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花椒“三部曲”——岐山县鱼龙村发展特色产业纪实

日期: 2008-08-06 00:00 作者: 王拉田 来源:陕西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在宝鸡,也许人们不曾想到,在居于川塬地区的岐山县竟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花椒专业村——鱼龙。

  鱼龙就“卧”在陕汽集团厂区西侧的台塬上。从塬下到塬顶,记者 7月 16日乘车在陡坡上盘绕了约 4公里溜光的水泥路,上塬后便有一股股浓烈的花椒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路两边那成方成方的花椒园里,灿若繁星的花椒果实透红鲜亮,夺人眼目。“到鱼龙地界了,这可是咱曹家镇发展特色产业最典型的村子,去年全村光花椒一项人均纯收入就接近 3000元哩。”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王娟这样介绍。她说,鱼龙有花椒“三部曲”之说哩。

  始于“杂货铺”

  “咱鱼龙是个地处海拔 730米高度的半山区村子,全村 5个村民小组分布在五沟六梁上,地理条件较差,但就靠发展这花椒,鱼龙人都盖了一砖到顶的新瓦房,吃上了自来水,家家都有万儿八千的存款。”村支书王明辉正在家里晾晒刚采摘回来的花椒,他一见记者就侃起了花椒。

  王明辉实话实说,鱼龙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差就差在耕种的 1900多亩地不是坡坡田就是台台地,过去风调雨顺时打下的粮食顶多能糊口而已,吃的水也是从沟里担,那些年没钱的日子让群众吃了不少苦头。

  “要问鱼龙人为啥选择了花椒项目,要我说首先是改革开放政策给鱼龙人带来了发展好机会,也多亏前几任鱼龙村的带头人有超前战略眼光和发展意识,以及他们为大家谋富裕的宽广胸怀和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王明辉说。穷则思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时,时任村干部的王岁珠、康智善等人就提出“要想快点富,地里办个杂货铺”的脱贫思路,并很快栽植了以苹果和桃子为主的几百亩杂果。但结果怎样?长成的果子小得像核桃一般大,原因主要是没灌溉条件。虽说“杂货铺”见效甚微,但村里的张水兴等极少数人在沟坎地边栽植的数百株花椒,却很能耐旱,经受住了缺水的考验,年年长得枝繁叶茂,其栽植户竟也赚钱不少,这使村干部们深受启发。不用说,这时的鱼龙人又一“咬牙”,调头集中发展花椒了。

韩城“取真经”

  这时已是 1988年,鱼龙人开始大规模发展花椒。

  鱼龙山虽与万木葱郁的秦岭一脉相连,但要和以前那样靠就近挖些零星野生花椒苗是万万使不得的。村干部经过多方打听,方知韩城是久负盛名的花椒之乡,他们便打定主意要去那里“买苗取经”。此时,村上老支书已经让贤,一个名叫李海鱼的复员军人走马上任后说;“栽花椒可是前两届村干部班子从经验教训中摸索出的脱贫致富之路,咱就得朝着这个方向鼓劲往前走哩。”这年初春,李海鱼和其他干部们筹集了 600多元,带上一伙能人,专程到韩城买“大红袍”花椒苗,并在那里“充”了两天的“电”,讨教了栽植技术。当年, 1万多株花椒苗就栽在了原来种粮的一层层台塬田埂上;到第二年村上又帮大家购回了近 10万株苗子,使花椒一下增加到 500多亩。那两年幸好天公作美,葱绿的嫩芽长出来后,鱼龙人心头平添了从未有过的希望和喜悦。为了提高群众作务花椒的技能,村上还办起了全镇第一个花椒技术学校,从市县聘请来 3名专家任教,指导大家进行花椒规范标准化生产。

  坚持就是胜利。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有 302户人家的鱼龙村就有 300户栽有花椒。王明辉向记者说,栽花椒最少的户是两亩多,最多的达到了 23亩,花椒收入现在已经占到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扩大“椒银行”

  “吃水不忘打井人,多亏老一辈村干部为鱼龙的今天打下了良好基础。”王明辉说。

  办这“椒银行”究竟有多大赚头?王明辉算了一笔细账:一亩地标准栽植是110株, 1株采摘 10斤多鲜椒, 4斤能晾干 1斤成品椒, 1斤干椒的收购价最少 17元,一亩地的毛收入就是 4000元往上。

  那花椒的投入成本大不大?不大。王明辉说,按市场的现行化肥价算,一亩最多花 200元,另外就是雇工费用高些,一亩最多花 400元也就撑死了。算糊涂账的话,如果一亩地除掉 1000元成本,那利润最低也就是 3000元嘛。

  有了“椒银行”,鱼龙人就高枕无忧了?不。王明辉一本正经地向记者表示,哪有不再发展的道理,对鱼龙人来说,继续扩大“椒银行”的规模,也是发展花椒“三部曲”中的主题曲,因为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还很重,不努力就要倒退哩。目前,村上正在着手做花椒包装、产品深度加工及创建“鱼龙”品牌方面的详细规划,以确保在三五年内把鱼龙的花椒产业再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