含量等仪器设备。项目建成后,将大幅度提升我国耕地质量调控的技术创新能力。

国家农业重大气象灾害模拟舱:为进一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能力,新建农业气象灾害模拟舱和配套科研用房,购置控制模拟舱气候因子高精度自动控制和监测设备,气候因子的监测、采集、分析、预警及信息传播的数字平台,灾害受体的样品采集、处理和测定的分析测试设备。项目建成后,将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科技能力,促进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的开展。

国家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中心:为有效提升我国农业遥感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技术水平,购置星空地一体化的农业遥感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遥感与地理空间信息采集设备、农学和农田环境参数采集设备;购置高性能的遥感和多源信息存储、处理与分析研究软硬件设备;定制数据共享、决策支持与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先进的国家级作物监测、灾害评估、资源调查等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平台。

2)科研用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通用实验室、专用实验室和研究工作室的基础工程、结构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给排水工程、强弱电工程、空调暖通工程等土建工程。建设规模参考《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1708号)相应学科的规划建筑面积指标,依据人员编制进行测算。人员编制包括人事主管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数和教育主管部门核定的研究生招生指标数。规划建筑面积测算指标详见专栏四。二是实验台、通风柜、水质净化和实验用气体贮藏等室内设施。其中,实验台按照科研用房建筑面积每百平方米20延长米进行测算,其他建设内容按照实验室工艺技术路线进行测算。三是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的给排水、雨水、供暖、供电、燃气、消防等室外工程,依据当地市政、规划部门审定的建设方案进行测算。

3)试验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沟渠机井、路桥涵闸、节水设施、网室、晒场、田间道路等田间工程,畜禽运动场、青贮窖、干草棚等畜牧室外设施,以及试验池塘、进排水渠(闸)、水处理设施、池塘路等渔业室外设施,其中田间灌溉系统参考《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喷灌工程技术规范》《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泵站设计规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等进行建设。田间道路结合地形地貌特点,与土地整治和排灌设施结合进行规划,一般采用混凝土路或机耕道。要做到田块成方,便于机械耕作运输,建设重点应以机耕道为主。畜牧和渔业室外设施参照田间工程标准进行建设。二是通用实验室、温室、畜禽舍、渔业中试车间、库房、宿舍等科研辅助用房。其中通用实验室依据规划建筑面积测算指标表(详见专栏四)明确的相应学科的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按照长期在试验基地工作的人员编制数测算;宿舍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参照建设部《宿舍建筑设计规范》;温室、畜禽舍、库房、渔业中试车间根据工艺技术路线和实验材料的用量确定建设规模。三是配套农(牧、渔)机具和采样、前处理等常规实验分析仪器设备,型号和数量依据研究技术路线测算。四是配套的场区工程,包括给排水、供配电、道路、围墙、绿化、照明、安防等设施,依据当地市政、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的建设方案进行测算。在必要情况下,可新征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所属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的建设,可参照上述建设内容并突出野外工作的基础设施进行测算。

4)公共配套。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图书馆、研究生宿舍、职工食堂和信息网络系统等,其中图书馆建设内容和规模参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和《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 3899》进行测算;研究生宿舍(留学生公寓)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参照建设部《宿舍建筑设计规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2008版)》进行测算;职工食堂参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高校标准化食堂标准(2008版)》进行测算;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内容参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和《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进行测算。

专栏四  规划建筑面积测算指标表

           

注:1.科研机构全体人员规模包括编制主管部门核定的研究生,研究生按3:1进行核算。2.科研机构全体人员规模小于100人规模下限的,按下限的建筑面积指标执行;大于表中人员规模上限1500人的,应另行作补充规定。全体人员规模介于表两个人员规模之间的应采用插入法计算建筑面积指标。各类专业人员指编制在研究室或课题组的测试、试验人员。

5)基础设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院所供水管路、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中水系统、热交换站(锅炉房)、供热系统、变电站(配电室)、供电线路等附属工程,建设规模依据当地市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建设方案进行测算。二是院所公共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化、围墙、大门、门卫室等场区工程,以及公共区域的场区照明、消防、监控等系统。建设内容和规模按照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在承担项目的科研院所红线范围内依据实际需要进行测算。

4.选项条件

1)建设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部及其各专业研究所,优先支持学术水平、人才培养、承担任务方面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单位。

2)项目申报前应办理完成必须的前置审批手续。各类项目均应取得环保主管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见书(表、登记表)。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在自有土地上建设,并取得当地规划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划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

3)试验基地项目应符合农业科研发展的布局要求,原则上在项目建设单位自有土地上建设。确需征地的项目,应取得当地国土主管部门出具的用地预审意见书。

4)基础设施项目应在院所区内主要建筑物建成后再申报。有新建给排水、供电、锅炉、热力、绿化、消防等工程的,其建设方案应取得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审核许可。

5)严禁楼堂管所类建设内容,不支持新建、改扩建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建设内容,也不得申报改造现有这类设施或场所的项目。

6)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应依据有关建设规范和标准进行测算。不重复安排与相关农业行业专项建设规划中功能定位相同的建设内容。

(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重点建设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三类项目。

