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纪实
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是新阶段各级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推进科技入户、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绥化市农委严格按照系统规划、合理建设原则,以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为基础,建设完成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电话语音系统和农业电视专题节目制作,形成了“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多种形式帮农民解疑 助农民增收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满足“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的需求,新购置了语音服务器、网络交换机和信息采编发数据库等必要的软硬件设备,进行了光纤高速接入的局域网建设,建立了市级网络中心平台;开通了绥化农业信息网和所属县级网站;建立了县、乡、村1300多人的农业信息员队伍;利用绥化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市场动态等相关栏目,加大农作物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的信息发布力度,及时更新农产品供求、市场行情和分析预测栏等栏目信息,月发布信息3000条以上;实现了本地数据库与其他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跨区域的异地数据更新,不断丰富完善本地化数据库建设。
建立了12316“三农”热线语音平台。在市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由一个语音工控机、三个人工坐席端组成的12316电话语音系统,具有数据交换、咨询服务、统计分析、语音自动合成等功能,实现了文本到语音的自动转换和全天候语音服务。平台设立了3个人工接听座席和资源采编发座席,安装了信息查询系统;建立了农业信息数据库,数据库资源储备17657条,包括政策法规、种植业、畜牧业、农村科技等十大项内容,并能够根据使用情况随时进行维护和更新。专家系统由农技、政策、畜牧、林业、农机、种子、生产、水产、经管等九大类构成,每一类设置九个专家的手机号码,用户只需按虚拟的一个键就可以实现与专家的直接对话;人工座席可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实现数据库检索和电话语音应答,也可以查找相关专家给予解答;一些经过专家会诊解决的问题,由信息服务人员,在规定时限内放到农户的电话“虚拟邮箱”里,农户可以打12316按语音提示在“虚拟邮件”里进行查询。目前,这个市电信、网通、铁通、农垦、联通等电话都可以拨打该热线,实现全部联网。
创办了生动的农业电视节目。与市电视台联合举办了《科技进农家》电视节目,目前已播出38期。《科技进农家》电视节目根据农时季节,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关键和难点难题,以及电话咨询中反映的共性、热点问题制作,并定期聘请农、林、水、畜、机等各方面专家进行科技讲座,如《马铃薯栽培技术》、《病虫害分析与防治》、《种子质量纠纷问题讲解》等,使农业科学技术通过电视传输到千家万户。
突破“最后一公里” 给农民带来无限商机
绥化市“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以现有农业信息体系为基础,以电话语音系统、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媒体等多渠道的信息采集、整理、发布渠道,充分发挥了电脑处理、整合、存储数据的强大功能,电话和电视信息传输快捷、方便、低成本的特点,将电脑、电话和电视三者有机结合,突破了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通过市、县、乡“三电合一”网络平台的建立,加强了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整合了农业信息资源,加快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步伐。同时,各县、乡、村农业信息员,积极与全市农业相关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大户等联系,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网上展厅栏目发布116个企业220种农产品信息,注册“一站通”会员574个,广泛发布绥化市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为展示绥化市农业提供了权威窗口,并成为农民获取和发布市场信息的主渠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这个市已利用网络发布农业信息3万余条,为农民增收近亿元。
通过12316“三农”热线的建立,使专家与农民产生了技术和信息互动,农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话向技术人员咨询和探讨,使农民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费用解决了农业生产的技术、供求等问题,农业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对农户零距离的指导,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步伐。同时,通过热线能够向广大农民准确宣传、解释各类强农惠农政策。据统计,从3月1日至8月25日,),语音平台已接听绥化市及北京、内蒙古、云南、齐齐哈尔、大庆等农民电话1868次。北林区四方台镇一个农民咨询五味子种植信息,热线给他介绍了省北药开发办公室确定的北五味子生产基地县——庆安县,并帮他和北药开发办及庆安县生产专家建立了联系。肇东市一个农民询问蚯蚓养殖场信息,工作人员认真在网上查找,并提供相关信息,为他带来了无限商机。
通过《科技进农家》电视节目的举办,使农民坐在家里就能学到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眼界豁然开朗,观念不断更新,改变了过去农业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的状况,为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便捷的获取信息渠道。安达市吉星岗镇一位农民听了市农技专家《玉米病害防治》的讲座,识别了自家正在发生的玉米顶腐病的症状,依照电视介绍的方法进行了救治,当即挽回了经济损失,从此《科技进农家》成了他每周两次必看的电视节目。
