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800里河套添盛景
------“转型中的巴彦淖尔”系列报道
今天,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沼泽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滚滚洪流中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规划先行 造城造厂造房同步
巴彦淖尔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工业化、城市化、农牧业产业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融为一体,“三化”互动,城乡统筹,用城镇化、工业化推动新村镇、新嘎查建设。
市府所在地的临河区,今年投入30多亿资金围绕“一市三区”城市发展框架,坚持向临河新区、向城区集中的原则,市区共建。新区建设、城区主街道改造、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基础设施便民工程全面铺开……
乌拉特后旗旗府所在地巴音宝力格镇是巴彦淖尔市最年轻的城镇。这座面向黄河、头枕阴山的集镇,2004至2005两年时间,投入4亿多元完成了办公大楼、居民住宅、道路、供水、供热、排污、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区建筑面积达19.7万平米,城区绿化面积达32.8万平米,吸引了中国西部矿业、深圳尚飞、福建紫金等资产百亿元以上的大企业纷纷入驻。新城镇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旗工业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迅速由两年前的全市倒数第一攀升到正数第一。
穿行于巴彦淖尔大地,从东到西,乌拉特前旗的西山咀镇、乌拉特中旗的海流图镇、五原县的城关镇、市府所在地临河区、杭锦后旗陕坝镇、磴口县巴彦高勒镇,高楼林立,大厦比肩,道路在拓宽延伸,环城、环镇、环村、环路的林带水起风生,给人一种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仑美奂的感觉。
造厂(场),把产业化的链条做粗拉长做壮。
巴彦淖尔市的决策者们果断地把十大产业的龙头企业嫁接在国内同行业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上。2005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34家。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85项,引进到位资金9.1亿元。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21.1万户农民建起了面粉厂、饲料加工厂、脱水蔬菜加工厂、砖木结构的猪场、羊舍、奶牛场、挤奶站以及塑料温室暖棚,推动着全市农畜产品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抓住国家实施的“万村千乡”连锁经营和建设改造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的有利时机,全市34家大型农产品贸易市场都在建厂扩店,270多家小型超市和专业连锁店为农牧区提供了优质、安全、放心的商品服务。
在农牧民造房问题上,巴彦淖尔市各级注重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推进力度与农牧区群众的承受能力结合起来,尊重广大农牧民的意愿,激活主体,注重实效。
根据不同地理条件、气候特点、民俗以及生活习惯,市里规划出台了农村重点中心集镇模式、城市周边农村模式、一般农村模式、边远贫困农村模式。其基本要求是: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以建新房、新设施、新环境为重点,以“拆小村,并大村、建新村”为突破口,搞好集镇和中心嘎查村的规划建设,因村制宜、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前提下,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农牧民新村,逐步实现居住集中。
在杭锦后旗陕坝镇的康尔德生态园区,我们看到了未来河套平原新农村的雏形。
从陕坝镇南行5公里,在绿油油的田野里呈现出一片片天蓝色的塑料大棚。整个园区占地500亩,辐射4500亩,涉及49户197人,是一个集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餐饮业、休闲旅游业、绿色瓜果蔬菜批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信步走进一处大棚,农民黄大华说:“短短10天的时间,1.2亩塑料大棚蜜瓜就挣了1万元。”“我又新建了1亩温室大棚,8月10日又种上了蜜瓜,到元旦正好上市,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在黄大华家我们还看到了三样比较新颖的东西:一是温棚圈舍里的自动式水冲厕所,使用后,一拉闸,水就把粪便全部冲到沼气池内。二是烧水、做饭用上了干净的沼气。三是卫生间安装着淋浴器,干完农活儿后可以痛痛快快冲个澡。
大迁徙 生态生产生活兼顾
乌拉特中旗今年被自治区财政厅列为全区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旗县。乌中旗以此为契机,集中捆绑支农项目,整合支农资金,通过“三三三”制,实施“生态保护,收缩转移”战略,即三分之一的牧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偿使用转移牧民依法转移的草场,建设户均2万亩草场以上的新型生态家庭牧场。通过收缩转移,形成老年牧民入社保,中年牧民转产业,贫困牧民入低保,学生保入学的社会保障机制和草畜平衡、划区轮牧、高效精养的生态效益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格局。
