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民心中——记黑龙江省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麻晶莉
为了农民的利益,她放弃了成为微生物学家的理想,选择的是这块她深爱的土地;同样是为了农民的利益,她放弃了高薪聘请和巨额的股份,选择的是风吹日晒和微薄的工薪;还是为了农民的利益,她放弃的是天伦之乐和生活的安逸,选择的是呕心沥血、劳碌和奔波。不为名利所动,不为繁华所诱,不为亲情所牵,她用自己的生命,肥沃着这片生她养她的黑土地;她怀着挚爱和深情,走进农民心中;她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践行着“三个代表”。她,就是党的十六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十佳标兵、富锦市农委副主任、总农艺师兼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麻晶莉研究员。
为了农民的小康她选择了家乡的黑土地
1987年,经强烈要求,麻晶莉走下圣洁的大学讲台,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富锦市。放弃了作为微生物学家的理想,她奔波在乡间小道上。15公里的路,麻晶莉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带着3岁的女儿。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忙完,都是“拽着猫尾巴上炕”。通过大量调查,她摸清了全市经济作物生产状况,种植经济作物效益好、致富快的大量数据摆上市领导的案头,发展经济作物作为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列入了富锦市农村工作日程,经济作物生产在富锦市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富锦市经作站从成立伊始,其工作连年位居全省先进集体行列。如今,富锦市经济作物面积已达100余万亩,每年增加农业产值近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098元,其中150多元来自经济作物。
1992年,年仅31岁的麻晶莉接任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承担起全市200多万亩旱田作物的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技术指导任务。那几年,麻晶莉跑遍了富锦396个村,为800余期培训班讲课,直接面授人员超过10万人次。红红火火的农技推广工作,为农民走向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麻晶莉也获得了国家六部委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0多年来,在麻晶莉的带领下,富锦先后承担了国家科委、农业部及省级重点示范推广项目、开发项目、攻关研究项目及丰收计划项目,共引进水稻钵育摆栽、大豆丰产垄三栽培、大豆大垄密植等农业技术30多项,普及推广面积1800多万亩次,增加了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如她主持的国家科委实施的“九五”计划重中之重的“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科技攻关项目,经过5年的艰苦试验,她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现代化大豆生产技术体系,5年累计实施面积359.4万亩,增加产值2.26亿元,项目验收在全省排名第一。
面对高薪她仍然选择农技推广
在世俗的眼里,麻晶莉又得到了什么?论官职,同学中厅级干部五六个;论赚钱,最大的“款”年净收入500多万元。有个同学要在南方办一个分公司,诚邀麻晶莉加盟,任分公司总经理,年薪10万元,并持有股份。但她拒绝了,仍无怨无悔地干自己的农技推广。
1996年6月,富锦市40多万亩玉米发病,发病面积之大、程度之严重,在富锦的玉米栽培史上从未有过。一些专家认为,此病相当于人类的癌症,难以攻克。麻晶莉想,如果毁种,富锦农民将承受2000万元的巨大损失;如果防治不了,农民一年的投入血本无归,蒙受的将是4000万元的损失。麻晶莉给予了农民百分之一的希望,留给自己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风险。经过多方试验,获得了防治该病的初步成功,在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发生在富锦的“玉米癌症”终于被击垮了。
怎样给广大农民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田间课堂”?通过麻晶莉和同行卓有成效的工作,示范园区作为一种现代的农技推广手段在富锦遍地开花。1998年以来,每个乡村都有了示范点、示范园区。目前,富锦示范园区已形成“一条主带,两条副带”的整体布局。全市每年都有400多块示范田成为新技术的展示田,成为培训农民的田间课堂,成为新品种的繁育基地,成为富锦科技种田窗口,富锦农民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一直是麻晶莉全身心投入的事业,深入乡镇村屯培训指导农民是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给富锦农村留下一批不走的大学生,2003年9月,由市委、市政府出资创办了麻晶莉农业技术学院,负责将农民培养成为具有新的思维理念、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懂技术、善营经,会管理的农民致富带头人。这些学员毕业回到农村,已经成为富锦农业科技的星星之火,成为科技的明白人,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心系农民把根永远扎在农村
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0余年,麻晶莉的成果证书、荣誉证书装了满满卷柜。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三等奖,省政府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一等奖等,多次受到国家、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各种表彰奖励。她是享受政府特贴专家,去年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麻晶莉对农民亲情似水,关怀备至,她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送农民之所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富锦市25万农民的信赖,农民无论是遇到技术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苦恼,想找的第一个人就是麻晶莉。为了帮助张新环解决经济困难,麻晶莉为她协调了5000元贷款,主动借给她2000元钱,解决其燃眉之急;为了帮助丛玉明走出困境,麻晶莉一家担起他女儿的学习费用;万宝村的农民张有斌不会忘记,是麻晶莉带领十几名农技干部经过五天的奋战,将他家的28亩水稻从雪魔的口中夺了回来;德林村的农民不会忘记,是麻晶莉老师带领他们开展生产自救,战胜了雹灾。
富锦农民都知道,有难处找麻老师准行。为了让农民有事能随时找到她,她的家庭电话和手机号码一直保持不变。特别是《富锦市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印上麻晶莉等农技推广人员的电话号后,麻晶莉的电话更是此伏彼起。在春种到秋收的忙季,从清晨到深夜,麻晶莉家的电话铃声不断。去年夏季,麻晶莉的母亲到她家小住几日,没时没晌的电话吵得老人白天晚上睡不好觉,老人只好回了自己家。
为了农民这个大家,麻晶莉同志许多时候要忍痛割爱牺牲小家的幸福。1998年冬天,正是培训最忙的时候,她女儿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丈夫又出差办案,女儿含泪乞求妈妈陪她到医院,为了不误给农民上课,她劝导和安顿好女儿后,流着眼泪离家走入培训课堂。懂事的女儿曾在作文中写到“母亲一年总是忙不完,和妈妈在一起渡过一个清静的周末或节假日,对我来说是侈望,妈妈把她的爱给了她的事业,我也只好享受微薄的母爱了”。每年,麻晶莉都计划陪从末出过远门的母亲到大城市看看,但直到今年的8月,77岁的母亲突发心脏病,等她从乡下赶到时,母亲已离开了她,她的这个愿望阳原不能实现。
麻晶莉把青春和爱全部奉献给事业、奉献给农民,朴实的农民把信任、关心也给了他们尊敬的麻晶莉,也许叫一声“麻老师”是他们对麻晶莉的最好褒奖。“麻晶莉”是农民心中金子做的品牌,哪有比铸在农民心中更坚固的丰碑,哪有比农民口头叙说的故事更生动!
相关新闻
- 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会议在山西运城召开 2023-10-07
- 山东省沂水县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021-12-27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 2021-04-23
- 璧山区坚守农业技术推广阵地 把技术推广和服务作为促进乡村振兴重要“抓手” 2021-01-13
- 2021年种植业农技推广体系将推进实施五大行动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