完善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强化资源整合是重要依托。农民生产经营分散,市场信息闭塞,在农产品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三电合一”的服务方式,为农民用户搭建起了免费的、宽广的致富平台。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热线电话、农业电视节目等形式,实现农民与专家、与科技的有效对接,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是数据库资源整合。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本地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储备库,是“三电合一”建设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绥化市农业信息网定期组织专家对数据库内容进行审核、更新,并在绥化农业信息网及时发布农业新技术、科技新产品、价格行情、市场预测等信息,不断丰富网络数据库资源。二是信息服务队伍整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1365人的信息员队伍,整合和规范了气象、水务、畜牧、供销、林业等涉农行业信息资源,明确市直涉农各部门和市农委各业务科室为绥化市农业信息网络管理成员单位,确定了30名市直农口信息员,定期向农业信息网传递信息。三是农业专家人员的整合。为进一步规范农业专家的管理,提高专家人员素质,这个市下发了文件,要求各县农委确定12316“三农”热线专家队伍,每县确定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农机等各方面专家10人以上,建立起了全市129人的农业专家队伍,为认真解答农民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优质服务是关键所在。绥化市三电合一工作开展以后,不断寻求突破,强化优质服务,在有效对接农民与政府沟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三农热线与电视台、电台及通信运营商合作,通过语音平台、电视广播节目与手机短信等服务方式向农民推荐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介绍假劣农资的识别方法,指导农民购买质高价低的农资。另一方面,与农技推广总站、种子管理处、土肥站、水产中心、农机服务站等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在信访工作上互相配合,将通过热线投诉的信息进行汇集、整理,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帮助农民理赔。12316“三农”热线直接深入农村、直通农民,能够迅速地了解各地农村和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等情况,适时反映农村焦点问题,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释或有效解决,形成了政府对农民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成为了转变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际举措。
进行广泛宣传是必要环节。启用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解决了各地农业服务号码不统一的问题,为农民、企业投诉举报或咨询服务提供方便。为做好这项工作,绥化市广泛开展了12316“三农”热线宣传工作,印发12316“三农”热线宣传单1万余份,编印《绥化市12316“三农”热线自动语音应答查询指南》3000本,下发到各县、乡、村。同时,在网上发布了《绥化市农委认真开展12316“三农”热线服务工作》、在《绥化日报》上发表了有关文章,并在黑土信息栏目中开办了12316电视专访节目。广泛运用网络、新闻媒体、会议及农村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认真做好“12316”专用号码开通、使用方法和主要功能等的宣传工作,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科技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据语音系统记录显示,53.3%的来电是人工接听,28.6%的来电是转呼专家,18.1%的来电是自动语音应答。农民按照《查询指南》的提示,针对关心的问题,只需收听答案就能解决当前问题。《绥化市12316“三农”热线自动语音应答查询指南》收集了林业、种植、养殖等信息5200条,涉及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层面、各个细节,为农民自动收听提供了很大方便。
建立奖惩机制是动力保障。为保证三电合一建设的规范运行,绥化市成立了“农业信息三电合一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明确了专家数据库管理、网络维护管理、文字录入、来讯处理及电视采编制作等相关工作责任人。同时,建立并执行了坐班上岗服务制、专家首问责任制、信息收集反馈制、单位领导负责制、统一协调配合制和目标考核奖惩等相关制度。今年5月召开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工作会议,对专家、接线员及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了工作规范和业务素质培训。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推介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上海6项产品、技术成果入选优秀案例 2021-06-18
- 河南商丘:“互联网+”系统集成实现高效监管精准服务 2020-02-24
- 农业农村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强调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助力“三农”改... 2019-12-25
- 四川推进信息化激发“互联网+”红利 2018-06-11
- 2018年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 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