1.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性、区域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建设一批科研仪器和装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以及观测试验手段现代、数据处理高效、资源共享程度高的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推动农业科技资源的共用共享和成果信息的有序流动,成为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内国内权威并与国际接轨的科研阵地。同时,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统筹单位的科研优势、重点区域布局和重点产业需求三方面因素,强化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力争依托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形成区域性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提高重大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2.建设布局

依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并与《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全国养殖业良种工程“十二五”建设规划》《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3年)》等行业建设规划相衔接,综合考虑学科布局、产业特点、区域特色和建设基础进行区域布局。规划建设21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48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11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详见专栏五。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布局详见附件7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项目建设布局详见附件8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项目建设布局详见附件9

专栏五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情况表

单位:个

序号

所属学科群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合计

21

148

211

1

农业基因组学学科群

3

 

 

2

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

1

6

31

3

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2

4

4

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4

3

5

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1

5

6

薯类作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7

7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1

4

8

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2

4

9

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7

10

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学科群

 

7

19

11

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学科群

 

3

6

1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

1

15

6

13

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学科群

1

6

5

14

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科群

1

14

23

15

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

 

6

6

16

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学科群

 

5

4

17

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群

1

4

2

18

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学科群

1

6

5

19

农业环境学科群

1

6

14

2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群

1

4

6

21

耕地保育学科群

 

6

16

22

作物高效用水学科群

1

4

4

23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学科群

1

4

3

24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科群

1

7

5

25

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

1

10

15

26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群

1

7

 

27

农产品加工学科群

1

6

 

28

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

1

5

2

29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

2

2

2

30

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

1

5

3

3.建设内容和标准

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按照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科研需求,兼顾整个实验室体系和学科群内仪器设备共享的需要,支持综合性重点实验室购置单台(套)200万元以上、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购置单台(套)40200万元的仪器设备,改造实验设备配套的用气、用水(纯净水)、动力电与通风装置等相关配套实验设施;支持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与其承担任务及发展方向紧密相关的农业设施,购置单台(套)540万元的观测、分析仪器设备。

根据“学科群”之间科研工艺技术路线及所需仪器设备的分异性和相似性,本规划把30个“学科群”分为种植业类、养殖业类、资源环境类、现代农业装备和新技术类等四个类型。

1)种植业类

种植业类包括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水稻、麦类、玉米、大豆、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薯类、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等12个“学科群”。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要购置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设备;植物活体、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类设备;植物代谢产物鉴定检测设备;土壤、植物养分和环境因素检测设备;田间生理生态研究和监测设备;植物产品品质测定设备;有害生物鉴定检测、行为记录设备;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单体项目的仪器设备配置和土建工程改造的具体内容由项目建设单位在申报阶段确定。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主要购置基因和蛋白表达、基因型分析检测设备;生物学观测设备;生理生化检测设备;田间生理生态测定设备;土壤、植物养分检测设备;田间气象、环境因素监测和远程监控设备;农业有害生物鉴定检测设备;农产品质量分析仪器设备;有机、无机分子检测鉴定设备、植物生长环境控制设施等。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10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温室、网室、围栏等农业设施;购置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农业气象、土壤、植物、病虫害等观测设备;田间生理生态测定设备;土壤及植物养分检测设备;植物灭活处理设备;小型试验用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农机具。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11

2)养殖业类

养殖业类包括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等6个“学科群”。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要购置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设备;细胞学设备;动物营养成分、有害因子鉴定检测设备;动物表型智能化活体检测设备;饲养环境和水体监测评价设备;病原鉴定设备;药物分子检测、代谢检测评价设备;水下作业设备、生物材料超低温冷冻保存设备;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单体项目的仪器设备配置和土建工程改造的具体内容由项目建设单位在申报阶段确定。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主要购置基因表达、蛋白检测设备;动物形态和生理检测设备;主要病原鉴定检测设备;动物营养检测设备;污染物检测设备;饲养和水体环境监控设备;兽药检测设备;灭菌消毒设备;生物废物处理设备;实验动物饲养设施等。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12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实验动物饲养设施;购置与养殖业密切相关的气象、水体、环境等观测设备;动物病原检测鉴定设备;动物形态和生理数据监测采集设备;饲料营养检测设备;污染物检测设备;灭菌消毒设备;生物废物处理设备。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13

3)资源环境类

资源环境类包括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农业环境、植物营养与肥料、耕地保育、作物高效用水、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6个“学科群”。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要购置气候、环境因子、农田生态监测设备;植物、土壤养分和水分检测设备;土壤性能评价和结构分析设备;新型肥料试制和检测设备;碳、氮等同位素检测设备;农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检测与监测设备;环境微生物检测、分离、培养与鉴定设备;生物质能源检测和转化利用设备;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单体项目的仪器设备配置和土建工程改造的具体内容由项目建设单位在申报阶段确定。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主要购置气象要素监测设备;土壤、植物养分和性能检测设备;农药残留、重金属、环境激素等土壤污染物检测设备;温室气体和气体污染物在线检测设备;微生物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设备;水分质量监控设备;植物形态和生理检测设备;肥料研制、检测及评价设备、可再生能源转化和评价设备等。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14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温室、网室、围栏、仓库、挂藏室、晒场和其他田间设施工程;购置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气象、土壤、植物观测设备;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检测设备;农作物生理生态及土壤、植物养分检测设备;小型试验用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农机具。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15

