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菜篮子”蔬菜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
按照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下发《关于开展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书面调研活动的函》(农市便函【2013】6号)的有关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深入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等4个市、13个县(区)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与种植大户座谈、基地考察、专家论谈等方式,对全省蔬菜生产基本情况、供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整理,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把蔬菜生产作为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培育优势产区,强化技术服务,调整种植结构,蔬菜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突出表现为“四增加”、“一延长”、“一提升”:
一是蔬菜面积增加。2012年全省蔬菜总播种面积668.1万亩,比2010年增加59.3万亩,增幅达9.7%。其中设施面积发展到68.2万亩,比2010年增加28.1万亩,增幅达70%。秋冬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0.8万亩,比2010年提高了一倍以上。温室菠菜、生菜等叶菜播种面积持续增加,茄子、青椒等耐寒果菜在多个地区也实现了试验性栽培。
二是生产总量增加。2012年全省蔬菜总产1740.2万吨,比2010年增加313.5万吨,增幅达22%。其中设施蔬菜总产达335万吨,比2010年增加126.1万吨,增幅达60.3%。据测算,2012年11月份到今年4月末,全省冬春淡季蔬菜总需求约635万吨,其中应季鲜菜需求325万吨左右,比上年增加4%。从省内蔬菜供应看,窖储和加工可提供310万吨左右,占冬春蔬菜市场需求的近一半;冬春棚室可产鲜菜90万吨左右,比2010年增加18.5万吨,占应季鲜菜消费量的27.4%。冬春地产蔬菜自给率达到63%,比2010年提高9个百分点。全省需外进蔬菜235万吨左右,比2010年降低13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效益增加。2012年,全省蔬菜总产值实现266亿元,比2010年增长32.5%。其中设施蔬菜总产值达90亿元,比2010年增加42.5亿元,增幅88%。棚室蔬菜春茬平均亩纯效益9710元,比2010年提高15.6%。蔬菜外销量超过190万吨,比2010年提升近40%,每吨价格平均比本地价高276元,农民增收5.2亿元。
四是规模小区增加。蔬菜生产用地逐渐向专业合作社、种菜大户集中,规模小区数量显著增加。近两年,全省新建200亩以上棚室规模小区222个14.2万亩,规模小区总数达到469个21.4万亩。千亩以上露地小区18个5.9万亩,总数达到317个83.5万亩。大庆市1000亩以上规模园区由33处发展到45处,其中2000亩以上园区26个,5000亩以上园区8个。
五是供应时期延长。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改良温室结构、推广多层覆盖、秸秆酵腐等增温保温技术,全省棚室蔬菜在不加温条件下生产期可达到220天左右,秋延后到12月上旬,春提前到4月上中旬。近两年全省政策补助新建设的5万多亩高效节能温室在不加温或辅助加温条件下,实现了叶菜和部分果菜周年生产。
六是产品质量提升。全省地产蔬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97%以上,比2010年提高2.4个百分点。食用菌在历次抽检中合格率全部达到100%。连续两年农业部抽检我省蔬菜标准园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均为100%。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加之口感和性状优良,耐储运的地产油豆角、秋番茄、黑木耳、滑菇等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
二、主要做法
我省在蔬菜生产发展上,主要抓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强化组织领导。2011年初,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全省蔬菜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今年,先后制定或着手制定《松花江干流沿岸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以蔬菜为主优质高效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和产业化示范带,提高综合效益。近两年,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年都两次听取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每年都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现场会议进行专题推进。省委书记王宪魁多次深入蔬菜生产大县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进行调研指导,要求全力抓好冬春设施蔬菜生产,提高地产蔬菜供给能力。省政府制定了由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蔬菜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负责蔬菜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各地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蔬菜产业发展列入市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大庆市提出发展以蔬菜为重点的绿色棚室经济,全市计划三年内每年新建棚室10万亩,建成东北最大、国内一流的棚室绿色果蔬生产供应基地。
