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长见识、促思考、动感情之行
市场信息司运行监控处 赵 卓
2月8日——3月7日,我有幸作为农业部2012年“百乡万户调查”陕西组的一员,到汉中市城固县和延安市洛川县开展进村入户调查。一个月的下乡,收获颇丰,感触良多。汇报三点收获、三点体会。
一、三点收获
(一)长见识
这次百乡万户的两个县,一南一北,南边是汉中的城固县,北边是延安的洛川县。一个月的下乡,对三秦大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农业经济等有了全面的认识。我做了个简单的总结,和大家共享:
城固和洛川,一个是秦巴山区的丘陵平原,一个是沟壑遍布的黄土高坡;一个是汉江上游,“一江清水送北京”,一个是黄河中游,咆哮的黄河水奏出大合唱;一个是张骞故里,汉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是红色圣地,1937年洛川会议意义重大;一个是神奇桔乡,一个是苹果之城;一个有天底下最好吃的农家凉皮,一个有最用心的面条(一碗面五种卤);一个家里有五亩地里可能种十种农产品,柑桔、油菜、小麦、稻谷、萝卜、蚕豆、蒜苗等等,一个家里有五亩地,两亩半是苹果树,另外两亩半还是苹果树,偶尔能在还未挂果的园子里看到些玉米秆子;一个农民人均耕地一亩,人均收入6000元,工资收入占了六成,一个农民耕地3亩,人均收入过万,95%来自苹果……。在比较中开阔了视野,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
(二)促思考
到城固的第二个晚上,合成司长就给我们定下了春耕备耕、农民增收、政策落实等农业农村经济相关的10个专题,到洛川后又提出关于苹果产业发展的5个专题,还提倡我们每天把所见所闻所悟用日记及时记下来。带着问题搞调查,让自己对基层农业农村经济问题做了不少相对深入的思考。举几个例子:
1、在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趋势下,城固县原公镇郑家坡村一家一户养母猪的模式为何能焕发生命力?调查思考之后,总结了几个要素:一是技术有优势,二是政策支持解决环境污染,三是效益调动积极性,四是信息引导卖好价,五是服务解决疫病困扰。规模化要扶持,而像郑家坡村这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收效果明显的散养母猪模式也要大力扶持。
2、城固县部分地区的柑桔产业为何短短一年时间就由盛而衰?2008年四川广元“大实蝇”事件,波及城固柑桔,一条短信几乎毁了一个产业,农民损失惨重。调查组以原公镇西原村为例,对柑桔产业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如何应对产业风险做了初步思考,最后提出,要对“一县一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风险高度重视,未雨绸缪,科学应对,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这个建议在“一县一业”特色更为明显的洛川也被提出来,得到了高度认可。
3、苹果大县为何要发展百万头生猪?生猪养殖在洛川并不具备优势,为何洛川县委县政府提出“百万头生猪大县”的规划?原来,苹果离不开猪,洛川苹果要提高竞争力,必须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洛川调查期间,调查组对果畜结合、以畜促果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4、生产的劳动密集性是否会制约苹果产业的长远发展?苹果生产是细活,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大,从修剪、疏花疏果、套袋、摘果、打药(8次)、施肥,苹果人工成本占50%以上。考虑到人工成本的快速增长,未来苹果的产量、价格如果不相应增加,果农收入的增长将受到较大制约。在入户调查时也发现,虽然苹果种植远比粮食赚钱,但在农村还是难觅20—40岁之间的年轻人的踪影。因此,未来的苹果之乡,可能受制于劳动力不足,苹果生产机械的引进、研发和推广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三)动感情
张合成司长在博客里说下乡是“探亲”,深以为然。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次下乡像是回家,回家难免动感情。现在回想起来,很多场景还是历历在目,让人感动。感动让感情升华,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充满热情。