4)现代农业装备和新技术类

现代农业装备和新技术类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工程、农业基因组学等6个“学科群”。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要购置农药残留和环境行为检测设备;农产品营养、品质和有害因子检测设备;大型农产品低温冷藏设备与设施系统;农业装备现代设计与数字化加工设备;农业装备性能鉴定评价设备;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和存储设备;设施环境监控设备;显微和超微观察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设备和平台;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单体项目的仪器设备配置和土建工程改造的具体内容由项目建设单位在申报阶段确定。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主要购置食品、水体等质量检测评价设备;农业机械试制设备;机械性能鉴定评价设备;农产品无损检测设备;营养成分、有害因子检测设备;农药、兽药、重金属、生物毒素等污染物检测设备;农田信息采集处理和利用设备;基因表达检测设备;食品加工实验设备;食品性能评价设备、新型农业设施和智能化控制设备等。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16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购置气象、土壤、植物等观测设备,农用机械鉴定评价设备;小型试验用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农机具;农田信息观测和处理设备;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评价设备。基本配置表详见附件17

4.选项条件

1)项目建设单位应列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附件1),具备实验室所需的基本科研用房条件,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实验室章程和管理办法,开放共享、学术交流等机制良好,运行管理规范。

2)优先支持区域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基础条件好的省级以上科研教学单位承担的项目,以及多个学科群共同迫切需求、可供多个学科群或区域共享的项目。

3)由地方单位承担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应落实必要的配套资金,解决与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的土建工程改造费用,土建工程改造费用不得超过总投资的10%

4)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必须代表区域典型类型区且远离大中城市,选址应是建设单位自有建设用地或农用地,不支持选址在院所本部的项目。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取得当地规划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划意见书(规划设计条件)、环保主管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见书(表、登记表)。

5)不重复安排相关农业行业专项建设规划中功能定位相同的建设内容。有基本配置表的项目类型,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应根据实验室(实验站)的研究方向和工艺技术路线进行测算,且不超出基本配置表范围。

6)部属四院的研究所、原部属高校的学院及其他单位,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项目列入本规划,在立项申报阶段应当本着资源共享、节约资金的原则进行整合。

(三)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

1.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发展粮棉油糖、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为基本要求,以提升区域农业科技水平为主攻方向,以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为考核目标,通过提升重点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设施装备水平,改善科研基础条件,打造具有鲜明区域优势和产品特色的区域农业科研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中心。

2.建设布局

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确定的重点区域及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综合考虑区域主导产业与农业科研优势,面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经认定的名单详见附件18)所在的地市进行布局。规划建设127个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其中,粮食生产核心区53个、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36个、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19个、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6个、农垦规模化农业区7个、草原生态经济区6个,详见专栏六。

专栏六  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项目情况表

                                        单位:个

序号

区域

项目布局

数量

 

  

 

127

重点推进区域

 

89

1

粮食生产核心区

河北4个、内蒙2个、辽宁3个、吉林5个、黑龙江5个、江苏3个、安徽5个、江西4个、山东4个、河南6个、湖北3个、湖南3个、广东1个、四川3个、甘肃1个、宁夏1

53

2

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河北2个、山西3个、安徽1个、江西2个、河南2个、湖北1个、海南3个、广西3个、四川3个、贵州3个、云南3个、陕西3个、甘肃2个、青海2个、新疆3

36

率先实现区域

 

32

3

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

山东4个、江苏3个、浙江5个、福建5个、广东2

19

4

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

辽宁1个、湖北1个、浙江1个、四川1个、陕西1个、宁波1

6

5

农垦规模化农业区

黑龙江农垦1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宁夏1个、湖南2个、广东1

7

稳步发展区域

 

6

6

草原生态经济区

内蒙3个、新疆1个、西藏2

6

注:区域交叉重复的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仅计其中1个区域。

3.建设内容与标准

围绕农业生产一线最急需、最迫切的科技需求,以引进研发、集成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为主攻方向,重点建设农业设施、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和农机具。

种植业类:主要包括三方面建设内容,一是温室、网室、围栏等农业设施,其中温室和网室根据研究工艺路线确定建设规模。二是沟渠机井、路桥涵闸、节水设施、网室、围栏、晒场、田间道路等田间工程。其中田间灌溉系统参考《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喷灌工程技术规范》《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泵站设计规范》《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等进行建设。田间道路结合地形地貌特点,与土地整治和排灌设施结合进行规划,一般采用沙石路。要做到田块成方,便于机械耕作运输。三是配套农机具和生理生态测定、土壤检测、植物灭活处理等常规实验分析仪器设备。基本配置详见附件19

养殖业类:主要包括两方面建设内容,一是畜禽舍、试验池塘等养殖设施,畜禽运动场、青贮窖、干草棚、进排水渠(闸)、水处理设施、池塘路等养殖室外设施,畜禽舍、试验池塘的建设规模根据研究工作路线进行测算,养殖室外设施参照田间工程标准建设。二是仪器设备,包括气象、水体、环境、动物病原、饲料营养等检测设备,污染物监测、灭菌消毒、废物处理等设备。基本配置详见附件20

