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的十八大 特刊·风采
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 |
图①:内蒙古海拉尔垦区的飞机航化作业。范红光摄 图②:喻树迅在棉花田察看苗情。资料图片 图③:唐启升在实验室观察样本。资料图片 图④:王庆煌指导农民种植香草兰。资料图片 |
农业科技水平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农业现代化程度。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2011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5%。
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人才。多年来,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甘于吃苦,勇于创新,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中孜孜探索,在服务“三农”中建功立业,他们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爱,抒写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与时俱进、爱国为民的亮丽答卷。
耕海牧渔,向“蓝色粮仓”要小康
人物:唐启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
一个饱受晕船之苦的人,却半辈子颠簸在海上,为中国海洋渔业事业不懈拼搏。“科研与大海结缘,科研因创新快乐”是他永恒不变的“耕海情结”;耕海牧渔,为未来打造“粮食基地”,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唐启升。
“海洋是养活中国人的另一片疆土,而我要做的是保持它不间断、可持续地提供下去。”唐启升说。“登攀海洋科学高峰没有捷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认认真真做事,一旦有了目标就坚持走下去。”正是这份责任感和永不言弃的钻研精神,使得他开发“蓝色国土”,向大海要健康,向大海要小康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渔业资源研究离不开海上调查,1993年,唐启升率“北斗”号调查船赴白令海、鄂霍次克海等水域调查,由于晕船和呕吐,他大部分时间是头倚着墙角,手压着放在天花板上的稿纸,仰头写报告。通过70天的海上调查,获取了大量宝贵资料。1996年至2005年,唐启升又组织实施了《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及资源评价》项目,首次对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进行同步调查评估,为我国与韩国、日本、越南等国海洋划界和渔业谈判提供了更加确切的科学依据。
提升渔业科技水平是建设“蓝色粮仓”的关键。“九五”期间,唐启升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海湾系统养殖容量及环境优化技术”课题研究,提出7项海水养殖多元生态优化和规模化健康养殖实用技术。之后,他又陆续提出“蓝色海洋食物发展计划”、“碳汇渔业”等理念,推动渔业向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方向发展。
咬定青山,从香草兰栽培里要效益
人物:王庆煌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
香草兰是名贵的热带香料植物,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上世纪80年代,国际市场上香草兰商品干豆荚每公斤价格高达100多美元,而当时国内对香草兰的人工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1984年,21岁的王庆煌毕业后主动放弃留院工作的舒适环境,到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工作,进入香草兰栽培技术课题组。“当时连香草兰的人工种植问题都解决不了,更谈不上开发香草兰产品了。”但王庆煌认准了一个道理:“香草兰经济价值那么高,如果让老百姓种香草兰卖豆荚,他们就会多一条致富之路。”年轻的王庆煌勇敢地闯进香草兰芳香的世界。
为弄清香草兰人工授粉规律,王庆煌把被子抱到香草兰基地,不分昼夜地观察。夜里,他枕边放个小闹钟,每隔一小时起来观察一次,记录不同时间段、不同方法人工授粉的成功率。3年摸索,王庆煌终于发现了香草兰人工授粉最佳时间,很快,香草兰的枝头挂满了翠绿的豆荚,授粉成功率达95%以上。
解决人工授粉技术难题后,又经过6年时间的试验摸索,王庆煌首创了香草兰人工荫棚栽培模式,年产干豆荚达639公斤/公顷,超过世界主产国300至405公斤/公顷的水平。
这之后,王庆煌又开始了香草兰加工技术的科研攻关,先后开发出香草兰苦丁茶、香草兰红茶等多种香草兰系列产品,获专利29项,并创立了自主品牌,带动农民参与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的种植、加工,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亿多元,创造社会效益30多亿元。
培育良种,破解粮棉争地矛盾
人物:喻树迅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
良种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农科院,有一位著名的棉花育种专家,先后主持培育了10多个棉花品种,被人称为“育种魔术师”。他就是喻树迅。
喻树迅常说:“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一条途径。”
我国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喻树迅和课题组一起,选育出生育期110天左右,适合麦棉两熟的早熟新品种,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止境。针对中棉所 10 号早衰、不抗病等缺点,喻树迅和课题组进一步攻关,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的中棉所16。针对早熟棉往往早衰,导致减产、质量差的难题,喻树迅通过用生化方法进行辅助育种,实现了短季棉在早熟性、产量、抗病性方面的三大突破。为克服低酚棉的育种难题,喻树迅和课题组不断钻研,采用复合杂交等方法,成功培育中棉所 18 和中棉所 20,累计推广1500万亩,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低酚棉品种。
20 世纪90年代,我国棉区棉铃虫大暴发,每年造成经济损失 100 亿元以上。喻树迅率领棉花所的研究团队立即上马立项。近年来,在他的带动下,国产抗虫棉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 (陈仁泽)
本色·十年
![]() |
何萍构建的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体系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
十八大代表何萍
为了那片沃土
她是我国最年轻的973项目女性首席科学家;她为了追寻植物营养学的前沿技术,抛下2个月大的女儿东渡日本求学;她构建的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她就是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何萍。
何萍外表纤弱,内心却很坚定。1998年,博士毕业的何萍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从事作物营养和肥料高效利用研究。不到3年工夫,她就受到科技部委派,赴日本北海道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那时,何萍的女儿出生才不到2个月,嗷嗷待哺。
