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 媒体报道

迎接党的十八大 特刊·使命
阔步迈向农业现代化

日期: 2012-09-14 15:30 作者: 赵永平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阔步迈向农业现代化

  

江西省靖安县的超级稻早稻今年获得大丰收。徐仲庭摄

  生产一线的农业工作者深切感受到这10年的变化,大农机驰骋沃野,高科技落户田间,种田越来越轻松,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渐成潮流,希望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这1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肉类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到2011年,全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5%,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友谊农场

  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

  丰收的胜景醉了黑龙江垦区的黑土地,友谊农场第十管理区的庄稼地里,一条条覆膜大垄笔直排列,一株株玉米秆像威武的仪仗队。

  “现在种地不一样,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这几年亩产噌噌往上蹿。”说起10年的变化,农垦职工张玉林很得意,以前玉米亩产700公斤就是个顶,现在打1000公斤都不稀罕,农场十大技术全覆盖,有标准化规程指导,年年多打粮。

  同样的黑土地,生产方式变了。

  张玉林说,拿水稻育种来说,以前都是农户自己浸种,温度不好控制,常常出芽不齐。现在都是现代化育秧大棚,温度通过电脑控制,稻种几小时自动翻动一次,3天就可以完成作业区30多吨稻种的浸种。

  “翻不翻,差一千。”张玉林形象地形容大马力拖拉机的好处,通过深翻土地,能犁到底层,每公顷可增产粮食1000斤以上。张玉林细数大田里的新科技:精准作业,施肥拖拉机配有电脑,自动配方施肥;精量播种机,利用卫星定位,1公里田垄的误差保持在2.5厘米以下……得益于农场电网改造工程,今年他新承包的350亩水田全部采用了电灌,每年节省开支近千元。

  “友谊农场敢称‘天下第一场’,靠的是一项项技术的合力,从过去单一使用良种,到农、水、种、肥、机一体化配套,农场连续34年创造了人均粮食生产率的最高纪录。”张玉林说。

  10年来,友谊农场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农艺农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推动产能突破。2011年,农场良种匀播率超过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90%,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85.5%,科技入户率达到100%,高产创建在黑龙江垦区获得玉米、大豆两项第一。

  如今,农场实现了由典型高产向整体高产转变、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的转变,成为龙江大地领跑现代农业的典范。

  农机专业合作社

  大机械发挥大作用

  一到麦收时节,从河南漯河,到胶东半岛,都留下了他们南征北战的身影。300多台机车,近1000名机手,彩旗飘飘,机声隆隆,绵延几十公里。朱庆来的跨区农机队所到之处,令人一“震”。

  “这十几年变化太大了!”山东省嘉祥县疃里镇农机站站长朱庆来感叹,从小马力到大马力,从20台农机发展到300多台,大型机械从无到有发展到170多台。他率领的农机跨区作业队成为山东省最大的作业队。

  俗话说“麦熟一晌”,收晚了会炸粒,碰上风雨天会烂在地里。疃里镇王家集村民王传富有4亩责任田,他说:“以往靠镰刀割,4亩麦田从收到晾要10多天,有了老朱的农机作业队,半天就能收完。而且每亩只要50元,省时省力,还能减少遗撒40多斤。”

  朱庆来说,好政策让农机大展身手,这几年,国家农机补贴一年比一年给力,柴油补贴、绿色通道等,农民没想到的,政府都想到了。

  多年积累的经验,朱庆来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壮大。10年来,他组织跨区机械作业1400台次,作业面积360余万亩,为农民减少粮食损失1.5亿斤,为机手创收1.4亿余元。

  作业队还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等“一条龙”服务,小麦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新技术推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农机合作社发展是方向。”朱庆来介绍,疃里农机合作社拿出100亩的土地,进行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向农户推广标准化种植。一方面解决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无人种植的难题,一方面推动规模化经营。

  “老农机”又走上新征程。朱庆来说:“现在农机具都向大型化的趋势发展,大马力的机具越来越普遍,以后不仅要当农机大户,更要当种地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大机械发挥大作用。”

  黑山县畜牧兽医局

  分散养殖变标准化生产

  提起2005年那场“黑山禽流感阻击战”,辽宁省畜牧兽医局防疫处处长李玉文记忆犹新:短短几天,疫情波及4个县市区、27个乡镇、83个村,共死亡家禽1万余只,扑杀家禽1995万只,许多养殖户损失大,真是心痛啊!