乌拉特后旗先后投资近亿元,通过四期退牧还草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先行实现了边境线以南30公里之内全部禁牧的目标。在原旗所在地潮格温都尔镇,统一给150户搬迁牧民将移镇留下的房子买了下来。老年牧民入了社保,中年牧民在镇里搞三产,青年牧民培训后到矿山企业上班。全旗先后共移出牧民1540户5470人,退出草场902万亩,为建设北疆生态屏障和牲畜疫病预防隔离带奠定了基础。
河套因水得富,因水得名,也因水所累。
“十五”期间,巴彦淖尔市水利建设投入资金达143471.8万元,大搞平地缩块和渠道衬砌,农作物单产提高了10%-15%,地下水位埋深下降了0.2-0.3米。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开局之年,自治区政府从河套灌溉区农业用水指标中调整出3.6亿立方米,作为沿黄其他盟市工业发展的后备水源。与此同时,自治区财政投资了3亿元用于河套灌溉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以此为契机,800里河套平原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背景下的又一次水利大建设全面铺开……
巴彦淖尔市的“六横三纵十三出口”的道路在全面延伸,丹拉国道主干线哈德门至磴口高速公路新建工程、京新高速公路临河至哈密段新建工程、省道212线——海流图至甘其毛道口岸公路建设工程、获各琦铜矿至青山镇公路续建工程、固察公路改建工程、陕青公路改建工程、15条计452公里的通乡3级油路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
以沼气为主要内容的新能源建设,在河套灌溉区的5个旗县(区)、15个乡镇、180个村展开。“猪—沼—蔬”、“猪—沼—鱼”、“猪—沼—粮”等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在6万余户投入使用,以往农村普遍存在的“人无厕所猪无圈,鸡粪羊粪洒满院”和“烟熏火燎”等现象得到了改变,一座座“田园六位一体”和“农牧六配套”生态家园模式成为河套新农村的新亮点。
双丰收 肚子面子牌子兼得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隆盛合镇,是一个近3万人口的中心集镇,这个镇开展的一项“评‘干净人家’、选‘精巴媳妇’、树文明镇风、建整洁村舍”活动,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绘声绘色。
在镇通往县城的油路旁,我们走进合同村“精巴媳妇”香英的家。大门迎着公路,硬化的水泥院和公路连为一体。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积达120平米的大正房很宽敞,落地玻璃门窗的门头上“干净人家”的牌匾格外醒目。走进屋里,真皮沙发、39寸彩电、冰箱和电脑一应俱全,厨房的锅盖、铝壶擦得明光锃亮。模样俊俏的香英落落大方,一点也没有乡下妇女见人害羞认生的感觉。
随行的镇党委书记任昱东说,就是这个“精巴媳妇”,前年领牌匾时迟领了一天,差点没领上,进而引发出一段婆婆给儿媳妇争牌匾的故事。
2004年元月的一天,镇里表彰大会已经开始,各村的代表都戴上了红花,拿上了证书,唯有合同村的代表还没有来……
不是没有通知到,而是人定不下来。
原来合同村还有一个叫韩秀兰的媳妇,1998年婆婆就双目失明,韩秀兰洗衣做饭,端屎倒尿。不仅如此,农田地活、相夫教子,她样样不误。
村里按评比标准一条条打分,韩秀兰比香英低了1分。
“这样的媳妇,打着灯笼也天下难找”,拄着拐杖的婆婆来到村委会主任家,“你要是评不上我的媳妇,我就住在你们家不走……”
第二天,任昱东书记带着镇里的干部来到合同村,按标准一条条重新打分,最终说服了韩秀兰的婆婆:“牌子先给了香英,韩秀兰下一批再挂……”
“家有贤妻,精精巴巴过光景;村有新貌,精精神神搞生产”,很快成为全镇人民的共识。一时间,争创“干净人家”、争当“精巴媳妇”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重要话题和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2005年,隆盛合镇的农民信用社的存款达到2000多万元,人均7000多元,填饱肚子已经不成问题,但是挂不上牌匾,那才是没面子的事情……
“干净人家”、“精巴媳妇”,隆盛合镇目前已经评选了12次,评选出了“干净人家”1231户、“精巴媳妇”869名。其中“最干净人家”256户,“最精巴媳妇”189名。评选“干净人家、精巴媳妇”活动的开展,使村风民俗大为好转,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改变了,偷盗赌博的现象消失了,邻里相助,婆媳和睦。这项活动不仅培养出农民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而且对顺利开展农村“一事一议”活动办好公益事业、促进民主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清淤、修路、水利工程维修等公益事业,过去这些一议就砸的老大难问题,现在随着这一活动的开展,许多都顺利解决了。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隆盛合镇的农民肚子、面子、牌子都要,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相关新闻
- 重庆江北:整治与引导并重 打造江北有颜有值新农村 2020-11-16
- 太和村:家家有美景 处处有乡愁 2019-12-04
- 五道江镇全力打造“三型”新农村 2019-12-03
- 省级贫困村变身宜居新农村 2019-01-16
- 孙佃珍 社会主义新农村 陕西安塞 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