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三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 农业英才风采录

树立中国水稻研究的国际形象——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程式华

日期: 2014-06-25 10:55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程式华,男,1958年11月出生,浙江遂昌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执行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浙江省水稻重大专项(8812计划)首席专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曾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程式华参加农业科技工作20多年来,一直以埋头学习、埋头苦干、埋头探索的精神激励和要求自己,在水稻遗传育种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从“九五”开始,程式华一直承担组织协调全国水稻育种攻关的重任,先后主持国家攻关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中国超级稻育种专项和浙江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制订了中国水稻发展战略,组织全国水稻育种大协作,为我国水稻连续5年增产提供了科技支撑,为持续保持我国水稻育种世界领先水平做出了贡献。

潜心钻研破解两系杂交稻生产难题

  两系杂交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稻。从1987年起,程式华和所在课题组的孙宗修研究员一起,开创性地应用人工气候箱鉴定和大田分期播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起重要作用。其研究结果对目前光敏核不育系在我国南方稻区生长季节气候异常时出现育性波动、导致制种纯度低或繁种产量不高等现象做出了科学解释。

  他还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型进行了科学分类,提出了实用型籼稻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的理想模式,有助于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上积极、稳妥的轨道,避免了因盲目制种给生产造成的损失。其研究结果被原国家科委列为我国1992年度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的基础研究重大成果,1993年该项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联合国信息促进系统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孜孜不倦发掘水稻增产潜力新途径

  为实现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三次突破,继续保持我国水稻育种的世界领先水平,1996年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以求改变杂交水稻产量出现徘徊的局面,实现水稻超高产。程式华时任该项目首席专家助理,2003年起任该项目首席专家。

  程式华从超级稻育种亲本选配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中间型亲本培育超级稻的理论,即利用形态指数和籼粳特异分子标记,从亲本到杂交后代进行籼粳属性检测,实现理想株型的塑造与籼粳亚种间强优势的结合。“超级杂交稻亲本选配方法”200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和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经过多年努力,他与同事们科学地利用了超级杂交稻育种亲本选配理论,选育出了超级杂交稻组合“协优9308”;通过对“协优9308”株型及产量形成因子的系统分析,明确提出了其超高产的生理基础,提出了“后期功能型”超级稻新概念,为超级稻的进一步选育及科学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多年的栽培示范,并结合“协优9308”的超高产生理基础,形成了一套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并进行大面积推广。1999—2003年,“协优9308”连续5年在浙江省主要稻作区经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无论是作单季种植还是作连晚种植,在百亩或千亩示范片上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典型田块亩产超过800公斤,创浙江省水稻单产最高记录。

  迄今为止,协优9308已在生产上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0多亿元。程式华主持完成的“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植物育种新技术,其特点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经典育种研究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程式华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技术将对超级稻育种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他率领研究团队,通过加强原始创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平台,在国内率先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了抗病、优质恢复系R8006,并配制“国稻1号”等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定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已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育成的新一代超级杂交稻国稻1号、国稻3号、国稻6号、Ⅱ优6号等系列超级稻组合,在浙江省多点百亩示范也获成功。其中,国稻6号2006年在浙江嵊州市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865.4公斤,再创浙江省水稻百亩平均亩产最高记录,提前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超级稻第二阶段的产量(800公斤/亩)目标。

  协优9308及其他超级稻组合的选育成功,推动了我国超级稻研究实现了三大转变,即:实现超级稻育种技术从常规杂交技术向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的转变;育种目标从单纯的超高产向超高产与优质和抗病性相结合的转变;育种成果转化从单一的科研单位实施向科研、推广、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实施大面积推广的转变。超级稻国稻1号2005年被《中国经济周刊》评为中国十大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国稻6号2005年入选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成就展,入选第三、四届国际农交会高新技术展,2006年入选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展。

勇挑重担打造和谐的水稻创新体系

  自“九五”以来,程式华主持了系列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承担组织、协调全国水稻育种研究的重任。通过全国水稻科技界的大协作、大联合,我国水稻新品种选育始终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一个和谐的中国水稻创新体系正在形成。2007年底,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水稻成为国家首批启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10个试点产业之一。经民主推荐,程式华被农业部委以重任,担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组织协调全国水稻产业界的协作。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水稻科技界与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自2002年以来,程式华一直担任亚洲水稻研究合作委员会中国代表,参与亚洲水稻研究政策的制定和科技措施的应用建议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多次应邀在国际水稻大会上做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宣传我国水稻科技成就,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对提升我国水稻研究的国际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竭诚创业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

  程式华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他坚信,只要大力发扬埋头学习、埋头苦干、埋头探索的“三埋头”精神,就一定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海南是水稻育种工作者最痴迷的地方,四季温热,在这里水稻可以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多繁育一代,达到缩短水稻育种年限的目的,育种界称之为加代,就是加快繁育代数。如今,已走上领导岗位的程式华仍然身先士卒,带领育种团队像往年一样,于春节前后赴海南繁育良种,亲力亲为。在收获了加代的杂交种子后,程式华将其带回到所里继续播种“希望”。中国水稻研究所育种团队的创新能力为全国水稻界赞赏,其中“水稻遗传育种团队”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批优秀创新团队,“超级杂交稻育种团队”获农业部神农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

  在水稻生长季节,程式华除了应对繁杂的行政事务外,每天还要保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田间观察、记录。为了弥补处理行政公务所花的时间,他每天比职工晚下班1小时。他利用节假日到生产推广现场了解情况,下基层指导水稻生产实践。不仅如此,他还十分注重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撰写论文和一些重要报告,制作多媒体汇报材料。他常说,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不仅要做到“三埋头”,还要做到“四勤快”,即勤动脑,要勤于思考;勤动手,要勤于实践;勤动脚,要多走多看;勤动嘴,要多交流多宣传。

  20多年来,程式华主持育成国家级和省级审定品种1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品种权6项;主编专著6部、主译专著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精耕细作,春华秋实”,这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所训,程式华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程式华说,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是每个育种家不可推卸的重任。他要做的就是挑起这个重任,一步一步竭尽全力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