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扶贫 精准脱贫 > 扶贫模式

湖北红安:合作社托管实现精准帮扶

日期: 2016-05-19 08:27 作者: 来源:2016年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情况反映第2期 【字体: 打印本页

  湖北省红安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一走进该村李家畈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支部书记李明华就给调查组讲起合作社托管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

  刘世科村位于大别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传统农业村庄,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等作物,2015年人均收入3750元。该村现有农户460户18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158人。靠传统农业,很难让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此,红安县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其中一项是:贫困户发展钢架大棚种植果蔬1亩以上,一次性补助5000元/亩,同时给予5000元/亩的贴息贷款。但刘世科村的贫困户基本为老弱病残,自主发展能力差,难以承接政策扶持。

  如何把这些政策用活用好?村“两委”与贫困农户协商,将210亩耕地流转给李家畈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将补助资金和贴息贷款交付合作社,全权委托合作社发展钢架蔬菜大棚,合作社每年每个大棚支付给贫困户2500元租金,贫困户还可以得到每年400元/亩的稳定流转收入。同时,合作社优先安排托管贫困户在蔬菜生产基地打工,每年不少于100天,工资不低于60元/天。通过这种托管方式,目前合作社已与50户贫困户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精准帮扶。

  合作社负责人黄振夫妇均是90后返乡大学生,自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创业发展特色蔬菜产业。他说:“在这建蔬菜基地,不仅实现了我的创业理想,而且还带着这么多贫困户一起致富,看来这条路是走对了。”

  在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我们看到许多农民在大棚、田间紧张地忙碌着。75岁的李述昭告诉我们,由于年龄大了,在别的地方没活干,但合作社用工量多,劳动强度不大,老年人也干得了,在这里打工每年有1万多块的收入。他十分感叹地说:“党的政策真好,合作社真行,带着我们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