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为廊坊市新农村建设绘就蓝图

日期: 2006-09-04 00:00 作者: 李连印 来源:河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7月16日,在文安县兴隆宫镇朱何村,村党支部书记朱铁茂向笔者展开一张规划图,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村里的高层住宅区,这是老年公寓区,这是医疗保健用地,这是文化设施用地……”

  建设新农村,要因地制宜,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京津冀都市圈中心地带和全省“一线两厢”发展战略布局前沿的区位特点,廊坊对全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

  廊坊市农工部部长冉伟忠介绍说,廊坊市新农村建设将以环城为重点,抓辐射带动,把市区、开发区为中心轴的周边村构筑成文明生态城;以干道为基线,抓拓展延伸,把102和106国道,廊霸、廊涿、廊大和夏安交通干道的沿线村构筑成文明生态长廊;以组团为依托,抓整体创建,把燕郊等25个重点小城镇构筑成文明生态镇群;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抓互动创建,把4个省级开发区和其他各开发区建设成为文明生态园区。

  环城组团连线建园抓住了该市新农村建设的筋骨,带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梯次推进,全面发展。

  谈到规划的好处,朱铁茂说:“不规划不行啊,建设新农村就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的科学性,避免拆了建、建了拆,浪费资源。”

  按照规划,朱何村将建成以轻钢结构、塑料制品、建筑装饰等项目为主的新型环保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内已经新上马企业40余家,年实现利润300万元以上,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朱何村还对村里的3000多亩耕地进行了总体规划,按照高效、优质、生态的要求,海河以北千亩方田开辟为种植养殖小区,百草洼的千亩方田为过洪区,排水沟、防渗沟设施齐全,形成以小麦、玉米及杂粮等各种经济作物为框架的产粮区;干渠以南的千亩方田开发成一批生态环保、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的果树新品种种植区,形成种养齐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大城县祖寺村聘请建设部和省、市各级专家,以祖寺企业集团总公司综合办公楼为中心,规划了工业区、文化教育区、村民住宅区、农副产品交易区以及公共设施、环村公路等,并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

  祖寺人按照发展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工业小区日渐兴盛,花园别墅区前矗立起了全省一流的太阳能取暖教学楼,水泥路、柏油路环绕全村,620部程控电话通进了每个家庭、企业,2万多株榆叶梅、垂柳、国槐等扎根农家庭院,村内绿化面积超过30%,宽带信息网也走进了普通农家……

  “有了科学的规划,村里的建设不再是干部们‘拍脑门’,避免了走弯路。我们按照村里的经济实力和村民的承受能力分年度实施规划,防止重复投资,杜绝了不必要的浪费,达到了建一处成一处。是好规划帮我们走了‘捷径’。”祖寺村党支部书记王瑞学说,这些年来,随着村里规划的不断补充、完善,蓝图正在一步步成为全村580户、2268人的美好新生活。

  到目前,全市以“环城”为重点的文明生态城、以干道为“连线”的文明生态长廊、以“组团”为依托的文明生态镇群、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文明生态园区初见端倪。全市3222个村(街)中,1000多个村(街)发生了明显变化,500多个重点村(街)建成文明生态村,100多个村(街)建成了文明生态精品村,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