4.选项条件

1)项目建设单位的科研工作与当地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所在地政府签订了共建协议,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相关依托单位签订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合作协议。

2)具有试验研究基础条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人员配备合理,运行经费有保障。

3)满足项目申报的前置条件,具有项目建设所必须的自有土地,已落实规划、环保、市政、交通等建设条件。

四、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单体项目投资规模

根据规划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土建工程参照国家工程定额的计价估算方法,仪器设备根据目前市场价格以及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投资估算。

1.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重大科学工程单体项目参考其前期研究匡算的投资规模估算;科研用房、试验基地、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分别按2000万元、1500万元、2000万元、1000万元估算。

2.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分别按1200万元、800万元、400万元估算。

3.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

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按300万元估算。

(二)规划投资

规划估算总投资64.43亿元,详见专栏七。

专栏七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表

                                        单位:万元、个

项目名称

单体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个数

总投资

中央投资

地方配套

中央投资比例

合计

 

598

644295

604523

39772

93.83%

一、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91

378195

377439

756

99.8%

1.重大科学工程类

 

10

250195

249439

756

99.7%

2.科研用房

2000

18

36000

36000

0

100.0%

3.试验基地

1500

48

72000

72000

0

100.0%

4.公共配套设施

2000

5

10000

10000

0

100.0%

5.基础设施

1000

10

10000

10000

0

100.0%

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380

228000

196552

31448

86.21%

1.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200

21

25200

24000

1200

95.24%

2.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800

148

118400

104097

14303

87.92%

3.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400

211

84400

68455

15945

81.11%

三、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

300

127

38100

30532

7568

80.14%

1.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总投资37.82亿元

其中重大科学工程类项目总投资25.02亿元、科研用房类项目总投资3.6亿元、试验基地类项目总投资7.2亿元、公共配套类项目总投资1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总投资1亿元。

2.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投资22.80亿

其中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类项目总投资2.52亿元,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投资类项目总投资11.84亿元,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类项目总投资8.44亿元。

3.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总投资3.81亿元

(三)资金筹措

1.资金来源

规划总投资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资金筹措解决。项目所需的地方配套资金原则上由省级财政安排,有配套能力的市(地)政府可安排适当配套资金。

农业部直属单位和原部属高校承担的项目全部由中央投资解决。地方单位承担的项目中央与地方配套资金比例,按照东、中、西部地区1:0.51:0.21:0.1进行估算,项目建设内容中土建工程投资由地方配套资金解决。

2.投资构成

规划总投资64.4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0.45亿元,地方配套3.98亿元。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中央投资37.74亿元,中央投资比例为99.8%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央投资19.66亿元,中央投资比例为86.21%

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项目中央投资3.05亿元,中央投资比例为80.14%

(四)年度投资计划

2012年总投资3.054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74%;中央投资2.9848亿元,占规划中央投资总额的4.84%

2013年总投资14.4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额的22.44%,其中中央投资13.74亿元,占规划中央投资总额的22.73%

2014年总投资14.3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额的22.29%;中央投资13.64亿元,占规划中央投资总额的22.56%

2015年总投资14.3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额的22.29%;中央投资13.64亿元,占规划中央投资总额的22.56%

2016年总投资18.1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8.24%;中央投资16.45亿元,占规划中央投资总额的27.21%

分年度建设进度与投资计划,详见附件21

五、项目管理和运行机制

(一)项目管理

为做好本规划相关项目的实施工作,要严格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着重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加强前期工作。项目建设单位要在农业主管部门组织指导下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精心编制总体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依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8216号)和《农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范》(NY/T 17152009),及时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的编制、申报以及开工手续办理和施工准备等工作,做到投资一旦下达,项目即可组织开工建设。要做好项目储备,凡纳入规划、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的项目随时申报,实现项目申报常态化。为简化程序,除重大科学工程类项目外,其他项目可直接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基本配置表的项目类型,在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时,批复的建设内容不得超出基本配置表范围。

2.坚持科学决策。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要求,按区域布局和选项条件评估审核项目,按有关规范、标准测算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及投资,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按照项目执行进度安排年度投资,确保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把实行“开放、共享、合作、高效”的运行机制作为安排建设项目的前提条件,建立计划安排与适度竞争互为补充的项目决策机制,切实发挥投资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带动作用。

3.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单位要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严格遵守基本建设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国家财经纪律,保证资金按需安全合理使用。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充分调动项目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及仪器设备供应商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细化各阶段任务和完成时限,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投资控制管理,严格按照批复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组织实施,控制洽商变更,防止超概算。依据《农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农业建设项目验收技术规程》(NY/T 17172009),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具体要求详见附件25),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及时发挥投资效益。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组织招标采购。

4.强化监督检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工程、技术、财务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抽查,会同项目建设单位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动项目建设。要实行奖优罚劣制度,对于项目执行好的单位,在以后年度项目和投资安排时给予倾斜;对在建项目多、建设进度慢的单位,暂停安排后续投资和审批新项目。项目组织实施过程接受各方面监督,对社会举报的问题项目要严肃查处。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后评价工作,适时调整和完善规划的相关内容。

