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 地方动态

走绥化线路 看三化同步

日期: 2011-11-11 10:58 作者: 孙鲁威 孙乃会 刘伟林 李亚新 周涵维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我们一行来到黑龙江省绥化市的时候,粮食作物已经基本收获完毕,只有少量的水稻还在收获中。秋整地的进度统计也已经过半,新整的黑土地按照新的技术要求整出宽垄大行。据当地农业部门测产,今年绥化粮食总产305.8亿斤,比去年增产36.7亿斤以上,增幅超过10%,首次突破300亿斤大关,可为全国每人提供23.3斤粮食。我们此行要问的正是这个问题:这个国家级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三化同步”中如何确保国家“可靠大粮仓”的地位不动摇?我们来时带着问号,走时带着惊叹号。我们不经意走过的这条绥化线路,展示的正是绥化“三化同步”的魅力。用市委书记朱清文的话说:“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都仍然需要依靠农民。我们现在要探索如何把农民动员起来,把乡村干部动员起来,让他们在三化同步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绥化的探索,值得瞩目。

  水稻增产增收的潜力在规模化

  绥化市处于“寒地黑土”的核心区,拥有“中国玉米之乡”、“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绿色水稻之乡”。绥化粮食生产目前在怎样一个水平上?绥化市农委主任贾鹆宾介绍,目前绥化水稻平均单产1260斤,玉米1600斤,位列全省前茅,与黑龙江农垦水平相当。绥化近年粮食不断增产主要靠的是调结构,重科技,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农民素质。调结构主要是减大豆,增玉米和水稻,水稻450.3万亩,增长9.4%;玉米1791.9万亩,增长11.4%,大豆356.1万亩,下降30.2%,实现增产粮食近10亿斤。重科技主要是高产创建推广模式化栽培,玉米推广大垄双行,大豆推广大垄四行,水稻采取两段式栽培等。加强基础建设重点是发展农机化。近几年农机合作社省里投入30多亿元,每个合作社要保证有5万亩地统一耕种,目前已有2/3的乡有了装备千万元以上的大型社,促进粮食增产10%-15%。有水利设施覆盖的耕地达到40%,大棚设施建设也成为新的增长点,水稻育苗大棚达到17万栋。贾鹆宾说,现在的问题是土地很难连成片,规模经营有难度。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流转不到20%,规模经营不到50%。

  绥化农民的粮食生产经营能力目前在怎样一个水平上?我们来到北林区双河镇西北村“双启”稻米产业园,主人杨启给我们的名片上写的是:绥化市双启米业有限公司、绥化市双启种业有限公司、绥化市双启水稻研究所、双启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所长)。名片的背后还有广告:双启有机大米、双启有机降糖稻米、双启有机彩色米。这已经很说明他们的能力了。看着挂满墙壁的水稻品种,我们很惊讶他是怎么整出这么些奇怪的品种来的,红米富含铁元素,绿米富含维生素。而这样的大米他们今年种了600亩,有的卖到每斤50元还供不应求。杨启的水稻研究所是全省规模最大、水稻品种最多的民营水稻研究所,先后获各种奖励成果15项。杨启说,他搞水稻品种研究10多年了,最近连续两年在全国优质稻米品评会上获奖。他的双启稻米产业园区集科研、示范、经营、休闲四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研发水稻新品种十多个,今年有的品种亩产达到1500斤。但他的水稻种植合作社目前入社农户、种植面积都不尽如人意。为何?杨启说,主要是土地集中连片还比较困难。现在迫切需要政府引导农民,或者政府出面置换土地,让合作社土地连成片,实行规模化种植。

  北林区秦家镇民兴村农民张悦告诉我们,他种了20多年水稻,今年区里投资30万元在他那里建了50栋育秧大棚,每个棚可以给40亩稻田提供秧苗。原来农户一家扣个育秧大棚,人工和材料都很浪费,张悦说,他想建立种苗合作社,用自己过硬的育秧技术为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供服务。但目前他们村只有1/3的农户认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垧地的收入是5000元,用什么政策能让农户让出这些土地来?”张悦问我们。

  绥化的秋整地证实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耕地面积很大很壮观,但秋整地看上去就不够壮观了。整过的黑土地与未整的白茬地相互交织着,有时甚至大片的黑土地中只有两行是白茬地。这种纠结让我们看了也感到很焦急。

