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黑龙江抚远县2007年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日期: 2007-04-19 00:00 作者: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抚远县从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入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高歌猛进。

  170万亩耕地、8.2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0.3亩,抚远农民抱有“金饭碗”。然而,科技含量低、经营管理粗放、市场竞争力不强,却使抚远农民陷入捧着“金饭碗”吃不好的尴尬。“农业不强,农民不富。必须走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产业化之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牛学有痛下决心,要为全县农民致富奔小康打造“金钥匙”。

  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抚远县委、县政府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和实施产业富民战略,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整合现有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重点培育大豆、水稻、蔬菜、特色水产品、畜禽、山产品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海青、鸭南、别拉洪等乡镇为主的优质大豆、水稻种植基地,以通江、浓江、寒葱沟等乡镇为主的外向型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品种发展到13大类30多个品种,种植总面积达到170万亩,29个无公害农产品得到国家认证。全县还建立了大豆、水稻、蔬菜3个省级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面积达5.8万亩。绿色、有机、无公害经济作物及蔬菜等支柱产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使抚远粮食产量以年均34.1%的速度递增。去年,粮食总产实现22.8万吨,农业总产值实现3.8亿元。通过实施主辅换位,以名优特鱼、河蟹、肉牛、绒山羊、梅花鹿、珍禽七大优势产业为主的畜牧养殖业迅猛发展。抚远先后投入资金3300万元、支牧储蓄资金1850万元,建成规模化养殖小区9个,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165户。到去年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4万头(只),其中,黄牛、生猪、山绵羊存栏分别达到4.8万头、4.7万头和4.5万只,畜牧业产值实现1.25亿元,年均增长54%。绿色食品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产业规模迅猛提升,为抚远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人均每年从产业中获得纯收入1000元以上。

  在实施产业富民战略过程中,抚远县委、县政府把龙头企业的培育作为关键环节,采取向上争取、县上投资、群众自筹、集资入股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筹资金、上项目。以大豆加工为主的金碧农业公司、蔬菜保鲜加工企业东隆果蔬厂、稻米加工企业正阳水产食品公司、生猪肉牛加工企业三江食品公司等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建成,使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增至近20家。为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培育名牌产品。目前,已培育出了“乌苏镇”牌绿色大米、“金碧源”牌绿色大豆、“伯力牌”绿色蔬菜等名优产品;绿色水稻、大豆、番茄、甘蓝、油豆角五大类产品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鲟鳇鱼子、大马哈鱼子及其鱼肉、鱼松制品已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证书。大批名优农特产品品牌的形成,加快了抚远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进程,为农特产品提质增效赢得了广阔的舞台和市场空间。

  以此为契机,抚远进一步完善市场连口岸、口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通过大力推行行政、技术、农户“三位一体”的承包责任制,对乡镇部门、技术人员、生产农户进行捆绑式考核,实行政府统一规划、集中发展、分户经营、合同种植、订单生产的经营模式,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催生了一大批专业村、示范点和生产基地,使全县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800元,农业产业化成了抚远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