5.培养专业队伍。项目建设单位要针对基建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的特点,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充实具备工程、技术、经济、财务、服务采购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力量。加强基建管理人员培训,强化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培养一批了解农业科技工作情况,懂基建、懂程序、会管理、善沟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为项目实施提供良好的组织和人员保障。

6.创新管理手段。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要通过农业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http://ac.agri.gov.cn),及时填报项目申报、评估、审批、实施、验收等信息,实现项目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针对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基建管理人员力量薄弱的状况,要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积极借助专业化管理机构的技术力量,帮助开展项目管理单一环节或全过程的专业化管理,努力确保人员技术力量适应项目建设的需要。

(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农业科研单位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形成大开放、大协作的科技攻关模式,保障项目建成后的可持续运行。

1.建立稳定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要针对项目建设形成的新增资产,统筹现有科技资源,积极与财政、科技等部门衔接,切实保障人员经费、公用支出等基本运行经费,并建立逐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和做大院所长基金,强化自主选题方面的研究。

2.建立目标明确的任务安排机制。依据“学科群”内的分工,在国家或部门科技计划安排方面,支持相关单位承担或参加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行业科技和948计划等部门科技项目;向科技部推荐承担973863和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队伍补充或调整时,推荐考虑“学科群”优秀人才进入体系工作。

3.建立开放有序的协同创新机制。以提升全国整体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建立分工明确、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推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示范推广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由综合实验室牵头建立数据分析共享平台,在同一“学科群”内部实行实验观测数据和分析研究成果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创新各环节有机衔接和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利用,切实提高项目建设成效。

4.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以科研产出、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支撑为主要评价指标,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借助“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建设和运行开展适时、科学、动态的评价和后评价。对建设运行良好、绩效显著的项目单位给予表彰;对于重建轻管、运行不畅、设施设备闲置、绩效不佳的项目单位实行问责。

5.建立动态有效的自我评价机制。加强项目运行的自我评价工作,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建立动态有效的内部评价机制,成立项目运行自我考评小组,依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科群工作规则、重点实验室章程,对学科群建设和项目运行开展适时、科学、动态的评价。通过内部评价,及时反映项目运行情况,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完善项目运行的体制机制。加强与项目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定期报送内部评价报告。

6.建立目标明确的绩效反馈机制。结合政府农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率先开展投资绩效评价试点,针对不同项目类型,明确投资绩效评价指标,制定评价程序及方法,科学、动态地开展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同时,将投资绩效评价结果与投资安排、规划调整有机联系起来,将其作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改进决策管理的依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

六、环境影响分析

(一)影响分析

本规划的实施将显著提高我国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科研资源布局更趋优化,科研联合协作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和推广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强化;将加快催生一大批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成果,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确保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的全面实现。这些作用都将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安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潜在不利影响主要在于项目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建筑垃圾,如不及时清理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危害;项目运行过程中农业研究实验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或气体,如不有效处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但这两方面的风险都是较小和可控的。

(二)应对措施

为最大限度减轻环境影响,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主动邀请环保部门对本规划实施的内容进行论证,对合理建议进行接纳和吸收。二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新建项目中含土建工程的建设内容,必须在前期工作中做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取得环保主管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意见书(表、登记表)。三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全过程与环保部门保持沟通与协调。按照有关规定,对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扬尘、废水、废渣以及垃圾等采取合理措施进行解决,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四是项目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程,对实验产生的污水、废物、废气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对放射性等严重损害环境的废弃物按有关规定规范处置,确保零排放,零污染。

七、效益分析

通过规划的实施,建成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国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农业实验室和先进适用、符合产业需求的农业应用研究示范基地,大幅度改善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组装及示范推广条件,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进一步向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迈进,提高科技创新对“三农”工作的支撑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一)明显改善农业科研单位的基础设施条件

1.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设施水平。规划的实施,将对包括生物学、作物学、大气科学等14个学科门类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本构架进行完善和提升。实现科研用房建设规模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试验基地符合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布局要求,基础设施所涵盖的水暖电、围墙、大门、道路、绿化、安防等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公共配套设施能够及时、方便、有效地提供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公共食堂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建成10个国际一流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类项目,形成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核心平台。

2.提升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装备条件。通过加强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的集中共享、高效利用,为获取长期、稳定、直接的农业科学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提供条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辅助支撑。同时,有利于统筹科技资源、协同解决农业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有利于培育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创造重大成果,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

3.建立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研究示范基地。依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围绕本区域产业需求,将应用研究示范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系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农业科技应用试验田,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推广供给站,为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先进实用技术和更好的科技服务,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科技支撑。

(二)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优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通过加强农业“学科群”建设,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全国性和区域化科学布局,突破体制局限,打破研究内容趋同、分工不明、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状况,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生态区域形成具有国家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与基地,提高基础性、应用性研究水平,以及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设施设备先进、运行高效、国际先进、综合性强、现代化水平高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

2.吸引、培养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营造科技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新氛围,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的农业科研人才和团队,凝聚和锻炼出更多创新领域的领军人才,强化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运行与管理机制,营造富于激励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础。

3.提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能力。规划的实施,将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进行有效关联,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集中解决一批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全局性的科学问题及其关键技术,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知识源泉,为“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提供支撑。

