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潼南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
一、建设现状
(一)潼南县“菜篮子”工程建设历程
1995年,随重庆市第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潼南拉开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序幕。1998年,蔬菜被列为全县农业三大主导产业(蔬菜、笋竹、粮油)之首,予以重点培植。1999年,潼南建成重庆市首个万亩级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年,潼南桂林基地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重点示范基地;2001年,潼南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2002年,潼南被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县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再获全国示范县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市政府确立潼南建设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的决策。2010年,国家、重庆市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潼南快速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国办发[2010]18号文件精神,结合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建设实践,我县调整深化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战略定位
建成潼南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县域经济的增长极、重庆鲜销蔬菜保供核心基地、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
2、发展思路
着力实施建设“大菜园”(重庆鲜销蔬菜核心基地和西部最大的“菜园子”)、创立“大品牌”(全国知名的“潼南绿”蔬菜大品牌)、形成“大市场”(重庆乃至西部蔬菜交易的大市场、蔬菜投入品和产品的集散中心)、构筑“大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综合产值达100亿元的产业)四大战略,建成重庆的“寿光”。
3、奋斗目标
到2016年,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40万亩,年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年生猪出栏100万头,蔬菜产业年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农业观光100万人次,蔬菜年产量200万吨,培育职业菜农20万人,菜农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把潼南建成重庆蔬菜的保供基地,西部一流的生产基地、加工高地、集散中心,中国西部的“寿光”。
(三)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做法
1、强化政策措施
一是政府打造基地设施政策。依托国土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在太安、柏梓、崇龛、桂林、双江等镇实施土地整治整镇、整村推进,同时整合交通、水利、扶贫、农业、林业和县财政配套资金,推进蔬菜基地集中成片规模发展,实现规模化蔬菜基地基础设施配套。2010年以来,投入蔬菜基地设施建设资金5亿余元,全县现已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30万亩。
二是鼓励规模蔬菜种植政策。为推动蔬菜种植规模经营,实行对新建蔬菜基地集中成片达到300亩以上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实施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规模达到300亩以上、租期5年以上的基地设施栽培实行专项补助;对规模达到300亩以上的业主采取贴息、直补以及购送设备等方式给予支持扶助。
三是扶持流通体系建设政策。2010年以来,引进市商投集团建成了占地215亩、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建立了桂林双坝、柏梓樊家坝、太安罐坝、梓潼大佛坝等基地交易市场。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扶持企业、大户、专业合作社保鲜贮藏、预冷处理、包装配送、冷链运输、安全检测等产业链建设。
四是鼓励名优品牌创建政策。扶持农龙、帝安、冠群、赐康等4家蔬菜龙头企业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对每年申报蔬菜品牌并获得认证的单位或企业,按照申报费用的50%给予补助。对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单品认证的,分别给予5000元、1万元、3万元的奖励。
2、创新推进机制
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县成立菜都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22个镇街设立相应领导机构,实行蔬菜产业发展“一把手”负责制,同时设立镇街蔬菜生产办公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是组建独立发展部门。将蔬菜生产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畜牧兽医局三部门合并,组建独立的县政府职能部门——蔬菜产业发展局,实现人力资源、科技力量、项目资金的有效整合,为打造“中国西部绿色菜都”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三是形成产业推广机制。强化镇街蔬菜办职能,镇街蔬菜办挂靠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享受二级班子负责人待遇,负责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指导服务,形成“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产业发展推广体制。同时帮助1.6万菜农获得绿色证书、3000菜农获得技术职称。
