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业——吉安市又好又快发展循环农业巡礼

日期: 2008-12-23 00:00 作者: 吉安市能源站 来源:江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从革命老区江西吉安传出喜讯,吉安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与此同时,市畜禽良种场引进的沼气发电热电联供机组成功发电,成为全省首座利用沼气发电热电联供工程。这也是该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造福子孙后代、着眼千秋万代的高度,又好又快发展循环农业的缩影,更是该市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点示范市取得的又一殊荣。2002年10月,农业部在该市召开全国农业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现场会,全省农村沼气建设现场会也于1999年、2005年、2007年先后三次在该市召开,《吉安市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市科技特别贡献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秸秆生物气化技术示范》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齐心协力守护生态家园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管辖十三个县(市、区)。全市总人口472.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4.4%,耕地面积仅494.55万亩,人均仅1.05亩耕地,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4.8%,是典型的“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地区。

  如何在山地多,耕地少,经济相对较弱的老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近几年来,吉安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为动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加强政策体系保障,依靠政策手段、市场机制和科技支撑,扎实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2002年,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见》,2005年又制订了《吉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吉安市生态市建设工作方案》;2006年制定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07年又制定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吉安市2007—2010年循环农业专项规划》,这些含金量高、推动力大、操作性强、受益面积广的政策,为循环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吉安市虽然是农业大市,但农业的弱质地位还相当明显,资源高消耗、废弃物高排放、物质能量低利用的粗放增大方式并未根本转变,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长向资源低消耗、废弃物低排言辞、物质能量高利用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该市紧紧抓住发展循环农业这个关键,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在全市所辖的十三个县(市、区)扎扎实实地推进沼气工程建设,为近20万农户提供了优质清洁燃料,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更有力地促进了循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真情服务技术创新见成效

  “人居高楼禽住栏,沼气建设换新颜”。如今,走进吉安市广阔的农村,随处可见平坦畅通的县、乡(镇)公路,干净整洁的村道,一幢幢造型新颖的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树丛中,一片片绿色的果园里桔树、脐橙树上硕果累累,一排排白色塑料大棚内的各种时鲜蔬菜青翠欲滴。这是该市坚持把实施“五通一气”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促进农村生活、生活良性循环,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切实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喜人变化。

  在推广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中,吉安市特别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勇于推广采用新技术,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沼气的应用推广。首先,该市在沼气建设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同步推进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了村有点、乡有站、市县两级建中心的四级服务网络。至今,共建立市级沼气服务中心1个,县级沼气服务中心13个,乡镇沼气服务站60个,村级沼气服务点220个,初步形成了“民营为主、集体帮扶、政府支持”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在吉安县,高级沼气技工胡崇丁走村串户上门服务,他随身携带“三件宝”——手提式电动喇叭、维修工具袋、沼气配件,随时随地帮助沼气用户查料液、验管路、检修灶具,不厌其烦地讲授沼气综合利用知识,被群众称为“我们信得过的胡师傅”。泰和县塘洲镇沼气服务站,尽管仅有2名技术员,但该站服务设施齐全,配备了柜台、电话,还有易损耗的沼气输、用气配件设备和农村户用沼气管理使用手册、图集以及沼气宣传资料,服务站为全镇20个行政村2000多户沼气用户提供服务。自2003年以来,该镇沼气用户安全使用率达98%以上。

  针对农村分散养殖日益减少,规模化养殖迅速增加,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发酵原料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受到一定制约的实际,吉安市创新思路,以技术创新推动沼气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2005年4月,该市引进复合菌剂预处理秸秆生物气化技术,通过利用稻草等秸秆作为沼气发酵原料,破解沼气原料“瓶颈”制约,较好地引导了农民不将稻草等秸秆在田间直接焚烧的问题,推进了农村沼气又好又快地发展。该项目在2006年列为农业部农村能源综合建设项目——秸秆生物气化技术示范和省农业厅新技术推广项目后,由市农村能源管理站开展秸秆生物气化产沼气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并获得成功,技术居国内内领先,实现了稻草等秸秆综合利用的新突破。在全市13个县(市、区)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到今年10月底,全市已推广稻草产沼气技术应用示范4600户,并带动全市发展秸秆氨化养牛,全市年出栏肉牛31万头,永丰县利用秸秆种蘑菇,面积达1万平方米。

  真情服务和技术创新,恰似一缕缕和谐的春风,荡漾在吉安市广的田野上,温暖着千万农民群众的心田,在农民群众建沼气池、用沼气,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大为高涨。至今年10月底,全市累计发展农村户和沼气池19.93万座,农户覆盖率达22%,建成沼气万池县9个,千池乡镇60个,百池村660个,跃居全国沼气建设前列。

  富民强市奔向美好明天

  “小小沼气池,带来农村村容村貌、生产生活大变化”。这是吉安市扎实推进以沼气工程为主的循环农业建设,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真实写照。吉水县文峰镇炉下村,以前生活污水阻塞滞留,房屋潮湿,积水发臭,村民们直接用柴草、秸秆做饭,烟熏火燎。实施沼气工程后,实现了人畜分离,村道洁净通畅,村舍卫生明亮,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垃圾桶,农民群众说“沼气项目让我们村旧貌换新颜”。

  更为可喜的是,沼气工程成为农民致富的推进器。据测算,一座户用沼气池每年可产沼气450立方米,节约燃料费800元,所产沼渣、沼液可节约化肥160元。泰和县澄江镇的万亩生态果园里,果农除了用沼气饭煲烧饭,还用沼渍、沼液作有机肥,种植的桔树果类品质很好,销往广东一带每公斤单价超过3元,户均纯收入达4万元。如今,全市形成了“畜沼果”、“畜如鱼”、“畜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示范户年户均增收节支1360元,全市沼气生态农业年新增效益能力达9亿元。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吉安市又好又快地发展循环农业,涌现了一大批资源利用效率高、产业链条完整、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的典型。井冈山农业科技园严格按照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组织实施,现已成为集肉牛、生猪、山羊、无公害蔬菜、优质良种繁育、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为一体的立体循环种养基地。整个园区通过以人工种草或农作物秸秆作养牛、养猪饲料,猪、牛粪便干发酵生产袋装有机肥,污水入沼气池发酵产沼气,沼气用于沼气发电和生活用能,沼液、沼渍用作蔬菜、果树、水稻、花卉苗木生产的有机肥,实现了牛(猪、羊、鸡、鸭)—沼—菜(粮、果、花、草、鱼)良性循环和互动,做到了无公害化生产。目前,以井冈山农业科技园为核心,在全市9个县(市、区)20个乡镇建立起了6类农业科技园基地,辐射带动周边200多个乡镇发展生态农业,全市特色产业初具规模,2006年全市农业优势产业产值达72.5亿元,首次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呈现出草食畜禽、无公害蔬菜、鮰鱼、中药材、优质稻、花卉、蜜柚等七条特色产业带以及遂川金桔、泰和乌鸡、吉安葡萄、永新蚕桑、井冈山有机茶、峡江獭兔、吉安肉鸡、峡江烟叶、吉州奶牛等几个特色产业板块,为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去年3572元的基础上,今年可望实现人均纯收入增长7.5%,达到3840元。(吉安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