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菜篮子”工程实施25周年重点活动 > 调研报告

徐州市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13-06-21 17:10 作者: 来源:徐州市农委园艺处 【字体: 打印本页

  “菜篮子”工程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办发【2010】18号、苏政发〔2012〕177号文件精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菜篮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总体充裕,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生产总量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市“菜篮子”生产总体保持稳中有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蔬菜面积逐步趋稳,产值保持稳步增长,成为全国蔬菜主产地和蔬菜产品出口大市。201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08.6万亩,其中栽培设施占地面积174.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698.8万吨,外销量850万吨(含市外销售),蔬菜实现总产值343亿元,总效益220亿元,年消化农村劳力近200万人,全市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外销量三项指标在全省、淮海经济区均居首位,在全国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中,也排在地市级位序的前列。2012年,全市生猪出栏581.5万头,牛出栏9.8万头,羊出栏474.9万只,家禽出栏3.38亿羽。

  ()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全市以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抓手,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基地建设,“菜篮子”产业布局逐步优化,规模化、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已形成环城区40万亩设施蔬菜、黄河故道沿线50万亩设施瓜果菜、东部沿陇海线40万亩设施瓜菜、西北部30万亩设施瓜菜四大产业基地,其中5000-10000亩规模连片的基地40多个。辣椒村、黄瓜村、番茄村、草莓村、葡萄村、西瓜村远近闻名,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设施农业专业村、专业镇逐年增加。畜牧业规模化、设施化水平大幅提高,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成为保障畜产品供给、增强应急调控能力的重要基础。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通过整治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全市“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向好,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97%以上,基地“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处于全省前列。2012年全市累计认定蔬菜“三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面积765.23万亩,获全国统一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687个、绿色食品206个、有机食品21个,“三品”认证数量居全省前列。贾汪耿集草莓、邳州大蒜、丰县牛蒡等获江苏名牌农产品称号,“张黎明”牌保鲜大蒜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加大了资金投入,配备专业人员,扩大检测范围,初步构建了农产品生产、流通、监督三个环节的检测监督网络。全市20多个主要农贸市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

  ()产销关系基本稳定。我市坚持“菜篮子”生产和流通并重,着力抓好农产品营销平台建设,不断改善流通环境,大力扶持各类营销组织发展。财政每年设立一定量专项资金,对“菜篮子”基地建设、畜禽定点屠宰、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等给予补助,支持农产品批发交易开展物流配送、冷链系统、检测中心、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我市以徐州农业网、丰县果都网为依托,积极开辟网上农产品市场,促进产销对接。办好一年一度的省农洽会和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食品(农业)博览会。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固的协作关系。为促进农产品流通,积极实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畅通流通渠道,降低运输成本,优化流通环境。

  (五)“菜篮子”工程建设配套服务逐步完善。一是突出了规划编制。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服务”原则,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找准特色,明确定位,制定了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规划,规划了10个万亩基地,面积12. 8万亩,其中,市辖区5.14万亩,丰县1.1万亩,沛县1.6万亩,睢宁1.06万亩,邳州2.3万亩,新沂1.6万亩,通过5年的努力,基地设施化比重达到75%,城市蔬菜自给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叶菜类自给率达85%以上,蔬菜总量满足市场需求,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打造具有徐州区域特色的健康、安全、放心蔬菜品牌。二是加强了政策服务。为鼓励和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即对每发展连片100亩以上日光温室设施蔬菜,每亩补助4500元;每发展300亩以上钢架大棚或宽体大棚,每亩补助2500元;。三是加强科技和信息服务。加快引进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和种养水平。2012年全市共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7项。 防虫网应用40万平方米,遮阳网应用10万平方米。加强了蔬菜生产信息服务,以农业部蔬菜产地信息监测为抓手,全市7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农业部监测网,设立了近80个监测点,重点监测20个关系民生的蔬菜品种,及时了解种植意向、生产状况、上市进度和档期,做好重点蔬菜品种供求形势研判和预警工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叶类菜地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推进不快,规模化程度不高。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优质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供给不足。三是违禁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工业“三废”污染排放控制难度加大。四是市场检测体系还不健全,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水平较低,市场准入的管理机制和产品的流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菜篮子”产品生产、经营和加工等环节的质量意识尚需进一步增强。五是投入相对不足,不能满足“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三品” 申报与认定、农业环境监测等公益性服务的需要。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进一步推进“菜篮子”产品规模化生产。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的要求,规划建设10个万亩蔬菜基地,切实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一是政策扶持。认真落实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增加投入,重点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菜篮子”产品检测、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二是严格考核。按照年初目标和阶段性工作目标,依据考核细则,对各蔬菜生产重点镇、生产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严格奖惩,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继续调优农业结构,积极推进畜禽、水产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2、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要求,突出市场准入的“五个统一”,加大对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主体的检测力度,大力构筑“菜篮子”产品的安全防线,着重抓好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检测的正常化、规范化工作,并在现有蔬菜、猪肉准入的基础上,逐步向水产品、禽产品安全准入上延伸。同时加强源头治理,大力开展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兽)药和生物农(兽)药的使用,实行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让人民群众真正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3、进一步创新农产品产销经营机制。严格“三品”生产、经营的条件,建立行业管理和企业自律机制。加快“菜篮子”产品生产、销售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切实改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交易方式落后、检测手段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的状况。大力推行连锁配送、超市直销、净菜上市等多种新型流通业态,重点在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专门交易区和销售专柜,不断提高“菜篮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在确保过去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逐年递增。各有关部门积极排找项目,积极上争资金。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整合项目资源,积极招商引资,扩大投资渠道,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