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落实科教兴农战略 提升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
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障碍。实践证明,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定南县今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把加强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落实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举措,使1万多农民经过各类培训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实现以“变”促“通”,以“通”促富——
“锄头+鼠标”由刨土变“淘金”
今年3月,包括村干部、农村经纪人、养殖户在内的近40名历市镇富田村农民放下了手中的“锄头”,走进课堂摆弄起了鼠标,参加定南县组织的计算机实用知识集中培训班。为了帮助农民摆脱传统生产方式,变盯着土地找饭吃为盯着市场找饭吃,从今年1月以来,该县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了121期实用技术培训,并将网络知识普及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环节,为他们配备了解市场、适应市场的“金钥匙”。
农民黄海华从事蔬菜种植已有10个年头。往年按季节种菜,所种辣椒、黄瓜等上市时,本地市场上此类蔬菜已经是大路货,价格只能随行就市。今年3月以来,他连续参加了3期培训班,利用电脑查询蔬菜价格信息,进行信息传递和网上交易,种菜收入较以往翻了一番。曾经在一亩三分地里刨土的黄海华转变观念,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还买了电脑上网,利用快捷、便利的现代新技术进行网上交易。通过与广东东莞、河源直接交易,价格比本地销售高出一倍。其他不少种养大户也利用掌握的网络知识,上网了解新行情,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的致富信息,成为“锄头+鼠标”式农民。目前,全县已有5000多名受训农户成为当地种植、养殖产业大户和运输等致富的典型,与未参加培训的农民相比,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多。
“泥腿子”变经纪人
今年夏天,该县种植柰李的农民大赚了一笔。该县4个柰李规模种植产区均实现销售收入翻番。果农们都说,这归功于农民经纪人。过去,由于流通渠道不畅,当地农民饱受农产品难卖之苦。通过农民市场营销培训,该县一些头脑精明、敢闯敢干的“泥腿子”“洗脚上岸”,搞起了农产品中介服务。他们一面走村串户跑订单,一面南下北上闯市场。目前,该县已有农民经纪人3000多人,他们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卖本地货,赚外地钱”的致富领军人。据统计,仅今年1至10月,经纪人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金额累计过亿元。部分农民经纪人还积极为农村外出务工者“牵线搭桥”。还有一批经纪人在网上开通市场“直通车”,寻求更快捷的农产品销售、劳动用工等信息。
“打工能人”变“创业老板”
定南有一批较早外出务工的农民,不仅在外挣了钱,而且见多识广,成为“打工能人”。近年来,该县一方面继续打劳务输出牌,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打造创业平台,吸引这些“打工能人”回乡创业,上演了一幕幕现代“凤还巢”活剧。
历市镇的廖明珍,12年前就外出务工,后在浙江创办了一家纺织厂和珠绣厂,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在家乡良好投资环境和真情感召下,廖丽珍回乡投资200多万元创办了紫花珠绣厂和针织厂,利用本地的低成本优势,专为广东、浙江等地的大型纺织企业进行产品加工,现已发展成为能带动200多人就业,年产值近300万元的民营企业。据统计,该县现有300多名“宁愿睡地板,也要当老板”的“打工能人”回乡投资兴业,由昔日的“打工仔”演变成为农村的创业明星,他们返乡创业的投资总额累计已超过6000万元。
“土专家”由“内向”变“外向”
该县的园艺农民郭东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园艺师,由于当年起步早,几年下来,通过搞花木产业,就赚了几十万元。可是近几年,由于搞花木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众多人争抢一杯羹,生意也就越做越淡。为此,他决定到广东去闯一闯,去年在河源投资了30多万元,承包了2亩地发展园林产业,当年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生意做到了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目前,类似郭东林这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定南已有近4000人,他们不再满足于“求一地财”更是大胆积极向外“纳四方财”。其中大多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依靠技术承包土地、果园搞种养殖,在沿海发达地区开商店、办工厂。
与此同时,该县还有不少农民将务工的脚步迈出了国门。180多位农民赴韩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或从事建筑劳务服务,或经营农副产品,在外挣外汇,回乡盖洋房。
(赣州市农业局)
相关新闻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农业科教环能工作要点》的通知 2018-02-22
- 淮北市“科教兴农”结硕果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008-07-15
- 黑龙江依安:企业带致富 农民挣钱忙 2022-01-06
- 重庆南川:“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2018-12-20
- 农业部关于启动2018年农业质量年工作的通知 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