(三)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水平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规划的实施,将为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创造更好条件,推动利用多学科优势进行技术的集成和组装,从而形成规模化示范,扩大农业科技成果影响力,辐射带动全国农业生产,切实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产生了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规划的实施,有助于拓展科研单位在农业技术转移、科技信息传播等方面的能力,使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更有效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高效快速地服务于“三农”。

3.不断培育新的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点。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在生物质能源、生物材料等新兴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突破和核心技术,不断培育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不断发掘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实施好本规划作为落实中央精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建立有效的项目实施监管机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抓好组织落实。项目建设单位要针对本单位实际和项目特点,成立相应的项目管理领导机构,“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切实把项目申报、实施、运行等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好。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实施好项目提供组织保障。

(二)保障投入力度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属于典型的公共财政支持的公益性范畴。中央政府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要责任,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足额落实规划内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总体不足、能力条件建设投入比例低的局面。各级财政也应提供必要的项目运行和维护费用,确保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和作用。同时,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

(三)强化人才队伍

把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作用的重要保障。按照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加快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逐步构建与能力条件相符合的“多波段”人才梯次结构和流转模式,保持研究队伍的活力和合理结构。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单位能力条件优势、符合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要求、以提升科研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着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确保项目建成后高效、持续运行。

(四)推进产学研结合

在强化能力条件建设、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和支持进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高效衔接,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良好机制,使相关单位的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支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承担农技推广项目,调动科研教学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这些单位先进仪器设备在农技推广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大专院校为重要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五)创新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农科教结合和部省共建,创新协商机制,建立以农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多部门、多渠道共同参与的“学科群”建设机制。根据学科群建设需要,明确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性、公益性事业性质,科学、有序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建设,建立持续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创新体系高效运行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相关单位将先进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逐步完善全社会共享的体制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共享,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开发。

附件:1.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

2.重大科学工程类项目建设布局表至21.年度投资计划表(略)

附件1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名单

01 农业基因组学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

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3

农业部农业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深圳)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3]

中国水稻研究所

2

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3

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5]

中国农业大学

4

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6]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5

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7]

南京农业大学

6

农业部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8]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7

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9]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8

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10]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9

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1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10

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12]

中国农业大学

11

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1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12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5]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13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6]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14

农业部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1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15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18]

华中农业大学

02  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东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3

农业部华东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4

农业部华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5

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6

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7

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茶叶加工重点实验室

安徽农业大学

8

农业部福建甘蔗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

9

农业部广西甘蔗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10

农业部麻类生物学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11

农业部烟草生物学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12

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3]

中国水稻研究所

13

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4]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14

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5]

中国农业大学

15

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6]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16

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7]

南京农业大学

17

农业部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8]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18

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9]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9

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10]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20

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1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蔬菜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北京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2

农业部寒带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黑龙江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

3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辽宁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4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内蒙古科学观测实验站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5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山东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6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河南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7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河北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8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陕西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甘肃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0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青海科学观测实验站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11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宁夏科学观测实验站

宁夏农林科学院

12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新疆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13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庆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南大学

14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四川科学观测实验站

四川农业大学

15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贵州科学观测实验站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16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西藏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17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上海科学观测实验站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18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安徽科学观测实验站

安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9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江苏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20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浙江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稻研究所

21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江西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22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湖北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23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湖南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24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福建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5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6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广西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27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海南科学观测实验站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28

农业部云南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农业大学

29

农业部福建茶树及乌龙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30

农业部湖南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31

农业部云南甘蔗种质资源与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32

农业部广东甘蔗种质资源与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33

农业部东南黄红麻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农林大学

34

农业部东北亚麻科学观测试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35

农业部西南大麻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36

农业部河南烟草生物学与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南农业大学

37

农业部云南烟草生物学与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38

农业部云南稻种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0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39

农业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10]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03  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杂交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

2

农业部籼稻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

3

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沈阳农业大学

4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粳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5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籼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6

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

农业部华南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8

农业部玉米水稻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05]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寒地粳稻冷害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

2

农业部水稻盐害科学观测实验站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3

农业部江西东乡野生稻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

4

农业部恩施稻瘟病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5

农业部华南水稻病虫科学观测实验站

华南农业大学

6

农业部云南稻种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7

农业部海南野生稻科学观测实验站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04  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麦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3

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安徽农业大学

4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5

农业部西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

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7

农业部藏区青稞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8

农业部黄淮海主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新乡小麦高效育种技术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

农业部东北地区春小麦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3

农业部华北地区小麦抗旱节水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4

农业部华中地区小麦病害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5

农业部西北地区小麦抗旱耐盐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05  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东北北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东北中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3

农业部黄淮海北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4

农业部黄淮海南部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5

农业部西北旱区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

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四川农业大学

7

农业部玉米水稻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8

农业部东北主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丹东玉米抗病育种科学观测实验站

丹东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黄淮海区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北京)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3

农业部黄淮海区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北)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4

农业部南方平原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

南通大学

5

农业部热带亚热带玉米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6

农业部西北玉米抗旱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业科学院

7

农业部西南玉米大豆间套作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07]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8

农业部华南花生与鲜食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09]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06  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2

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黄淮海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华中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

3

农业部南方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4

农业部云贵高原马铃薯与油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5

农业部川渝薯类与大豆科学观测实验站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6

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7

农业部内蒙古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07  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北京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