3、集中建设投入
一是争取上级资金。统筹协调农委、蔬菜、农综、水务、交通、国土、扶贫等相关部门,围绕蔬菜产业发展,编制包装重大项目,按照各自渠道争取上级资金,力争全县每年争取用于蔬菜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
二是整合部门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思路,坚持“资金使用性质不变,项目投放集中倾斜”的原则,每年拼盘打捆蔬菜、农综、国土、农业、水利、扶贫、交通、林业、商贸、畜牧等3亿元资金投入蔬菜产业发展,形成同炒一盘菜、共同打造西部菜都的格局。2010年以来,共计打捆项目资金6亿余元。
三是引导工商资本。完善农业招商政策、优化政府服务水平、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进农龙公司、帝安公司天方食品、朴真农业、秀山美地、赐康果蔬、商投集团等城市工商资本5亿余元。其中农龙公司由房地产企业转变为5000余亩的种菜企业、全市最大种菜企业和全市种菜状元;帝安公司由机械加工转变为种植、加工、运销一体的企业。
四是协调金融资金。协调金融部门,放宽贷款抵押标准;充分发挥担保公司作用,搞好农村“三权”抵押,充分发挥农行、农发行、农商业等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每年为蔬菜行业经营企业协调信贷资金2亿元以上,推进蔬菜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成效
1、基地形成规模。把蔬菜产业作为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保供主城、辐射西部、服务全国”的总体思路,着力拓展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先后建成桂林双坝、太安罐坝、柏梓樊家坝、崇龛临江村、玉溪回龙坝等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万亩级蔬菜基地12个,全县高规格、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30万亩,年种植蔬菜85万亩,产量170万吨。
2、龙头发展壮大。引进科光公司等研发型企业,培育农龙公司、帝安公司、朴真农业、秀山美地等生产型企业,发展商投集团、赐康果蔬等销售型企业,扶持明宇公司、永健食品、天方食品、三鑫林业等加工型龙头企业,采取“公司租赁”、“大户承包”、“土地入股”等模式,发挥龙头企业菜都建设主力军和主攻手作用。全县发展种植蔬菜面积300亩以上的大户有173家,建成县级龙头企业48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专业合作社308家,带动全县8万农户、17万余农村劳动力投入蔬菜产业发展。
3、品牌得以铸造。大力实施品牌兴菜战略,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不了蔬菜从种到销全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与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广萝卜、大葱等优良品种130多个,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优秀示范县”,通过无公害蔬菜产地县整体认证。全县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03个、绿色蔬菜产品20个,蔬菜类重庆名牌农产品3个,认证“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地理标志,注册“潼南绿”蔬菜集体商标,“赐康果蔬”成为全市鲜菜类首个“著名商标”,“潼南绿蔬菜,天然载公害”深入人心。
4、市场不断完善。立足保主城,卖全国、走世界,每年举办菜花节和蔬菜采购会,成功举办重庆首届蔬菜博览会,引进商投集团建设中国西部最大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推进蔬菜进超市、进院校、进餐馆、进工厂、进机关,构建完善的蔬菜营销体系,潼南蔬菜现已占领重庆市各大批发市场,进入成渝58家大型超市,占到重庆蔬菜市场1/4的份额,远销全国20个省市。
5、影响远为传播。蔬菜产业不仅丰富了市民“菜篮子”,鼓起了老百姓“钱袋子”,而且拉动了二、三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品牌,先后得到国家农业部、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的亲自视察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重庆日报等市级主流媒体;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华龙网网络媒体等大肆宣传,“西部菜都·重庆潼南”声名远扬。
二、保供情况
(一)产品供应充足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对蔬菜发展的要求和部署,我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在充分满足市场对蔬菜多样化需求,保障市场均衡上市的基础上,大力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利用设施调节蔬菜上市时间,确保蔬菜数量充足、品种丰富,实现“保供”目标。2012年,全县种植蔬菜85万亩,产量170万吨,品种达130余个,其中产量上10万吨的大宗品种有萝卜、大白菜、大葱、青菜头、甘蓝、黄瓜、茄子、冬瓜等。潼南产蔬菜占重庆蔬菜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
(二)营销市场完善