  大豆这块绿色阵地农民想坚守

  绥化的海伦市海北镇是大豆种植核心区的核心。去年开始,大豆播种面积持续减少。绥化是要放弃大豆吗?没有,今年全市落实粮食高产创建面积1000万亩,其中玉米540万亩,水稻270万亩,大豆达到190万亩。主要推广大豆窄行密植、垄三栽培等优质高效适用技术。我们来到海北镇政府的时候,七八位农户在等我们,要与我们探讨大豆问题。

  大豆的问题众所周知,时日已久,但现在出现了新变化,由进口冲击变为玉米冲击。海北镇党委书记盛春景说,全镇耕地30万亩,过去全种大豆,现在还有一半种大豆。今年大豆的收成好于去年,主要原因是有4万亩耕地去年实施了深松整地,缓解了重茬带来的减产问题。再就是推广大垄种植,每垧增产1000斤,达到6000斤。海北有142家大豆收购贩运企业,年销售大豆100万吨以上。海北大豆主要是芽豆,今年大豆价格上扬,普通大豆每斤2.1元,而芽豆每斤要高两三毛钱。问题是尽管大豆价格涨了,但玉米价格也在涨,一垧玉米的产量等于两垧半大豆,两者效益差3000元。如此一来,大豆面积明年可能还要继续下滑。他说,我们很想留住大豆。我们深松整地,更新品种,产销对接。但我们一个镇的力量太有限了。我们是农业乡镇,没有工业,没有税源,财政主要靠转移支付。全镇30万亩耕地,如果都种玉米的话,产量就高多了,我们的政绩也大多了,农民也能增收。但是从国家层面看,像海伦这样特有的优质大豆产区能放弃吗?其实,给点政策就灿烂。

  给啥政策?西安村的王效良说,种一垧玉米投入约4000元,而大豆只有2500元,因此,目前大豆收购价每斤能达到2.5元我们就可以继续种下去了。南华村的王益生说,世界上有多少地是种大豆的?往北10公里就是沙土地。海北应该设为大豆保护区,实行规模种植。我们这里很多大豆合作社实行统一耕种,如果深松整地国家每亩能补10到20元,就能促进土地流转。如果国家政策对大豆生产能够倾斜些,哪怕市场价格再低点,我们也可以接受。南华村的赵仙洲说,种5垧大豆需要1万元贷款,但现在贷款很难而且利息很高。这样我们每个月打工就得必保3000元,否则无法种地。

  农户们都说他们愿意种大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卖豆方便。我们在海北镇利彬农副产品经销处见到了经理常利彬。天已经黑了,他的大豆经销点还是机声轰鸣,收购来的5000吨新大豆经过筛选,按豆腐、豆芽等用途分成大中小粒3种产品。我们还是头一次听说大豆需要这样分检,抓一把在手里,每种豆都是一样的鲜亮饱满让人爱不释手。他这个收购点经营10年了,投资100多万元,年收购2万吨,目前主要销到北京的批发市场。当天他的收购价2.10元,在北京锦绣大地的批发价不分品种都是2.30元,每斤利润只有一两分钱。

  海伦市委宣传部长屈国臣曾任海北镇党委书记,他告诉记者,海伦大豆产业的潜力很大,如果在价格保护、优质优价、专业化分工、品种研发、有机生产等方面实现突破,产量在目前水平上几乎可以翻番,出口创汇也大有市场。但是,海伦和海北都没有实力去投入,需要国家政策做支撑。

  城市化就是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

  我们被带到望奎县火箭乡正兰三村的祥和乐园新区,眼前是一幢幢别墅式农村新居。李红莲夫妇正在自己动手给儿子的房子硬化车库,老两口儿都是村小学老师,儿子在正兰三村任大学生村官。184平米掏了25万,比县城的房子便宜一半。儿子学的是音乐,儿媳学的是外语,他们想在新房里办个幼儿园,发挥全家人的特长,也让门前这个漂亮的广场派上用场。

  目前绥化采取的新村发展模式是:对等置换模式、老村改造模式、梯次推进模式和集体经济模式。正兰三村作为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行的是梯次推进模式。祥和乐园一期建筑面积14940平方米,包括12栋24户别墅以及两栋6层住宅楼1万平方米。新村建设资金是村民自筹600万元,建筑商垫资1000万元,财政补助200万元,可以解决156户的住房问题。二期规划6栋6层住宅楼,可容纳360户居民入住,计划2012年11月竣工。到今年年底,绥化市的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一期工程全部完成后,能整合46个自然屯,入住新居5114户。绥化计划通过“强镇、减村、并屯”,逐步撤并小村小屯,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城市聚集。计划到2015年,全市取消864个屯,撤并267个村,打造中心集镇30个。最终要建成150个中心镇,届时,只有10%的人口居住在中心村了。

