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科教兴农”结硕果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近年来,市农委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升了农业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业已基本形成粮食、棉花、果蔬、经果林、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产业。已建成100万亩优质小麦、30万亩优质果蔬、100万头优质肉猪、2000万只禽、100万只山羊、10万亩水产养殖等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出“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41个。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6个,其中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的29.8万亩,绿色食品认定的9万亩,无公害养殖基地规模达300万头(只),认证安全农产品40个。全市共注册农产品商标205件,其中绿色食品认证20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获得安徽省优质名牌农产品称号16个。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我市在实施“212强龙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特别注重科技进步推动作用,形成了濉溪县粮油食品加工、板材家具加工、杜集区肉鸭加工、烈山区肉猪加工、相山区乳品加工、饲料和食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六大农副食品加工业集群。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家,培育超亿元龙头企业12家,超千万元龙头企业30家。其中,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棉花产业化集团研究的彩色环保棉新品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皖棉18号夏棉品种为全国推广的十几个品种之一。
农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机总动力去年已达201万千瓦,农机配套比例达1:3,亩均动力1.01千瓦,居全省前3名,濉溪县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居全国前列。全市有效灌溉耕地面积已达122万亩,高标准旱涝保收田70万亩,累计治理中低产田面积23.4万亩。实施清洁能源工程,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3万口。同时,我市拥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家,拥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2个,带动农户17万户,全年可实现营销收入8.5亿元,为我市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去年良种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一免三补”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农业总产值达48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农业增加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8.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74元,同比增长13.7%。
农业科技硕果累累。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科研和引进,共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30多项,农业新品种40多个,彩色环保棉、华奥食用菌、黑糯玉米制种、农作物组织培养、标准化生猪饲养等新品种、新技术在全省处领先水平。其中,淮杂2号新品种选育获省科技二等奖;优质小麦生产、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珍稀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等项目获省科技三等奖;生物复合营养酸奶、淮北地区小麦高产理论研究等项目分别获得淮海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