农业部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东北农业大学

3

农业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4

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09]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东北早熟大豆产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2

农业部东北中晚熟大豆产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3

农业部黄淮海大豆产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4

农业部西南玉米大豆间套作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安徽科学观测实验站[02]

安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6

农业部川渝薯类与大豆科学观测实验站[06]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

08  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黄淮海半干旱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2

农业部黄淮海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3

农业部长江中游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4

农业部长江下游棉花与油菜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西北内陆区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新疆农垦科学院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黄淮海流域棉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2

农业部沿海盐碱地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3

农业部新疆早中熟及早熟陆地棉长绒棉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4

农业部新疆塔里木棉花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09  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油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2

农业部花生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3

农业部油菜生物学与遗传育种三熟制重点实验室

湖南农业大学

4

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长江下游棉花与油菜重点实验室[08]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春油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2

农业部北方农牧交错区油料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

3

农业部长江上游油料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4

农业部华南花生与鲜食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5

农业部西南山地油料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6

农业部西北特色油料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7

农业部热带油料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8

农业部云贵高原马铃薯与油菜科学观测实验站[06]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10  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园艺作物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2

农业部园艺作物营养与生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3

农业部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4

农业部果树育种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5

农业部东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东北农业大学

6

农业部华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7

农业部黄淮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

8

农业部华中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9

农业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10

农业部华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11

农业部西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12

农业部西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2

农业部东北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沈阳农业大学

3

农业部华北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4

农业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山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5

农业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6

农业部华中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

7

农业部华东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8

农业部华南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9

农业部西南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10

农业部西北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11

农业部东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吉林)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12

农业部东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辽宁)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13

农业部华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14

农业部黄淮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15

农业部华中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南省园艺研究所

16

农业部西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17

农业部云贵高原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18

农业部西北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

19

农业部新疆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20

农业部青藏高原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11  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南亚热带果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2

农业部橡胶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3

农业部木薯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4

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5

农业部香辛饮料作物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儋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

2

农业部保山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3

农业部南宁南亚热带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4

农业部龙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综合实验站

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

5

农业部海口热带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

6

农业部福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7

农业部攀枝花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1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2

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

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4

农业部种猪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西农业大学

5

农业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6

农业部奶牛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

北京奶牛中心

7

农业部水牛遗传繁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牛研究所

8

农业部鸡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东北农业大学

9

农业部鸡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10

农业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11

农业部蚕桑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西南大学

12

农业部授粉昆虫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13

农业部草食家畜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14

农业部草食家畜繁殖生物技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大学

15

农业部特种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猪鸡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2

农业部牦牛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

3

农业部奶牛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

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

4

农业部蛋鸡遗传育种科学观测实验站

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

5

农业部羊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6

农业部马属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

内蒙古农业大学

7

农业部辽宁野蚕科学观测实验站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

8

农业部广西蚕桑遗传改良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

9

农业部安徽蜜蜂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0

农业部福建蜜蜂生物学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农林大学

11

农业部华北动物遗传资源与营养科学观测实验站[24]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13  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淡水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2

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3

农业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4

农业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5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

6

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7

农业部渔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1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8

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2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9

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2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黑龙江流域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2

农业部北方地区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3

农业部黄河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陕西省水产研究所

4

农业部黄河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5

农业部长江中上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6

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7

农业部湖泊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8

农业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9

农业部西北地区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

10

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2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14  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业昆虫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2

农业部植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3

农业部植物病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4

农业部东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6

农业部华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7

农业部华中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8

农业部华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9

农业部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

10

农业部华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11

农业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12

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13

农业部云贵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云南农业大学

14

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5

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哈尔滨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

农业部佳木斯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3

农业部五大连池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4

农业部公主岭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沈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6

农业部信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

农业部廊坊农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

8

农业部锡林郭勒草原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9

农业部呼和浩特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10

农业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1

农业部益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2

农业部合肥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3

农业部南昌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4

农业部济南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5

农业部南京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16

农业部福州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7

农业部广州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8

农业部海口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19

农业部桂林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0

农业部南宁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21

农业部昆明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22

农业部拉萨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23

农业部贵阳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贵州大学

24

农业部阿拉尔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塔里木大学

25

农业部库尔勒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6

农业部杨凌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7

农业部西宁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28

农业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9

农业部银川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5  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2

农业部兽用疫苗创制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3

农业部兽用诊断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4

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特种动物生物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6

农业部渔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7

农业部禽用生物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

扬州大学

8

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16]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北京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2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天津科学观测实验站

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3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新疆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4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陕西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湖北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6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四川科学观测实验站

四川农业大学

7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广西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8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9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华东科学观测实验站[16]

山东农业大学

10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东北科学观测实验站[16]

东北农业大学

16  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动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2

农业部动物细菌学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3

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4

农业部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动物流行病学与人畜共患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6

农业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农业大学

7

农业部兽用诊断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15]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华北区观测实验站

河北农业大学

2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东北科学观测实验站

东北农业大学

3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华东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农业大学

4

农业部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西南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5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陕西科学观测实验站[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

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新疆科学观测实验站[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17  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2

农业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集美大学

3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4

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大连海洋大学

5

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24]

中国海洋大学

6

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2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7

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2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8