  村支书潘建辉告诉我们,正兰三村是由两个屯合并的,780户3890人,耕地19600亩,去年人均收入超过8600元,有800人外出打工。村里种植业有玉米、大棚瓜菜、万寿菊、甜菜等,养殖业有肉鸡、大鹅、生猪。自2009年开始,村里修了17公里的路,安了180盏路灯,栽了绿化苗木5000棵,花卉七八万株,自来水100%入户,有线电视85%以上入户,修地下排水管线1800米,泥草房改造100户,今年底准备消灭泥草房。基础建设总投入达400万元,目前还有资金缺口280万元左右,解决途径是省交通厅给100多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50多万元。将来的维护费怎么办?潘支书说,村里集体土地75亩、大棚76栋、还有一部分林地对外发包,租金年收入约30万元。

  绥化市出台了增强乡(镇)村经济实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三五年努力,使全市乡(镇)村都能成为抓项目、抓产业、抓财源的主体,实现乡镇增税收、村级增积累、农民增收入,乡村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力争到2013年底,乡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重点乡镇年均增幅达到27%,实现三年翻番;乡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村级组织收入以乡镇为单位,年村均增收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乡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

  潘建辉有压力,他说,村里正在招商中,企盼招个投资三五千万的企业,年利税百八十万的,村里就可以收入10多万元。目前有个米糠油加工项目即将落户,投资近1个亿。村里今年又建了一个食用菌基地,是引进省里的一个项目,目前已经建了13个大棚,规划大棚面积1万平方米,预计一年三茬总收入可达6万元。此外村里还想搞休闲农业。他带我们到村旁的省开发办投资建的一个项目区看了看,酒店、采摘园、人工湖都有了,他说我们想借这只鸡来生蛋。

  工业化原来是可以这样推进的

  我们在去往安达的路上,看着路边巨大的“魅力绥化、活力绥化、实力绥化、和谐绥化”标语牌,再看着那一望无际的大荒原,心里充满担忧。等我们到了安达市区,担忧一扫而光,我们看到了“魅力、活力、实力”,它实实在在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写在一个个项目区里。我们在这里为杨启水稻、为海北大豆、为正兰三村经济找到了支点。我们敬佩那些外来投资者,当听了副市长吴连涛的一路介绍,见了许多在建设中涌现出的基层干部后,又觉得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因为每一个投资项目的背后都是故事,都是心血,更是希望。

  农业大市如何工业化?绥化借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省委省政府实施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以及三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机遇,提出要通过发展园区经济将基础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强势,从而为农业稳定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全市确定了11个重点工业园区进行重点打造,提出了重点发展“异地经济”、“都市圈经济”和乡镇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又从中选出4个发展优势明显的园区建成全市产业项目集中区,承接全市各县(市)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实施“异地经济”激励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优势共享。

  我们来到今年新辟建的4个市级重点园区之一的安达高新化工材料产业园暨绥化(安达)高新化工材料项目集聚区,看到许多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产业园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一期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当我们听说许多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都是乡级、村级引进项目时,真有点不敢相信。安达市青肯泡乡党委书记单伟红在工地上给我们介绍了他们从宁波引进的投资1.3亿元的汽车轮毂制造项目,年产值1.5亿元,产品填补了黑龙江市场空白。由吉星岗镇和星村引进的黑龙江盛科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2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1200多万元。

  “异地经济”也是“飞地经济”,强县弱县资源互补,其税收由引进方、投资方与所在地实行分成,可以实现以强带弱,以工补农。安达市的太平庄镇地处偏远,市里就把该乡招商引资企业放在市工业园区内,税收返给乡镇,该乡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000万元。这就是绥化“异地经济”的起源。在安瑞佳化工园区,我们见到了太平庄镇的党委书记陈福义,他被市里破格提拔为副处级乡镇干部,他的45万吨C4芳构化素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建成后产值过百亿,税收过10亿。到目前,安达市乡村两级引进超亿元项目43个,合同资金77.64亿元;乡级财政收入3.45亿元。

