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 > 2012年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活动

河南调研组:“看似容易,做起来还真难”

日期: 2012-08-13 08:58 作者: 张培奇 王晓星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8月1日,农业部青年干部“接地气,察民情”河南调研组在中牟县官渡镇大段庄开始了住村生活。起初县里安排调研组成员住在县科技示范园区的培训中心,条件好一些,但是经不住这几个年轻人反复地解释,8月2日,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入住大段庄村委会,实现了乡村生活的心愿。“园区离村有五六里地,要是每天车接车送,那我们还怎么接地气,和农民打成一片?再说一个小康村的村委会条件也差不到哪里。”

  可是这个条件差不到哪里去的小康村,却让他们看到了与文件材料中不一样的农村、农民。

  大段庄村有1650口人,428户人家,1600亩耕地,人均不到1亩地,以种植大棚蔬菜和玉米、大蒜为主,家家都有蔬菜大棚,而且都基本掌握了从育苗到采摘的全套技术,多数农户夫妻二人管理两亩的大棚,应付有余,户均收入6~8万元。目前村里建有东波和五丰两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大概一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并与郑州的一些超市建立了直供关系,初步实现了农超对接。可是细问下来,调查组就发现这个农超对接与书上、材料上的大相径庭。“在部里时我们认为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结果一问村民才发现操作起来太难了。单就货源来说,就达不到统一。村里合作社的作用仅限于组织社员参加县里的技术培训,联系经纪人,谁给的价高就卖给谁,这样超市、学校、社区就没有一个稳定的货源。如果合作社统一收购的话,就需要出每斤高于市场价一两毛的价钱才能保证货源,但这样成本明显就增加了,而且农民还担心合作社从中拿回扣,自己吃了亏。”

  走访得越多,对农民了解就越多,这些年轻人思考的就越多。

  一周下来,调研组成员已经和大段庄村民极为熟悉,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进大棚和菜农一起摘黄瓜。

  “刚开始看到菜农都穿长袖很奇怪,摘了之后才发觉黄瓜刺多,不穿长袖容易被刺划伤。摘好后还担心两大筐200多斤黄瓜咋抬出去,才发现筐都搁在一个铁架轱辘车上,据说是村里焊匠发明的,车宽正好是大棚边走道的宽窄,拉着很省力,劳动人民的创造果然厉害。”

  下午调研组成员多是入户调查、座谈,有时也进大棚帮忙。“现在还好点,三十四五度,但是棚里的温度也达到三十七八度,干了二十分钟我们就汗流浃背了,听村民说,前一段天热,棚里温度一度达到了四十度,而他们要从凌晨四点待到中午一点多,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汗水啊!”

  晚上几个人就聚在一起将白天的情况协商、梳理一遍,写下当天的民情日记,“我们都是在城市里长大,很少接触农村,这次下来,我们一定把这次调研做好,等住村结束的时候拿出一份像样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