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菜篮子”水产品工程建设调查报告
按照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深入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办发[2010]18号文件,并对全市的水产品“菜篮子”工程建设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水产品“菜篮子”工程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我市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市水产品“菜篮子”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省前列,在保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渔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近五年,水产品产量、渔业产值和渔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21.4%、44.8%和88.3%,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有力地保障了水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2012年,水产品总产量近全省四分之一,位居省内前列。渔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之一,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强渔惠渔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2010年以来,新上千万元以上投资渔业项目5个,哈尔滨施氏鲟国家级良种场、延寿东北雅罗鱼国家级良种场、丁香岛渔业公司国家级良种场、哈尔滨松浦渔港项目全面完成,巴彦松荷鲤国家级良种场项目顺利推进。近五年改造老旧池塘22.6万亩,网箱养殖面积达9108平方米,高效、设施渔业面积累计达到25.8万亩和7.5万亩,分别占全市总养殖面积的31.5%和9.2%。
(三)质量安全不断加强,发展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在农业部、省级和市级的3次产地水产品质量监测中,哈尔滨市水产品合格率均达到100%,位列全省首位。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2个养殖基地获得出口资格认证、41个基地通过部、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认证,33万亩养殖面积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名特优养殖面积达27.8万亩。
二、我市围绕水产品“菜篮子”工程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抓住国家和省大力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区、县(市)相应建立组织推进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把“菜篮子”工程建设纳入到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并签订责任状,按照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部门资金,大力整合农业发展、价格调节、农业开发等涉农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用好用活财政贴息、用地优先、人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市外资金参与“菜篮子”工程建设。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加大对“菜篮子”工程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菜篮子”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经济组织、农民自筹自投,逐步构建多部门、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2012年,全市投入5075万元,维修改造低标准养殖池塘5.1万亩,比上年增长45.7%。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农业开发办将“菜篮子”工程列入重点扶持项目,安排一定资金,向“菜篮子”工程建设倾斜;电业局在“菜篮子”基地建设报批电力配套设施项目上,简化程序,创造宽松环境,对“菜篮子”生产用电价格、增容,给予优惠的政策;交通局把“菜篮子”基地道路设施建设,纳入通村路建设工程之中,给予一定匹配资金;市农委每年安排低标准池塘改造专项补贴,渔业生产用小型农机具也列入农机补贴范围;市科技局对“菜篮子”产业发展研发项目给与重点支持。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完善水产技术推广、苗种繁育、生产资料保障供应体系,建立市、区县(市)、乡(镇)、村四级水产技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水产推广部门科技人员对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和生产的指导作用。同时各级水产推广部门,为池塘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培养2-3名水产技术员,做到新建基地村每村至少有1个渔业生产的明白人。围绕基地生产,开展市县科技共建,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参与现代渔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创办科研生产联合体,示范、实验基地。通过实施巴彦驿马山现代渔业综合示范园区、方正银鲫现代渔业园区、延寿县现代渔业综合园区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引领我市水产养殖业向特色、多元化方向发展。
(五)加大水域经营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产权交易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采取租赁、承包、对调、入股等形式,使农民土地合理流转,为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水产基地创造有利条件。方正县加大国有水域整合力度,建设方正银鲫养殖基地,渔业部门负责经营管理,克服了以往管理体制不顺,经营主体不明,生产混乱无序的问题。现已完成了方正湖、双龙湖、吉兴水库、吉利水库的经营管理权的交接,制定了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投放方正银鲫鱼苗260万尾,为国有水域经营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六)加大产销服务力度。结合本地市场实际,明确“菜篮子”水产品基地建设布局、养殖结构和主导品种,突出区域特色,引导农民找准产品目标销售市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销专业户、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开发市场的作用。鼓励农民与超市、大专院校等大伙食单位直接对接,签订购销协议,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支持设施渔业基地和渔业大户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和博览会,鼓励发展品牌产品。
三、我市水产品“菜篮子”工程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升级拓展的要求紧迫。目前我市渔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加,产业链条短,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附加值不高,渔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及从业者素质较低,这些都制约着养殖、捕捞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给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态安全和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受政策、技术和投入等因素制约,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规模和产业贡献仍然有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人员经费不足,防疫检疫无力开展。我市大部分区县没有成立水生动物防疫机构,现有的防疫检疫机构与水产技术推广站均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尽可能不增加机构编制的基础上,增加公益职能,但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水生动物防疫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防疫检疫机构无力负担检测成本,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我市水生动物及其苗种的防检疫盲区,已经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极大隐患。