  安达正在实施“1630”城乡发展战略:一个中等规模城市,六个特色中心集镇,三十个公共管理社区。我们来到了安庆商贸小镇建设工地,感觉就像来到了北京某商品房建设工地。这是一个整镇开发的模式,卧里屯乡随着新城建设变成了安庆商贸小镇,3个村、21个自然屯的2170户、近万人口2012年即可成为“田园胜景、商贸重地、总部社区、大庆卫城、龙江名镇”的业主。前期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启动区270户、10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我们见到了卧里屯乡党委书记王顶,39岁,活力四射。他说,1350个拆迁户没有一户上访告状的,一是因为不收农户一分钱,每户房产还净增值20万元。二是解释说服到位,农民拥护。他指着高高的铁架上的大喇叭说,只要不扰民,我们随时将各种政策在广播里广而告之。王顶的活力何来?他说,他们乡村村有上亿元的项目,去年全乡税收9300万元。

  农业现代化在这里等着我们

  离开安达进入肇东,我们有顿悟之感。一望无际的粮田更平坦连片,与别处不同的是,田间矗立着一架架进口的大型喷灌机,有圆心旋转式、有平移自走式。我们数了数田垄,最长的喷灌机有400米长。我们明白了,农业大市只有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起来了,农业现代化才有依托,才能持久,那些大个子喷灌机站在地里也才不显得突兀。

  五里明镇是“龙江产粮第一镇”,镇现代农业公司副经理张长文带我们看了肇东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五里明核心区。玉米已经收获完毕,他说去年亩产是1112公斤(31%水分),今年产量预计超过去年,高产创建吨粮田亩增产有200斤。发展的目标是干粮实现吨粮田(14%水分)。目前全镇20万亩耕地,其中7万亩由合作社经营。目前进一步增产的最关键问题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他说如果将玉米小垄单行都改为大垄双行,10亩地产出等于11.8亩,产量提高15%。统一购种可以节省10的成本。目前大型喷灌机34台,明年还要安装70余台,每台能够灌溉500亩地,省时省力省水。五里明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有动力机22台,农机具47台,是个总投入2000万元的大型社,去年10月建成,对公司内的玉米种植合作社作业价格优惠15%。五里明镇现代农业公司采取的是1+8+4模式,即1个现代农业公司,8个种植合作社,4个外联系统:省农科院和东北农大、中粮集团、龙江银行、国家开发项目。在这个体系中,各玉米种植合作社得以落实多项惠民机制:一是收入保底。农民入股的土地每年保底收入350元;二是盈利分红。盈利部分的60%按股分红;三是风险保障。盈利部分的35%为合作社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四是权益保障。社员在享受国家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进退自由。入社农民不仅种地不用管,每亩地拿到350元保底金,还能领到分红和各种补贴。前年每亩分红30元,去年达到40元。所以,他们准备用5年时间将其余13万亩全部纳入项目区由合作社统一经营。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放农民的过程,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不肯离开土地,其实并不是农民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的问题。绥化市委书记朱清文认为,当前农业已进入了装备化、设施化、科技化、规模化、合作化、企业化的阶段,必须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和方向,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粮食生产积累机制和联动机制。据绥化市农委主任贾鹆宾介绍,今年绥化的春耕生产是投入最多的一年,全市共投入备春耕生产资金63亿元,较上年增加2亿元。农民种地投入也由30多亿元上升到五六十亿元。在这样的趋势下,农民离开土地是大势所趋,也是明智之举。

  如果有农民就是不愿离开土地怎么办?该镇东升村的于林堂将自己的承包田入股玉米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每亩每年给保底收入380元,而于林堂有种地经验而被合作社聘为“技术顾问”,月薪2400元。五里明村的杨文玉将30亩地入股后,又从合作社承包了1000亩玉米,今年亩产过吨。在全民创业的浪潮推动下,加入合作社将是农户参与的最便捷的途径。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近5000个,但是规范经营的只有半数,入社农户只占总数的20.3%。我们感到,随着绥化“三化同步”步伐的加快,合作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亮点。

  绥化市提出了要在5年之内,粮食总产达到350亿斤。路径我们已经看到了。用绥化市委书记朱清文与我们的谈话做为结尾:地里减产了农民个人可以打工创收,政府怎么办?所以必须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把乡镇村经济发展起来,要让广大农民与干部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中来,并有所作为。不创业就没有就业,就没有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的产能就上不去,粮食安全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绥化在行动,有行动必将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