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福建代表委员热议建设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

日期: 2007-01-29 00:00 作者: 来源:福建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计划的103%;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12万口;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46万人; 解决好“三农”问题历来是福建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代表委员们认为,建设新农村仍要在解决好农民增收难、看病难、出行难、文化贫困等方面下工夫,让农民富起来,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让农民赚更多的钱

  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技术至关重要。省政协委员、省卫生厅副厅长阮诗玮说,因为缺乏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农技人员推广科技的成果与其利益并不挂钩,相互间难以形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同时,福建省科技项目设置没有研究农民的技术选择和需求特点,大量先进技术难以被农户采纳。因此,他建议,立足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区域发展特色,大力培育并扶持各地的科技服务新平台,支持各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

  省人大代表、福清文华蛋鸡场场长林平说:“我们是全省最大的蛋鸡场、福州市龙头企业。目前,想在农产品的精加工上有所作为,但在资金上遇到了困难。我们数次找银行贷款,包括提出以资产为抵押,但都没有回音。”发展现代农业,要有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连我们这样的龙头企业贷款都这么难,其他的中小农村企业就更难了。”

  让农民出行更方便

  几年来,省里实施的“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年年完成任务,许多农村通上了水泥路,农民出行不再难。作为一名来自泉州少数民族村的基层代表,夏燕军说,泉州市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建设资金除市、县适当补助外,大部分是由乡镇、村自筹解决。由于缺乏资金,大多是在原有路基上直接铺设水泥路面,不少路段存在安全隐患。

  省人大代表、古田溪水力发电厂厂长郑志泰认为,在农村路网建设中,余下未修建的地方一般都是经济很困难的地方,建议政府加大对这些地方的补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