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信息系统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风采录 > 全国农业先进集体风采录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先进集体材料

日期: 2014-01-26 14:32 作者: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以马铃薯产业为突破口,以市场营销为切入点,推进马铃薯产业化进程,带动其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工作,黑龙江省农委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机制,积极奋发进取,在全国农业战线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牵动、储藏拉动、加工推动、全产业链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成功发展之路。其经验和做法不仅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还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几年来先后获得农业部助奥行动先进单位、现代农业与信息化博览会优秀组织奖、农业统计先进单位,《农业信息网建设与应用项目》获省长特别奖和重大科技效益奖。处内2人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和全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一、坚持以市场化思维经营农业为统领,转变产业发展理念

  省农委市场信息处的一班人,针对农业产业经营中存在的“盲目生产,坐等收购,农民滞销卖难,增产不增收”问题,及时转变发展理念,提出了坚持以市场化思维经营农业理念,走市场牵动、储藏拉动、加工推动全产业链经营的产业化路子不动摇,着力在市场营销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加快马铃薯产业整体提档升级,带动绿色食品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在马铃薯市场营销实践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采取搭平台、发专列、办展会、建窖储、上加工、送服务、广宣传等综合手段抓营销,实现由注重研究“田间地头”向注重“市场端头”转变,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经营之路,取得了市场销售空间进一步拓展,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基地生产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的良好效果。全省上下形成了反弹琵琶抓市场,带动产业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用综合手段抓市场营销的思路,推进产业提档升级

  全省通过搭建对接平台,加强窖储设施建设,发运南销专列,探索推广了入市直销、错时销售、规模销售、订单销售等多元营销方式,实现了主产区与主销区紧密对接。2013年,共举办3次产销对接活动,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391项,交易量305.6万吨,签约金额79.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61项、134万吨和22.6亿元。参加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5家,比上年增加1.5倍;两年来,全省投入6000余万元,新增标准恒温窖储能力65万吨,窖储能力达到100万吨,比2010年增长1.9倍;自2011年黑龙江首发马铃薯专列以来,三年共发运46列,占全国发运总数51列的90%,覆盖面之广、数量之多、效果之好创全国之最,率先抢占了南方销区市场,实现了以规模取胜;在哈尔滨开展直销连锁经营试点,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社区直营店。目前已有23家合作社进入农产品直销旗舰店,10家合作社设立12家社区直销店,并直供中央红超市、新一百超市、远大购物中心和哈师大、黑龙江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食堂。在直供直销模式中,不断涌现出会员配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新型流通方式;农产品销售区域在稳定华东、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基础上,今年又拓展到重庆、成都、云南、湖北等西南、华中地区,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农民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通过马铃薯产业以销促产的探索,改变了过去盲目生产、分散种植、粗放管理的生产方式,加快了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转变的步伐,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在销售拉动下,2012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63.3万亩,比2010年增加103.3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发展到13个,比2010年增加5个,种植面积最大的讷河市达到70万亩。根据市场需求,全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块茎大、芽眼浅的鲜食品种和适合精深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目前尤金885、荷兰薯、中薯5号、克新13、克新18等10个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马铃薯高产配套技术模式基本实现全覆盖,生产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3%,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52%,分别比2010年提高7个和22个百分点。

  在市场营销的牵动下,全省马铃薯加工业加快发展,初步构建起以加促产的产业发展格局。全省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到1486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9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32家和15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省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冷冻薯条、各类薯片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占加工总量的35%,比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马铃薯产品已达到4类20多个品种,其中精制淀粉和变性淀粉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加工企业向主产区集中,聚集发展势头强劲,齐齐哈尔、绥化、黑河、大兴安岭等4个市(地)生产企业数量占全省的80%以上,加工能力占全省的90%以上。

  三、坚持走多元化市场信息服务的路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在全力推进马铃薯营销时,省农委市场信息处立足开展多元化信息服务,全力打造现代化信息服务促农增收的崭新平台。经过多年强力推进,一个以综合平台为支撑,以专家队伍为主体,以拓展服务为抓手,以促农增收为目标的黑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日益完善,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省已实现了以省级网络平台为核心,横向连接省直涉农部门及科研院校,纵向延伸到13个市(地)、108个县(市、区)、899个乡镇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与省电视台合办《黑土家园》电视节目、与广播电台合办《惠农直播室》、《信息大市场》,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短线服务平台,服务渠道不断拓宽。建立了省级农业信息服务专家1026人,有专兼职信息员13600人,全省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9%。截止2013年6月底,全省各级农业信息网络已发布涉农信息800余万条,播出农业信息视频节目近1154期,乡村广播《信息大市场》在线播报200余期,12316“三农”热线人工解答和手机短信开展信息咨询服务50万人次,现场服务7万余人次,连续八年举办全省农产品市场形势信息分析会,编发黑龙江农产品市场分析报告300余期。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通过信息服务,为我省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两百亿元。通过产销对接,仅2012年,薯农实现增收29.3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62元。同时在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提升基层领导执政能力、培育农民信息意识和增强农民闯市场本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