二是实施以奖代投,强化政策扶持。为鼓励各地加快设施蔬菜生产发展,从2011年起,我省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对当年新建200亩以上、温室比例达到30%的标准化棚室小区,给予温室和大棚建设补贴,两年来省财政共投入补贴资金2.05亿元,2011年每亩大棚补贴1000元,每亩温室补贴5000元;2012年温室补贴提高到8000~10000元。对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大县(市、区)实行奖励,对当年新发展5000亩设施蔬菜小区奖励100万元,面积每增加5000亩,奖励资金增加100万元;对当年新扩建温室面积1000亩以上,小区总面积2000亩以上,给予县(市、区)级政府奖励20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增加温室1000亩,奖励资金增加100万元。哈尔滨、大庆等地也出台设施蔬菜发展扶持政策,调动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生产积极性,设施蔬菜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大庆市安排10亿元资金,温室每亩补贴1万元、大棚每亩补贴2000元,对项目区棚室达到500栋给予200万元基础设施配套补贴,达到1000栋的补贴400万元。哈尔滨市安排2.6亿元资金,重点支持500亩以上温室小区和千亩以上大棚小区,小区内温室每亩补贴2万元、大棚每亩补贴5000元。
三是培育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带动。全省重点培育推广了大同区棚室果蔬生产基地、林甸县四合冬季果菜生产基地、五常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肇源县福兴棚室蔬菜农超对接基地、哈市道里区立业国家设施蔬菜标准园、齐市梅里斯区出口圆葱基地和哈市道外区新立胡萝卜加工基地等10余个区域性先进典型经验,带动了全省蔬菜快速发展。大同区近两年新增棚室面积4.3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棚室果蔬产业示范基地。呼兰大用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集中供热余热,发展冬季蔬菜生产,现280栋蔬菜温室全部投入生产,冬春蔬菜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以上。特别是利用国家项目资金,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基础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生产基地打造优势品种标准园。目前,全省蔬菜标准园已发展到53个。
四是开展技术服务,强化标准提升。2012年初,省农委成立了全省蔬菜专家指导组,组织蔬菜专家与17个重点设施蔬菜基地、合作社技术服务对接,开展科研攻关,搞出示范,积累经验,稳妥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在五常市开展冬季果菜生产技术攻关,创新设计了高墙高脊采光、双拱双被保温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组装配套新技术超过15项,在冬季温室青椒、茄子等果菜类生产栽培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在五常市、双城市、大同区、林甸县、海林市设置五个冬季蔬菜生产监测点,探索最佳冬季蔬菜生产模式。每年举办省级蔬菜技术骨干素质提升培训近十次,培训专业人才近2000人次,为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抓住国家开展“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的契机,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推行高效安全生产模式,加强技术督导服务,强化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应急保供能力。仅2012年一年中,各级技术督导服务次数就达271次。
五是发展合作组织,强化产销衔接。加快发展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组织生产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流通主体,加强与外埠市场对接,增加菜农收益。积极与冬春蔬菜主产区开展产销对接,及时组织货源,降低流通成本,保证市场供应。目前,全省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25个,比2010年增加152个;有92个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哈尔滨市道外区五星棚室专业合作社现已建成棚室240亩,全部种植叶菜,年产叶菜2500吨,统一销售到哈达批发市场,占哈市市场份额的5%以上。肇源县福兴乡与沃尔玛超市签订800亩棚室订单协议,成为黑龙江省首家与沃尔玛建立蔬菜直供的生产基地,实现“菜园子”到“菜篮子”的最短连接,形成农民、超市、消费者三方共赢。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蔬菜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积累的经验少,需要总结完善的地方多,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资金投入能力不足。目前,我省每亩标准化日光温室建设成本在15~17万元,每亩钢架大棚建设成本在3~4万元。由于设施蔬菜生产一次性投入大,仅靠省级投入扶持,远远满足不了蔬菜产业发展需要。蔬菜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合作社、菜农自筹,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生产投入能力严重不足。二是配套设施装备缺乏。目前我省设施蔬菜生产整体水平不高,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防寒保温、通风降湿、增温补光、浇灌施肥等设施装备仍然缺乏,机械化程度低,棚室日常管理,基本上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粮改菜”新建露地菜田道路、水、电设施尚不完备,产能不能充分释放。三是科技队伍发展缓慢。近两年,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由大中城市郊区转向农区,粮农变成菜农,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人员结构严重不适应,蔬菜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另外,蔬菜种植、管护技术含量高,农户短时难以掌握要领,农村蔬菜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难。四是流通体系尚不完善。蔬菜批发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少且规模小。