回国后,何萍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要做就做世界一流水平,要做就要服务于国家需求”。2007年,何萍主持了“973计划”实施十年来的第一个有关肥料方面的项目,年仅37岁的她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年轻的973项目女性首席科学家。
“首席意味着荣誉,更意味着责任”。5年来,她带领来自全国8个在领域内处于顶尖水平的科研单位,围绕高强度利用农田肥料减施增效与农田可持续利用这一核心问题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开展研究。建立了几乎覆盖全国的五大农区研究网络,研究成果为高度集约化农区当前高氮磷肥用量条件下减施20%—30%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可验证的技术途径。何萍说:“工作确实辛苦,但一想到自己的工作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干劲就很足。”
(本报记者 冯华)
朱明长年奋斗在农业工程科技第一线,以研发先进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为己任。
十八大代表朱明
情系农业装备
明明是城市人,却常年在农村;明明是领导,却更愿意称自己为农业工程师。他就是长年奋斗在农业工程科技第一线,毕生以研发先进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为己任的科技领军者——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
大学一毕业,他就立志要以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来改造农业,并且挑战了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种子加工项目——棉籽泡沫酸脱绒技术装备研究。1982年—1987年5年间,朱明全身心投入项目研究,连春节都在实验基地度过。成功研发出棉籽泡沫酸脱绒及精选设备后,他又用十年多的努力,开创形成了我国棉种加工产业,使棉种在农作物种子中率先进入标准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应用阶段。1990年,年仅32岁的朱明就站上了国家科技奖励的最高领奖台,捧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杯。
为了解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朱明又一头扎进了农产品产地加工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中。这些研究工作都必须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环境恶劣、又臭又脏,朱明总是第一个往前冲,无论多苦多脏多累,他都义无反顾。朱明告诉记者:“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在河南扶沟进行生产设备安装调试的时候,吃饭时碗里经常会有苍蝇,拨出去再吃,再发现就再拨出去。”
工作上成绩卓越,可面对妻子和儿子,他却有着太多的愧疚,一家人团聚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甚至连一张近期的全家福都拿不出来。
(本报记者 冯华)
相伴·十年
南沙精神
牧海守礁
“礁盘虽小,却代表着国家主权。为了祖国,哪怕让我在南沙呆上一辈子也心甘情愿!”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代表了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中国渔政302船船长周友的心声。
从事海上渔政工作30年间,周友带领渔政船到南沙巡航执勤27航次、1496天,在南沙美济礁守礁17年。从广州出发到南沙美济礁,800多海里的航路上,险礁暗滩环生,一旦遇上大风大浪,往往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到达美济礁后,还要经受高温、高湿、高盐的考验。
巡航护渔,是中国渔政人的使命。在南海作业的渔民兄弟都说:“有困难可以找中国渔政;南海是我们的家,渔政就是我们的亲人。”一次,为了将困在东沙群岛海域的渔民解救出来,周友带领同事顶着4—5米高的大浪,经过14个小时颠簸航行才到达出事海域。
“能救——渔民兄弟于危难之时,遇再大的风浪,吃再大的苦头都是值得的。”以周友为代表的渔政人生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有作为”的南沙精神。
祁阳站精神
红壤丹心
在湖南省祁阳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一批农业科学家扎根于此52载,他们从设在农户家中的实验室起步,立志实现“南方14省、占地28%”的贫瘠红壤变良田的历史使命。三湘四水,印上了他们的串串足迹;寒来暑往,刻下了他们脸上的条条皱纹。几代祁阳站人成功地积淀了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的祁阳站精神。
1960年中国农科院祁阳红壤试验站刚建站时,一块旧木匾,就是实验台。气候恶劣,许多同志都患上了胃病和关节炎,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上世纪70年代,祁阳站开始了国内最早的长期定位试验,至今为止持续20年以上的长期定位试验有7个,积累观测数据100多万个,为国家制定农业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在低产稻田改良、红壤丘陵区立体农业开发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30项,累计增产粮食80亿斤,农民增收60亿元,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大荒精神
寒地稻花
9月的三江平原,金黄的水稻绵延千里,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粮仓。以林秀华为代表的寒地水稻育种团队,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是冰雪之乡,要在这样的地方培育出高产、耐寒水稻,可谓难上加难。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农业科研所水稻研究室主任林秀华从1997年开始,就踏上培育良种的漫漫征程。水稻成为她的“孩子”,稻田和实验室成了她的“家”。每年春节过后,她和同事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清雪、扣棚、筛土,冻得浑身上下透心的凉;春天,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她的嘴里、鼻孔里、耳朵里都是尘土;夏天,火热的太阳好像离她只有一尺远,脸上、脖子、手上都晒暴了皮。
坚守换来成功的喜悦。2003年1月,林秀华选育的“三江一号”获得成功,实现了第四积温带稻作史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迄今已推广100多万亩。
(本报记者 冯 华整理)
相关新闻
- 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标志性成果 2020-12-31
- 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办 2020-11-20
- 垫江:线上线下“两结合” 春耕备耕服务忙 2020-03-03
- 长春“送技下乡”打响“大培训大对接大招商”第一枪 2020-01-19
- 南安市农业农村局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