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清风正气传家远 > 家书手札

张影影

日期: 2015-06-04 09:56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亲爱的哲浩:

  你马上就要迎来自己的十二岁生日啦!

  早在一个多月前,爸爸妈妈就开始琢磨,打算送你一件特别的生日礼物。可到底送什么好呢?送书籍?你已经有了一柜子经典名著;送手机、名牌球鞋?你的座右铭是“与其穿名牌不如把自己打造成名牌”(这句话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叔叔的原创,9岁那年妈妈第一次说给你听,不想你竟然牢牢记了下来。直到今天,你依然傲娇地穿着不到一百元的双星球鞋、用着一部家里大人淘汰了好几轮的旧手机)……想来想去,还是送给你一封家书吧!

  孩子,“家书”二字,对你而言是太陌生了,可是在爸爸妈妈年轻的时候,“家书”,那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汇啊!

  妈妈15岁开始住校,从此和姥姥姥爷远隔千里。那些年,妈妈对姥姥姥爷的思念,姥姥姥爷对妈妈的牵挂和教导,都是通过一封封家书承载的。哲浩,12岁的你是个懂事的大孩子了,今天,妈妈也用一封家书跟你聊聊家里的故事、聊聊做人的道理,好吗?

  寒假中,你预习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看到了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的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当时你问妈妈这几句话的含义,妈妈告诉你:“这里说的就是咱们中国人的气节啊!”

  当时,妈妈告诉你——南宋文天祥誓死不降元,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是气节;抗战时朱自清先生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气节;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先生放弃高官厚禄报效祖国,这也是气节……

  虽然当时妈妈给你讲了好几个关于气节的名人故事,但是,妈妈今天要告诉你,气节并不仅仅是英雄的专利,也是无数普通中国人的人生信条。在这无数普通中国人当中,就包括你已经去世的爷爷和姥爷。

  哲浩,出生在北京的你,并没有多少跟远在甘肃的爷爷相处的机会,你7岁那年爷爷就去世了。如今,在你的印象里,爷爷也许只是个慈眉善目、爱高声大嗓说话的乡下老头,可是,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乡下老头”,当年可有着一番光荣的经历哩!

  1960年,放羊娃出身的爷爷成了让乡亲们眼红的“工作人”——甘肃省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那时候,爷爷一个大字不识,但是他硬是利用工余时间给自己扫了盲,用一颗汗珠摔八瓣儿的苦干精神,成了市级劳模、省级劳模,甚至还受到了当时一位国务院副总理的接见!

  后来,爷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再后来,担任了白银公司机修厂车间主任,再再后来,爷爷又被调任白银公司农场,担任党委书记兼场长。从科长到处长,爷爷“升官”了。可是无论爷爷当什么“官儿”,家里人都沾不上一点儿光。

  当时,爷爷在城里,奶奶守着你太奶、带着四个孩子(你大姑、二姑、爸爸和叔叔)在乡下。二十世纪70年代,十年九旱的甘肃乡下日子过得苦焦,吃饱肚子是农民最大的梦想。当时,你太奶六十多岁,你大姑10岁、二姑8岁、你爸爸5岁,你最小的叔叔刚满两岁,一家老小天天吃高粱米啃红薯干,就这还填不满肚子。

  每次探亲回家,看着面黄肌瘦的老母亲和孩子们,爷爷只会唉声叹气。爷爷手头没有粮食吗?他可是管着一个几十万亩土地的大农场呀!这个农场,每年可是能给国家上交十几万斤粮啊!

  哲浩,也许今天的你很难相信,但是妈妈要告诉你,在爷爷当场长的那些年里,不管家里怎样缺粮,爷爷都没有往家里私带过公家的一粒粮食……对于爷爷这个老共产党员来说,气节是责任、是原则、是忠诚!

  讲完了爷爷的故事,咱们再来聊聊姥爷吧!

  姥爷去世的时候,妈妈23岁、舅舅18岁。在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后,姥爷曾经对妈妈和舅舅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最大的遗憾,就是看不到家里的第三代了”。没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外孙和孙子(孙女),这是姥爷的遗憾,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你和弟弟妹妹的遗憾啊!

  1963年,姥爷高分考取北京钢铁学院(现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68年从采矿系毕业。七十年代大学生少,妈妈和舅舅小时候最自豪的就是有一个大学生爸爸,最想不通的是人家的爸爸每天都回家,为什么我们的爸爸一年才回家一次?

  懂事后,姥姥告诉妈妈和舅舅,1968年姥爷大学毕业的时候,正是新中国最需要矿产资源的关键时刻,所以大学一毕业姥爷就自愿报名参加大西北矿山建设,来到了一个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方——甘肃省安西县辉铜山矿。

  1958年勘察发现的辉铜山矿,有高达150多万吨的矿石储量和数万吨铜金属量,那可是新中国一座宝贵的富矿!

  孩子,姥爷当时为啥一年才能回一次山东老家看望我们?是因为这个辉铜山矿实在是好远好远啊!

  在一般的内地人眼里,陕西就是西北,甘肃兰州差不多是西北的极限,河西走廊就有点不可想像了。然而辉铜山矿比河西走廊更靠西,需得进武威、越张掖、经嘉峪关、过酒泉,到达安西县的红柳园,再驱车30公里,方能到达目的地。

  辉铜山矿位于戈壁深处,方圆几百公里都是茫茫戈壁滩和铁灰色的大山,狂风一年四季不肯停歇,天空几乎从不下雨,空气极为干燥(插播个小故事:1983年,姥姥带着妈妈和舅舅千里迢迢从山东迁居辉铜山矿后,我们娘仨都像姥爷当年一样,经历了一段天天流鼻血、嘴唇干裂久久不愈的考验)……那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新鲜蔬菜,甚至连能喝的水都没有。哲浩,看到这里你肯定要问,那姥爷他们喝的水都是打哪儿来的呀?

  那水,来自180公里外的疏勒河。矿上先用火车把水从疏勒河运到柳园火车站,再派汽车把水拉回矿区水库。蔬菜和其它副食品的旅途更远,来自350多公里外的酒泉市……

  辉铜山矿1971年正式投产,1986年底圆满闭坑,累计采出铜矿石162万吨。从矿山筹建开始一直到闭坑,姥爷在大戈壁滩上整整坚守了18年。

  孩子,人的一生有几个18年哪!

  1986年闭坑后,姥姥姥爷和一大批干部职工、工程技术人员又奉命奔赴陇南大山深处,开发建设厂坝铅锌矿,开始了新的创业,直到姥爷1994年因病辞世。

  哲浩,有时候妈妈觉得,姥爷这辈子真亏啊——他大学毕业,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一辈子扎在山沟沟里;可是妈妈又觉得,姥爷这辈子真值啊——他在自己的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做了自己最该做的决定,用一辈子践行着当年的承诺,无愧于心,无愧于国!

  哲浩,你未曾谋面的姥爷,他的气节就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坚守。守住寂寞、守住平淡、守住诺言。

  哲浩,爷爷和姥爷都走了,但是他们的故事没有走,他们留下的家风更没有走。这家风,保存在爸爸妈妈的生活里、保存在这封家书里、也会保存在你未来的人生中。

  十二岁的生日礼物,一份家书里的故事,孩子,爸爸妈妈希望你记住它。

  十二岁生日快乐!

                             永远爱你的爸爸妈妈

                             2015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