蔬菜流通环节中,除少量基地自产产品可以直接进入超市、机关院校外,主要还是通过从产地—批发市场—消费终端的传统流通模式,产销衔接不密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但受制于成立时间短,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下步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蔬菜发展将以大中城市郊区和松花江沿岸县市为重点,立足资源条件,坚持露地和棚室生产并重的原则,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着力优化设施结构性能、着力提高装备水平、着力加强品种选育、集约化育苗、商品化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力度,壮大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013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力争稳定在680万亩以上,其中新发展蔬菜棚室面积10万亩,棚室总面积发展到78万亩。到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700万亩,比2010年增加100万亩,增长16.7%;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增长1.5倍。常年地产蔬菜自给率提高到85%,旺季自给有余,淡季自给率达到65%;年外销量达到300万吨,其中出口量达到100万吨;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500元以上,占全省种植业人均收入的10%以上。
全省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发展,宜室则室,宜棚则棚,不搞“一刀切”。蔬菜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当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条件相适宜。重点在地理条件优越、资源禀赋好、种菜经验丰富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松花江沿岸县市调整种植结构,实行“粮改菜”、“粮改菌”工程,提高城市供应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近期,全省已初步完成《松花江干流沿岸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利用江水资源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
二是强化技术服务。加大冬季果菜试验示范力度,继续完善冬季果菜生产管理模式。举办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组织设施结构专家按照提前延后和越冬生产两种温室类型来制订先进、实用和可操作强的建造标准。引导和督促经营主体按照标准设计、制造和施工,切实提高设施标准化水平。同时,加快改善设施装备条件,有效应对劳动力素质下降、成本大幅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是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引导新建和壮大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培育新型蔬菜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从生产者向生产经营者转变。强化市场调度,引导各地搞好蔬菜供应,促进产销衔接。大力推广“农超对接”等各种直销模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订单经销,建立直销采购基地,并积极推进品牌蔬菜在社区建立直销网点。
四是拓宽扶持范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设施蔬菜生产发展。今年,省财政又安排1亿元预算资金,在扶持棚室建设基础上,开展蔬菜窖贮补贴、“粮改菜”示范基地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果菜越冬生产示范等试点奖补,进一步拓宽扶持范围。特别是着重提出对达到冬季蔬菜生产建设标准的温室提高补贴标准,引导优化温室结构,提高冬春淡季生产能力。重点做好政策落实工作,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五、几点建议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财力有限,需要国家在冬季蔬菜生产发展上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一是建议给予蔬菜温室大棚建设补贴。在省里补贴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建议国家对我省设施蔬菜规模小区建设给予扶持,且高于省级补贴标准,每亩温室补贴2万元以上,有效解决菜农投入能力不足问题,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冬季蔬菜生产积极性。
二是建议对棚室蔬菜生产基地配套设施给予补贴。为提高我省冬季蔬菜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建议对标准化棚室蔬菜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型集中育苗中心等配套设施,喷滴灌、杀虫灯等生态物化技术设备设施,小农机、卷帘机等机械设备,预冷等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等进行补贴或项目扶持。
三是建议国家出台设施蔬菜生产燃料补贴政策。鉴于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增温补光投入成本高的实际,为增加本地蔬菜供给能力,减少由南菜北运造成的交通压力和能源消耗,建议国家出台设施蔬菜生产燃料补贴政策,每亩每亩补贴标准为5000元以上。
相关新闻
- 迎接春节 四川确保“菜篮子”供应充足 2021-01-22
- 全国“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视频会在京召开 2021-01-19
- 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0-12-23
- 北京大兴:“线上菜篮子”来了,动动手指新鲜蔬果送到家 2020-12-04
- 永州市:“菜篮子”香飘粤港澳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