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日期: 2006-12-12 16:25 作者: 赵树丛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信心不足,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较重,一些地方规划编制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认识有偏差,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估计不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偏重于村庄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统筹不力,认为农村是农民的事,说的多,做的少。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分散,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缺乏平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精力分散,少数地方没有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中心来抓,精力不集中,只做表面文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长期目标与当前任务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目标、任务,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进步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谋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我省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农业稳定性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度大、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同时,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尊重民意,珍惜民力,积极稳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办好几件实事和解决几件具体问题,不断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把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打牢。

  生产发展与改善环境的关系。生产发展和改善环境是相辅相承的,生产发展能够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的不断改善,同样能够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农民增收作为首要目标,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农村环境作为突破口。特别是在村庄规划建设中,要注意保留当地农村的特色,不搞一刀切,防止千篇一律。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方便农民生产生活。要加大投资力度,把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

  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农民、帮助农民、支持农民,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在制定村镇规划和建设方案时,要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切忌强迫命令,违背农民意愿,搞形式主义;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注意维护农民群众利益,防止建设过程中无视政策规定、无视群众利益,擅自加重农民负担;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广泛宣传党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和重大意义,积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树立建设新农村的坚定信心,积极支持和投身各项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

  抓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的重大决策,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目的是通过示范引导,探索创造,积累经验,带动和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发展。各地在抓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同时,要着力推动面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块状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明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我们要树立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正确导向,及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投入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及早谋划明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就安徽全省来说,我们主要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抓中心。立足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示范、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开展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提升行动,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单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努力实现“121”强龙工程目标,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推进以“一村一品”为重点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培植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切实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是抓示范。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选准切入点,大力发展生产,搞好村镇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造农民新生活,扎实推进“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不断扩大示范效应,推动面上工作开展;以扩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力争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在新的一年取得新成效。

  三是抓主体。就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创业带头人,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强农民创业的分类指导,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四是抓环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和省出台的各种农业补贴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惠政策,确保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优化资金环境。继续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支持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金融支农体系,争取更多的“三农”信贷投放量,逐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优化服务环境。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努力提高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为农服务水平。同时,加快建立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研究制定农民创业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人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环境保障。

  五是抓改革。全面推进以农村综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各项改革。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为农服务,深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工作新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