  李玉文说,关键是当时落后的传统养殖方式,人禽杂居,分散养殖,密度过大,免疫、防疫工作不到位。

  痛定思痛,黑山县下大力气转变养殖方式,建设了专业养殖小区、无规定疫病区,推广绿色生产,努力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在八道壕镇新建的标准化小区,农民刘永芝说:“小区实现了半自动化,拿清理鸡粪来说吧,分净道、污道,一日一清,清粪机早晚各清一次,一次只需三五分钟。”

  说到免疫,刘永芝颇多感慨。“禽流感前,大家伙都没拿免疫当回事,买药图便宜,结果吃了亏。经过了禽流感,养鸡户都知道了免疫的重要性。”在她家的窗台上,有一本“防疫记录”,里边详细记载着具体免疫时间。

  李玉文说,如今黑山畜牧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2011年全县畜禽养殖小区已达216个,肉蛋奶总量的70%来自标准化规模养殖。随着防控体系不断完善,连续7年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


点睛·十年

  科技创新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韩贵清

  背 景

  为解决我国农业科技长期存在的科研与产业相脱节等问题,黑龙江省农科院2003年起展开探索,围绕产业需求,创造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同时重视成果转化应用,通过示范展示,使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真正被农民所接受,并及时转化应用于农业生产。

  产业发展

  畜禽良种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强大基石。

                ——中科院院士、中国农大教授 吴常信

  背 景

  近年来,我国畜禽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畜禽品种“育、繁、推”体系建设已初具雏形,供种能力显著提升。但当前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一定比重,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要从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草料产业等方面着手。

  社会化服务

  要解决农作物防虫难、乱打药的问题,就必须走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路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 吴孔明

  背 景

  2004年,浙江、安徽、江苏等省针对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规模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方式开展病虫害防治服务。目前,各地已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1.7万个。专业化统防统治可提高防治效果10—20个百分点,每亩为农民增收节支100多元。


心路·十年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农业站站长 蔡春

农技推广让农民宽心

  17年前,当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蛟河市基层农业站工作时,十几平方米的小办公室仅有两套破旧的桌椅,到村屯开展技术服务,全靠两条腿走路。这几年来,在中央和省投资支持下,我站建起了服务大厅,还设立了一站通信息查询台和农业科技咨询台,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照相机、土壤监测仪。现在,借出的人员归队了,工资待遇提高了,环境条件改善了,大家工作舒心了!我们站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培育示范户、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创办农民田间学校上,达到了“以一导十、以十带百,一盏灯亮四周明”的效果。

  多年的基层工作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一线农技人员既是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的受益者,也是惠农政策的传递者,担负的责任非常重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定位和“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给我们基层农技员吃了“定心丸”。我们将继续深入田间地头, 强化技术服务,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让农民宽心,让政府放心!

               

全国劳模、农业部农机化司 姚春生

农业机械化跨越发展

  近10年是农机化发展最快速、最全面的10年,也是农机人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和愿望的10年。10年前人们不太敢“奢望”的水稻收获、水稻种植、玉米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如今已取得重大突破并快速发展,高性能的大马力拖拉机、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装备已经在粮食作物得到广泛应用。10年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幅度相当于之前30多年。

  如果说是改革开放赋予了农机化发展的动力,那么是国家的扶持政策创造了最好的农机化的发展环境,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铸就了农机化的十年黄金发展期。连年翻番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更是极大激发了农民购买、使用农机和农机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代又一代农民的梦想,更是我们农机人的理想。展望202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完全有望超越70%,将基本实现机械化。在这么一个黄金时期,我们信心满怀。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潘文博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这10年,我是一个见证者,见证着粮食总产量从复苏走向“八连增”的辉煌历程;这十年,我更是一个参与者,参与了中国特色粮食生产发展道路的创新探索。

  10年来,作为一名具有深厚“三农”情结的农业干部,我见证着我国粮食生产克服了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双紧”、气象灾害与生物灾害“双灾”、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国际因素对生产和市场“双冲击”等考验,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的历程;我见证着我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三大主粮全部自给,“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铮铮誓言的践行。

  10年来,作为一名奋战在粮食生产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我参与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政策的出台,连续多年参与起草中央一号文件;我参与了科技指导与生产服务对粮食生产强大支撑力的建设,一个作物一个作物地研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紧抓,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推进,把实用技术真正送到农民手中;我参与了抗灾夺丰收的一场场大战,在近年频发的极端旱灾、洪灾、虫灾中,努力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以减灾促增产。

  人物肖像:马国英绘

湖北省鹤峰县近年来大力建设无公害茶叶基地,成为茶叶出口示范县。 罗品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