(三)基础设施老化,标准化改造严重滞后。渔业生产性投入长期不足,基础设施老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水产养殖基地,绝大部分池塘淤积严重,排灌不畅,池埂坍塌,水质恶化,鱼类病害频发。全市现有30万亩精养池塘需要进行标准化改造,任务艰巨。目前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相当部分地、州、市均已设立池塘标准化改造专项补贴资金,而且财政投入力度很大。如:佛山市顺德区财政每年拨出4000万元补助资金;沈阳、大连实行以奖代补,每改造150亩池塘补助5万元;安徽铜陵市财政按照每亩1500元的标准实施定额补贴。
(四)扶持力度弱,支撑保障不足凸显。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政策和投入不断加大,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均得到重点扶持,实现了实质性的提升。但是相对而言,内陆地区渔业方面的政策力度远远不够,横向比较我们在基础设施、渔业装备、科技支撑等很多方面都滞后了,总体上看渔业投入总量少、水产养殖业投入比重低。哈尔滨在东北地区4个副省级城市中,市级财政预算水产事业专项资金排名最后,只相当于沈阳、大连的五分之一。
四、水产品“菜篮子”工程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发展活力。渔业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水产养殖是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强对水产养殖业的支持和保护,才能有效保障水产品“菜篮子”工程持续、稳定、高效发展。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水产原良种体系和病害防治体系、水产品质量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养殖水域环境修复的投入力度,建议研究安排现代渔业发展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渔业标准化基地、水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渔业和高新技术引进推广等项目建设。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渔业经济发展。二是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水产品“菜篮子”工程,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渔业投融资长效机制。三是要把渔业生产纳入农业产业化等扶持范围,并给予适度倾斜。
(二)加强质量安全,健全监管体系。多地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没有配置检测实验室和必要的仪器设备,已建成的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大多没有必要的防疫检疫经费,如能保证现有的市、县级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正常运转,将初步构建起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此建议:将水生动物防疫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配备必要的检测实验室和设备,使水产检疫的政府职能得到有效行使,切实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三)培植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控制捕捞、主攻养殖、发展加工、搞活流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以“一条鱼一个产业”为核心的“一县一品、数县一板块”的战略布局,合理确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充分挖掘渔业发展特色和潜力,不断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化布局合理、专业化生产技术水平和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的优势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把渔业主导产业做大、区域性的优势产业做强、地方性的特色产业做精,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类型、各具特色的现代渔业板块,促进渔业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向现代渔业快速转变。二是围绕渔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集中投入,坚持数年,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渔业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渔场,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现代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着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深度开发各类水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四是积极推进渔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建立一批带动力强、机制完善、运营规范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切实解决养殖户生产与市场对接问题。五是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抓手,做大做强松江湿地水产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渔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和商标注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知名度广、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切实加大对水产良种繁育体系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着力突破制约渔业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下大气力解决水产品种培育、渔病预警防控、水产品质量检测等影响渔业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和加强水产良种的引进、选育和繁育、推广,不断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进一步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渔业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抓紧制订和修订渔业产业发展急需的地方标准,加大渔业标准推广实施力度,提高渔业标准化覆盖面,整体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
(五)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保障机制。继续稳定和完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渔业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提高渔业生产用地征占补偿标准。进一步抓好各项强渔惠渔政策措施的落实,严格项目管理,加强政策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和给予渔民的实惠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水产养殖用水用电价格。推动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切实减轻水产养殖户负担。在城乡统筹过程中,要在低保、政策性保险等方面对渔民予以统筹考虑,让渔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渔业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六)维护渔区社会稳定,推进专业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和解困。为解决洞庭湖区和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捕捞渔民解困工作,湖南省出台了《关于解决洞庭湖区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安排3.73亿元资金,帮助专业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和解困。建议我省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启动松花江流域禁渔休渔区专业捕捞渔民“双转”工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渔区城镇化建设,建立专业捕捞渔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抓好转产转业渔民的专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途径,从根本上推进松花江流域禁渔休渔区专业捕捞渔民解困工作。同时,为保障专业捕捞渔民在禁渔期的基本生活,建议在禁渔期对专业捕捞渔民给予生活补贴。
相关新闻
- 迎接春节 四川确保“菜篮子”供应充足 2021-01-22
- 全国“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视频会在京召开 2021-01-19
- 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0-12-23
- 北京大兴:“线上菜篮子”来了,动动手指新鲜蔬果送到家 2020-12-04
- 永州市:“菜篮子”香飘粤港澳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