感动一:村民的热情。在郑家坡村罗少杰家走访时,我们看到干净的厨房里有农民自己做的米皮,就随口说了句“应该很好吃”,结果夫妇俩通过村支书和镇长,执意邀请我们来吃午饭。第二天中午,走进他家的院子,看到院子里支起的大铁锅正冒着热气,夫妇俩还有来帮忙的左邻右舍忙得不可开交,我心里一股暖流涌动。走时发现,昨日还挂在院子里的好几块腊肉都没了踪影,全都给做成了菜。凉拌米皮、菜豆腐的美味,将永远驻留在我的味觉记忆里;农民朋友的热情朴实,更是不断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感动二:尚局长的敬业。周日在调查完回来的车上,听到城固县农业局的尚局长接电话,是他女儿打过来的,要他照顾好妈妈。我们问起时,他才说这两天孩子她妈感冒,不过已经好了。周末本应该是休息的时间,妻子还生着病,尚局长却一直陪着我们下乡入户!尚局长是个多面手,以前在桔园镇当镇长时,带领农民引进柑橘种植,亲自勘查地形修山路。据说,离开桔园镇多年后的一天陪着领导回去考察,农民们自发挎着篮子、装满桔子,追了他好几百米,要塞给他桔子吃。这样让人感动的基层干部我们在下乡调研期间还遇到很多。
感动三:村支书的执著。城固县原公镇郑家坡村支书罗德俊心里装满了村民的期盼。在村里的座谈会上,罗书记向调查组提出了5盼:一盼农资价格少涨点;二盼惠农政策落实成本能低些;三盼帮助修建7公里的田间U型水渠;四盼帮助修建3公里田间机耕道;五盼修建柑桔合作社的库房。逻辑清初,理由充分。在陕西调查的一个月及回来后的一个月,罗书记总共给调查组打过不下10次电话,除了向我们表示感谢外,一直惦记着他提出的五盼。由于激动,加之陕南口音重,我总是先听他讲完,然后再复述一遍,并经他确认,我记得最长的一次通话超过了20分钟,是关于修建合作社库房的。感动于罗书记的执著,调查组回来后尽快将他的诉求向相关部门反映。
感动四:苹果人的专业。洛川苹果名扬天下,但到了洛川才知道,洛川苹果原来是从河南灵宝引进的,短短几十年,小苹果发展成了大产业。在入户调查时,果农说洛川苹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洛川苹果听到的人多,能吃到的人少”,每亩果园管理得好的话纯收入能上万,一般的也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洛川育兴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苹果去年更是卖出了12只300元的天价。洛川苹果产业欣欣向荣,离不开洛川的苹果书记、苹果局长、苹果站长、苹果信息员和果农们。和我们一起下乡的基层农业干部,个个都能对苹果的产供销说出个一二三来,苹果专家无处不在。
二、三点体会
(一)农民朋友有甜有苦
城固、洛川的不少农民在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靠发展特色种养产业致了富,农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用上沼气了,日子好过了,但赚的都是辛苦钱。陈丁村的大棚蔬菜专业户每年要在地里劳动300天以上,在村里走访时看到,村民的皮肤都是黝黑黝黑的。农民朋友在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时,也存在不少烦恼:比如汉中的大鲵人工养殖还处于半地下状态,属于灰色产业,可能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城固的养猪户自主创业受制于贷款难和用地难;洛川的苹果合作社发展后继乏人,有的合作社规模不小,但管理水平低;洛川不少乡镇处在冰雹带上,每年不期而至的雹灾对苹果产业健康发展是巨大威胁,但防雹网由于安装使用成本太高而推广率很低。
(二)农业干部有易有难
这次下乡,接触了不少农业局长、农技站长、农技员及村长支书等基层农业干部。总体感觉,基层农业工作任务杂,工作量大,大家都很辛苦,但这是一支能吃苦、能打硬仗的队伍,值得敬佩,更值得学习。综合他们反映的所思所想所盼,感觉农业干部目前开展工作有易有难。比如,干部不用去收税费了,干部和农民的关系变融洽了,但农民管理服务难度大了,村里的公共事业没人干了;国家重视农业了,农业干部的地位在逐步提升,大家干劲很足,但在基层政府,农业还是弱势部门,在走访的一个镇遇到因交不起电费导致农技员办公室长期停电的事情,还有农业局长们明确提出希望上面能加强对他们的表扬;惠农政策多了,但政策落实成本明显上升,增加村一级财政负担,基层干部希望能将惠农补贴发放归类简化。
(三)农村发展有喜有忧
这次在陕南陕北走了不少村子,感觉农村的发展总体向好,但也有不少让人担忧的地方。比如大多数村里的主干道修好了,但接不到农户家门口,接不到田间地头,农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少制约,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需更进一步推动;农村的房子盖漂亮了,医疗、养老有保障了,但垃圾没人管,村里也没这个专项经费,导致垃圾要么堆在村头,要么堆在河边,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很大(调查组5位同志都在日记里不约而同提到农村垃圾问题);农民生活改善了,在洛川的农家甚至看到专门给碗筷消毒的消毒柜,但依然少有年轻人留在农村,虽然从城镇化的角度看这是必然,且不见得是坏事情,但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让一部分年轻人主动选择留在农村、避免农村的衰败,值得深入思考。
农民觉得甜,基层干部干得顺,农村发展欣欣向荣,说明中央的政策对路;农民苦,基层干部有烦恼,农村有隐忧,说明政策还要不断完善,而这正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