在牢固占领重庆蔬菜市场的情况下,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举办菜花节、蔬菜采购会、蔬菜博览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全国各地客商,促进潼南蔬菜销售。目前潼南蔬菜已形成完善的营销网络,产品销往四川、云南、贵州等周边省市,打入辽宁、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广东等东北、华北市场,销往全国20个省市地区和200多个大中城市。近几年来均没有发生蔬菜烂市的现象。
(三)质量安全保证
县里成立了蔬菜质量安全监督所,各镇街单设蔬菜办,专业村(企业)配备专(兼)职质量监督员,形成了完整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狠抓源头控制,严把化肥、农药等市场准入、农资质量、进货、销售、使用“五关”,加强监督检查,杜绝违禁农药用于蔬菜生产。全县6个企业、18个镇(街)设立了检测室,形成了企业自检、镇街抽检和县里复检的三重检测制度,历次部、市级抽检合格率均达100%。同时在4个龙头企业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严格实行了“凡出必检”、“凡卖必验”,确保了卖出去的都是“放心菜”、“安全菜”。
(四)保供增收明显
全县年蔬菜种植已达85万余亩,产量170万吨,潼南已成为全市“菜篮子”工程核心基地县,每天由潼南县蔬菜基地向重庆主城蔬菜批发市场、社区直销店、机关和大专院校食堂运送的新鲜无公害和有机蔬菜上千吨,主城市民1/4的蔬菜由潼南供应,潼南为蔬菜市场保供和稳价发挥了重要作用。蔬菜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县年蔬菜产值达26亿元,蔬菜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菜农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全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列全市前茅。
三、现存问题
(一)基地建设资金不足
菜都建设规划2016年建成蔬菜基地40万亩,而目前基地面积为30万亩,尚差10万亩,按每亩基地建设费用1万元计,总需基地建设资金1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成为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原因。
(二)蔬菜加工发展滞后
目前我县蔬菜主要以鲜销为主,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制约了蔬菜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高,特别是冷链物流系统薄弱,导致销售半径难以实现重大突破。
(三)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科技人员缺乏、科技研发滞后,技术支撑不强,蔬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推广面小,新设施量少质差,生产水平落后,产品特色不突出,产品结构和品质档次不高,商品优势不明显。
(四)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产中缺乏长期性、专业性技术培训和指导。产后营销服务、市场开拓不能适应生产发展要求。蔬菜专业化合作组织小、散、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标准化刚刚起步,检测体系不够健全,监管不够到位,质量安全存在隐忧。
四、下步措施
(一)强化示范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和蔬菜专业示范村建设。建设1000亩以上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25个,500—1000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35个,300—500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40个;建设蔬菜示范专业村100个。
(二)强化市场体系建设。按每2000亩建设一个产地收购点,在工业园区建设占地800亩的蔬菜物流交易中心,县外建设100公里以内的核心市场、100~300公里的一级辐射市场批发点、直销点100个、300公里以上的二级辐射市场批发点、直销点45个。
(三)强化加工体系建设。重点加工笋竹、蘑菇罐头;萝卜、榨菜为主的泡菜、酱菜,大葱、甘蓝、胡萝卜为主的脱水蔬菜,番茄、生姜等为主的储藏保鲜蔬菜。建立200个初级净菜加工点,建设占地3000亩的蔬菜加工产业园,培育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年加工蔬菜30万吨,蔬菜加工转化率达到17%。
(四)强化文化体系建设。发展蔬菜文化与农耕文化,加强“蔬菜展会文化、蔬菜观光文化、蔬菜饮食文化”,办好蔬菜博览会,发展蔬菜基地与休闲农业相结合观光农业,开发蔬菜宴,加强蔬菜文学、艺术作品开发。
(五)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年销售1000吨以上专业销售大户或经纪人1000个。建设蔬菜种子、肥料、农药、农膜批发销售一条街,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立新型技术推广体系,集成关键技术,加速推广应用。建立质量安全体系,做好产地产品认证;把好投入品质量关,搞好源头控制;实施规范化种植,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检测体系,实行有效监管。强化人才培训,培养1000名新型菜农、科技能手、科技示范户及技术土专家,1000名企业家、经理人、经纪人队伍和中介服务专业人员。
相关新闻
- 迎接春节 四川确保“菜篮子”供应充足 2021-01-22
- 全国“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视频会在京召开 2021-01-19
- 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0-12-23
- 北京大兴:“线上菜篮子”来了,动动手指新鲜蔬果送到家 2020-12-04
- 永州市:“菜篮子”香飘粤港澳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