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2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渔业遥感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2

农业部重点渔场渔业资源科学观测实验站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3

农业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上海海洋大学

4

农业部东海与长江口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5

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6

农业部黄渤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18  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2

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3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4

农业部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5

农业部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吉林农业大学

6

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东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

农业部西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

塔里木大学

3

农业部东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4

农业部西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华中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19  农业环境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产地环境质量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2

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3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4

农业部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5

农业部长江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6

农业部华南热带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7

农业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20]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8

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呼伦贝尔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

农业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

3

农业部那曲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草原站

4

农业部西宁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5

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6

农业部房山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7

农业部鹿泉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8

农业部桓台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

9

农业部原阳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10

农业部商丘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11

农业部合阳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2

农业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13

农业部岳阳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南省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4

农业部祁阳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15

农业部寿阳农业环境与作物高效用水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16

农业部合肥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安徽农业大学

17

农业部江津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18

农业部上海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19

农业部福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20

农业部永宁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宁夏农林科学院

21

农业部大理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22

农业部江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23

农业部儋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24

农业部南方坡耕地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0]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5

农业部双季稻营养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0]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26

农业部黑龙江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27

农业部新疆北部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1]

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

28

农业部甘肃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1]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29

农业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1]

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30

农业部浙江土壤肥料与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2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4

农业部南方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双季稻营养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2

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沈阳农业大学

3

农业部华北设施栽培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

4

农业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南农业大学

5

农业部西北旱作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6

农业部南方特作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7

农业部南方坡耕地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8

农业部浙江土壤肥料与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2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21  耕地保育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沈阳农业大学

2

农业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3

农业部西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

农业部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西南大学

5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6

农业部华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黑龙江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2

农业部内蒙古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3

农业部甘肃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4

农业部新疆北部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

5

农业部新疆南部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6

农业部山东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7

农业部河北北部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

8

农业部河北南部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9

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10

农业部江苏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11

农业部江西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

12

农业部安徽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3

农业部浙江土壤肥料与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14

农业部四川盆地平原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四川农业大学

15

农业部四川盆地山地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16

农业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云南农业大学

17

农业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18

农业部福建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9

农业部海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

20

农业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19]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21

农业部合阳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2

农业部上海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19]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23

农业部原阳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19]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24

农业部江津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19]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25

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19]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26

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25]

山西农业大学

22  作物高效用水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

农业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东北农业大学

3

农业部作物水分生理与抗旱种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

4

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5

农业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28]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公主岭科学观测实验站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

3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石河子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垦科学院

4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吴桥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

5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原阳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6

农业部寿阳农业环境与作物高效用水科学观测实验站[1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3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能源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2

农业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3

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4

农业部可再生能源清洁化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能源植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华东科学观测实验站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3

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南方科学观测实验站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4

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西部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北方科学观测实验站

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

24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2

农业部动物生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3

农业部动物抗病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四川农业大学

4

农业部饲料安全与生物学效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5

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6

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

7

农业部牧草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8

农业部华东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9

农业部华南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10

农业部养猪科学重点实验室[12]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饲料资源与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

武汉工业学院

2

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3

农业部草地生态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

4

农业部东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

东北农业大学

5

农业部华北动物遗传资源与营养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6

农业部西北草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业大学

7

农业部华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

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8

农业部中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9

农业部华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

华南农业大学

25  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山东农业大学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

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3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4

农业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

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四川农业大学

7

农业部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新疆农业科学院

8

农业部黄淮海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河南农业大学

9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10

农业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东北农业大学

2

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沈阳农业大学

3

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4

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内蒙古农业大学

5

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西农业大学

6

农业部华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7

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8

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安徽农业大学

9

农业部华东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0

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11

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湖南农业大学

12

农业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13

农业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华南农业大学

14

农业部中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15

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扬州大学

16

农业部东北中晚熟大豆产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07]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26  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3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4

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兽药残留及违禁添加物检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6

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7

农业部兽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

华中农业大学

27  农产品加工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2

农业部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南京农业大学

3

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4

农业部农产品贮藏保鲜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5

农业部热带作物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6

农业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28  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2

农业部水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华南农业大学

3

农业部丘陵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4

农业部草原畜牧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

5

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6

农业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草原畜牧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2

农业部林果棉与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科学观测实验站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3

农业部农机制造工艺科学观测实验站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4

农业部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农业部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

安徽农业大学

29  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

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业信息获取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2

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3

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25]

南京农业大学

4

农业部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28]

中国农业大学

5

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30]

浙江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东北规模农场农业信息技术科学观测实验站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2

农业部黄淮海农业信息技术科学观测实验站

河南农业大学

3

农业部中原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25]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4

农业部呼伦贝尔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19]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30  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

 

序号

 

依托单位

综合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

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

1

农业部农业设施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2

农业部设施农业节能与废弃物处理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3

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4

农业部西北设施园艺工程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

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

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6

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实验室

上海交通大学

7

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

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1

农业部东北设施园艺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

沈阳农业大学

2

农业部黄淮海设施农业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

山东农业大学

3

农业部西南设施养殖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4

农业部核辐射农业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5

农业部林果棉与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科学观测实验站[28]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注:名称后面标注[〕内的数字表示其所属学科群编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