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山东得利斯:“农企互动”助建新农村

日期: 2007-08-03 00:00 作者: 姜言明 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将产业化触角融入农村经济全过程——   7月中旬,得利斯再出大手笔:百万吨粮食加工项目正式破土动工!项目投产后,可带来直接社会效益30亿元,年吸收劳动力2万余人,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

  往日,得利斯以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低温肉制品”跻身全国肉类10强企业。如今,又以率先实践“农企互动”模式,助推新农村建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7月31日,集团董事长郑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实施‘农企互动’模式,拓宽新农村建设渠道,是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和‘三农’双赢的最佳选择。”

  得利斯诞生于农村,最早正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面粉厂起家,以解决当地农民卖粮难为己任,踏上了农产品加工的创业旅程。

  20多年来,得利斯立足农业,扎根农村,依靠农民,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改观的同时,自己的实力也在迅速发展壮大。

  2006年,集团产值达到36亿元,成为领跑我国肉食工业的龙头企业,为农企互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采访中,郑和平表示:“得利斯能有今天,很重要的就是得益于‘三农’支撑和政府支持,更证明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是正确的。”

  企业推动农业

  2001年起,得利斯投资7000多万元,与莱芜市畜牧部门合作,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欧得莱”优质肉猪配套系,让著名的“莱芜黑猪”从此步入产业化开发。这一举措,标志着得利斯实施“农企互动”有了良好开端。

  饲养实践表明,一头“欧得莱”母猪,每年可为农户增加收益300—500元。

  集团总裁郑汝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将粮食转化为生猪,粮食增值15%左右;将生猪加工成肉制品,再增值15%左右。可以说,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延伸,都增加了效益。

  目前,得利斯正在全面扩展和建设以500万头生猪产业为核心的综合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粮食种植、粮食加工、饲料生产、猪种改良、生猪繁育、检疫防疫、生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等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部内容,串起了更广阔范围的农村和农民。

  郑和平认为,最终需要投资25亿元左右,才能完善这个产业链。届时,能直接或间接带动几十万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企联动。

  “三农”推动企业

  诸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源地。也正因为在这里,才能涌现出得利斯、诸城外贸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

  2002年初,诸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大大促进了当地养猪合作社的发展。至2006年底,诸城养猪合作社己达520个。

  早在1998年7月,当地就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此后,又相继出台了《诸城市畜禽生产标准化实施意见》、《诸城市畜禽标准化饲养场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了全市的生猪生产,特别是生猪的标准化生产。

  在莱芜,为了配合得利斯肉猪基地建设,市政府确定:十一五期间,建设45处标准化示范基地,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补贴养猪生产的政策、标准和办法。

  为了保证肉类产品质量,得利斯则按照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要求,以诸城、莱芜为核心区域,实行统一供种、供料、技术、防疫、收购和猪场标准。

  如今,这些政企互动行为,显现出了良好效应。2006年,诸城生猪存栏50余万头,出栏210万头,在全省县域中名列前茅;莱芜生猪出栏达100万头以上。

  企业反哺三农

  受益最大的当属得利斯村。单是近两年,集团就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校改、村庄规划及各项福利事业。

  现在,全村已顺利完成“五化”、“八通”工程。村里1000多名劳动力都在企业上班,95%的农户住上了公助私建的二层别墅楼。

  村主任郑淮茂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村的生活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住的讲亮堂,穿的讲漂亮,用的讲高档,吃的讲营养。”

  得利斯村如今已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和全国文明村。

  昌城镇王勇镇长认为,作为一个龙头企业,看待得利斯的贡献,应该跳出得利斯村,甚至跳出诸城、跳出山东。

  集团畜牧科技总公司总经理任相全介绍说,目前公司已在全省各地发展了35个生猪合作社、3000多家合同猪场,带动农户增收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