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静宁县苹果产业助推新农村建设掠影

日期: 2006-09-29 00:00 作者: 王响流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金秋时节,甘肃静宁大地40万亩郁郁葱葱的果园,硕果累累,一眼望不到边,绿叶掩映中的苹果向人们展露出嫣红的笑脸,不仅给静宁大地增姿添彩,更成为静宁县建设新农村的“助推器”。

  在仁大乡,记者碰见52岁的李军老汉正在果园里给套袋的苹果取袋上色,看着红艳艳的苹果爬满枝头,他乐呵呵地说:“让农民栽种果树,发展苹果产业,政府真的给咱老百姓办了一件能赚上钱的大实事。你看,一棵8至9年的苹果树正常年景时能摘果150多公斤,一亩地栽苹果树50棵左右,除过水费、农药和雇工费等开支,一亩果园少说也收入在5000元以上,这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劳务收入,现在和城里人没啥两样,不用种粮食,只靠卖苹果,照样吃啥有啥,咱是一亩地里奔小康。”

  近年,静宁县按照“数乡一业,多村一品,主业突破,多种经营”的思路,举产业旗,打特色牌,走绿色路。今年,一次性新植果树经济林10.15万亩,使全县果园面积达到40.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7.4%,建成出口认证基地8214亩,农民户均4.25亩,人均0.92亩。其中苹果30.15万亩,占果园面积的74.6%,已建成仁大、李店等19个果园万亩乡镇和仁大南门、治平刘河等133个千亩村。去年,静宁果品产量达到了13.5万吨,实现产值1.76亿元,占GDP的13.75%;农民人均果品收入40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4%。2006年挂果面积14.5万亩,落实果实套袋5亿只,预计产量将达到16万吨,果品总产值将达到2亿多元。一些靠苹果率先致富的静宁人,不仅盖起了新房,还购置了摩托车、农用车,甚至小汽车。同时,通过苹果产业的带动,今年,新建果品公司、常津公司5000吨果品贮藏气调库2处,薛胡村3000吨果品气调库1处,引进台湾果品清洗、分级、包装生产线2条,并相继建成了果品公司、麦林果蔬、恒达纸箱等加工、包装、贮运企业4类27家。年产各类纸箱7000万件、发泡网40万包、保鲜袋200万只、包装内衬1000万只、果袋5000万只,实现总产值2783万元。建成常津公司等大型果品贮藏企业15家,年贮藏保鲜能力7.5万吨,建成地下式通风贮藏库1841孔,贮藏能力5.5万吨。县长陈铎说:“在果园栽植上,全县主要是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全县干部的工作方式由“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推动型,向“引导不代替,服务不越位”的服务型转变;二是群众的认识由强迫命令型向自觉自愿型转变”。

  为了达到标准化生产。静宁县大力推广果、草、沼气、节水灌溉四配套的生态果园建设模式,推广果实套袋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把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国际允许的标准以下,增强市场竞争力。今年,静宁县确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50多处,总面积2.59万亩,对确定的区域,分树种、品种、树龄等指标,逐户逐果园造册登记,建立了到户基础数据档案。对界定的区域挂牌明示技术措施、生产指标和效益指标。并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推广了“高光效树形改良、配方施肥、地面覆盖、综合防治及疏花疏果、喷果型剂、防冻剂、果实套袋、铺反光膜等促使果品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对仁大、李店、治平的果园进行随机取样,送国家中——加合作土壤植株测试实验室进行土壤化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和苹果需肥规律,N:P:K配方施肥比例应为1.2:1:1,微量元素应以补充硫、铁、锰、铜、锌、硼为主,真正做到了科学配方施肥。在仁大南门、李店刘晋、治平雷沟、余湾王坪、贾河王沟、深沟凡沟等示范点,采用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诱杀等措施害喷施果型剂2200亩,施用生物农药1000亩,在全县落实套袋5亿只。目前,通过多方位的技术指导,使果农掌握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农药使用率达98%以上。

  静宁县委书记张正告诉记者:“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让农民兜里有钱花,在静宁,只有把果品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实现全县人均一亩果园的目的,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所在。”(平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